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何啟英为何让出贫困户指标

2017年06月06日13:44    来源:重庆日报

原标题:何啟英为何让出贫困户指标

  何啟英正在为刚出生的乳猪进行消毒处理。通讯员 李美华 摄

  “小何书记,这个贫困户的指标我不要了!”近日,巫溪县徐家镇顺阳村党支部书记何雪黎接到一个电话。

  打电话的人叫何啟英,今年54岁,顺阳村二社村民,曾是村里的“头号”贫困户——丈夫高位截瘫卧床10年,儿子考上大学需要不菲的学费,修建房屋以致负债累累,还要供养婆婆和身有残疾的大姑……

  这样一个家庭,为什么不肯要贫困户指标?

  虽然日子过得艰难,但2013年,她就主动提出取消自己的低保

  因为家贫,何啟英读完高一就辍学了,后来嫁给同村村民汤正亮,生下儿子汤本浩。

  2001年,在河北一煤矿打工的汤正亮因煤矿塌方受重伤高位截瘫,从此卧床不起。当时汤本浩还在读小学,家里有婆婆和残疾的大姑需要供养,这个家一下就贫困下去。2008年,村里为这个家庭申请了农村低保。

  2009年,家里的房屋因年久失修快垮塌了,必须重建。尽管政府按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等政策给予何啟英2万余元的补贴,但她仍借了6万元外债才将房子建起来。

  当年,汤本浩考上了西南大学,每年学费加生活费需要一万多元。何啟英又喜又忧:这钱从哪儿来?

  这时,对口帮扶顺阳村的巫溪县政法委给何啟英送来10头羊羔,村里的党员又帮她建起了羊舍,让她养羊挣钱。

  2011年2月,卧床10年的汤正亮去世,留下了一大笔生前欠下的医药费。勤劳的何啟英靠养羊、养猪、栽红苕,再不时向亲友借些钱,艰难度日。

  不承想,2013年,何啟英突然向村干部提出了一个要求——取消她的低保。

  “为什么?”村干部很纳闷。

  何啟英说:“我孩子马上就要大学毕业了,我家的负担也减轻了,把这些钱给更需要的人吧。”

  有了工作,产业也起步了,她主动要求提前脱贫,不能老让国家扶持

  虽然取消了低保,但按当时的政策和标准,同年,何啟英家被评定为建卡贫困户,在职业技能培训、产业扶持、子女就学、医保报销等方面可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那几年,山羊价格不景气,何啟英养羊挣的钱根本不足以还债。2014年6月,村干部介绍何啟英去大宝村一家科技养猪场的产房打工。

  这份工作又脏又累:给猪栏消毒、为母猪接生、帮仔猪剪乳牙,还要赶八九百斤重的公猪去遛弯……之前有不少人都嫌这份工作辛苦而辞了职,但何啟英却认为这份工作好:“辛苦是辛苦,但没得危险,又晒不到太阳,还能挣钱,咋不好?”

  2015年,在当地政府扶持下,何啟英又种了7亩脆李。之后,她找到何雪黎,再次提要求:“我现在有工作,家里又种了李子,不能老让国家扶持,我要提前脱贫!”

  在何啟英的主动要求下,当地政府将她列入了当年的脱贫名单。

  儿子工作后,她再次提出要求,要把贫困户指标“转让”给更需要的人

  靠自己辛勤的劳动,2015年底,何啟英一家终于提前脱贫。

  由于肯钻研,又不怕吃苦,今年,何啟英当上养猪场产房主管,月薪涨到了2000多元,儿子也在重庆主城一家知名食品企业上班,这些年借下的债务也还了大半。

  日子好过些了,何啟英心里却不踏实,因为按照政策,已脱贫的建卡贫困户在脱贫攻坚期内仍可继续享受现有的扶持政策。

  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那一通电话。

  在电话中,何啟英说:“我屋头最困难的时候,县里送来羊子,让我家吃低保,村里又帮忙建起了羊圈,帮我找工作,帮我发展脆李……帮的忙实在够多了!现在我能够自食其力,这些贫困户的补助,我再也不好意思享受了,能不能把指标转让给其他更需要的人。”

  第一次遇到这种“让指标”的事,何雪黎也不知道咋办,她向镇党委反映这个情况。近日,徐家镇党委书记李勇专门来到养猪场向何啟英作解释。

  “大姐,建卡贫困户都是通过严格的程序才认定的,不能转让给别人。”李勇说,“习总书记说过,‘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我们每年10月搞的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就是为了把新增的贫困人口纳入进去,享受政府帮扶。因此,你用不着担心其他人!”

  何啟英这才坦然:“这样啊!那我赶快多挣钱,等我把剩下的2万元账还完,我就绝不能再要国家的钱了。”

  记者手记>>>

  打赢脱贫攻坚战 需要更多的“何啟英”

  账未还清,还要和过世丈夫的几个兄弟轮流供养婆婆和残疾的大姑,担子并不轻,可她有勇气将贫困户指标“转让”。何啟英的故事已经在邻近几个村子里传开,有人笑她“傻”,但更多人认为她“有志气”!何啟英自己的想法却很简单——“我已经能挣钱了,不能、也不好意思再要国家的钱,还有好多人比我更需要这些政策扶持。”

  在基层采访中,记者发现,有些贫困户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一些已达到脱贫标准的贫困户,因担心不能继续享受政策而不愿脱贫,镇村干部只能反复上门做工作。

  扶贫先扶志!这是句老话,也是新一轮脱贫攻坚的难点。要限时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绝不是仅靠党委政府“一头热”就能办到的,关键还在贫困户自己身上,贫困群众是改变自己命运的第一主体。只有贫困户增强了自身的内生动力,实现了精神上的脱贫,才能实现真正的脱贫,才能防止返贫。

  有脱贫的斗志、有勤劳的双手、有颗感恩的心,在脱贫攻坚战中,需要更多的“何啟英”!(记者 龙丹梅)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砥砺奋进的五年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