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砥砺奋进的五年】绿化面积从“一双鞋”到“一间房”

上海人均拥有公园绿地7.82平方米,5年增绿相当于多了53个“辰山植物园”

2017年06月03日14:59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绿化面积从“一双鞋”到“一间房” 上海人均拥有公园绿地7.82平方米,5年增绿相当于多了53个“辰山植物园”

“一双鞋”、“一页报”、“一张床”,这是过去对上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形象比喻。如今,这个比喻用语中又多了“一间房”——截至2016年底,上海人均拥有公园绿地7.82平方米。

点滴绿意汇聚成一座生态之城,上海2016年底的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43028.7公顷,和2011年底比,增加的面积相当于53个辰山植物园,让上海市民有了满满的“绿色获得感”。

寸土寸金仍坚守生态

2013年初,5只小天鹅被发现在大莲湖区域的一处鱼塘内觅食,这是多年来申城首次在内陆湖泊发现小天鹅。野生动植物保护人士推测,可能是大莲湖近年来经过湿地生态修复,食物较为丰富,且人为干扰较少,吸引了原本仅在沿海地区滩涂上越冬的小天鹅。

小天鹅的光临有偶然因素,但大莲湖魅力的提升却是必然。市区两级政府和国内外高校、专业机构联手,在大莲湖启动了625亩的湿地生态系统修复项目,如今已成为范例,在项目周边区域及上海多个水源保护区推广。

苦心耕耘,最终心愿是还绿于民。镶嵌着大莲湖的青西郊野公园去年对外开放,而继廊下、长兴岛、青西3座郊野公园之后,今明两年又将有至少4座郊野公园陆续开放。根据规划,上海将建设总面积约400平方公里的21座郊野公园,为市民打开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开放空间。

然而,在寸土寸金的上海,绿色获得感每提高一点都相当不易,近期将开放的7座郊野公园一期项目,涉及的工业用地减量化搬迁企业就已超过500家。

坚持生态发展之路,上海今年让全世界看到了决心——约187.7公顷的世博文化公园规划近日出炉,其中公共绿地面积就占八成,还规划保留意大利馆等4处上海世博会场馆,并建设大歌剧院、世界级温室花园等文娱和生态休闲设施。据预估,这样的大手笔将减少上千亿元的商业收益,而上海仍毅然守护这片土地的绿色属性,把它打造成向纽约中央公园等高标准看齐的开放式大绿地,向老百姓开放。

公园绿地更“平易近人”

更多的绿色获得感源自互动,而非简单的绿色面积增加。仔细观察,便能发现,上海近年来新打造的公园绿地,更注重人与自然的交流,公园绿地更“平易近人”,服务功能也更加多元。

沿着透湿性良好的路面前行,映入眼帘的,是被雨水打落的银杏叶,铺得一地金黄,静谧河面倒映出水杉的层层锈红……去年12月,位于宝山的上海环城绿带范围内首条市级绿道示范段建成并对外开放,置身其中,仿佛来到一座小型公园。

不仅可以休憩,环城绿带还将承担一部分“路”的角色。2020年前,上海将建设总长112公里的外环林带绿道,串联起郊野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绿地林地、林荫片区等绿色空间,以及一些历史景点、传统村落等人文节点,让市民能够在绿道里散步、骑车、上网,从一个景点逛到另一个景点。

上海外环林带绿道,只是上海绿道的一部分。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上海总共将建设1000公里绿道;到2040年,上海绿道总长要达到2000公里,它们中的大多数就建在居民身边,可以就近使用。

东明路街道的上海首条社区绿道就是一例。绿道范围内超过九成区域有绿化遮阴,每天早晨和傍晚,只要天气不错,周边社区居民都爱在此漫步健身。家住金桂苑小区的沈阿姨赞不绝口:“哪怕天气再热,绿道两边有树木遮阳,很舒服。”

延长公园开放时间,也能从中感受到不断增强的绿色获得感。2011年7月起,上海首批35座公园试点延长开放时间,试行“夏令时”——7月到9月的3个月内,开园不晚于5时,闭园不早于20时。今年,延长开放的公园增加到了133座,43座公园全天开放,市民无论是早锻炼还是“孵夜公园”,都更加从容。

根据规划,“十三五”上海公园数量将增至300座,预计其中八成将延长开放,使城市公园的生态价值惠及更多市民。

打造“绿城”靠全民参与

国际先进经验证明,打造“绿城”,仅靠政府单方面的投入,效果有限。在经济发达城市,维护宅前屋后的绿意,已成为居民的自觉和责任。

引导市民爱绿,从而取得更多的绿色获得感,上海一直在努力。两年前,上海首届“市民绿化节”先后举办了3000多场次活动,吸引近941万人次参与。在各方力量参与下,上海去年新增林地7.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5.56%,力争“十三五”末,使森林覆盖率达到18%。

要爱绿,先要知绿。上海从去年开始推进园林街镇创建,市民的参与率成为创建成功的关键指标。朱家角古镇近日就悄然多出一道风景——在漕河街西段200多米的石板路上,摆出了上百个盆盆罐罐,里面种植了孔雀草、矮牵牛、一串红、紫娇花、五色梅等色彩丰富的花卉。细心的游客还能发现,水稻、茭白、玉米等常见的农作物也作为盆栽景观,不时出现在沿街的店铺外。这些植物的挑选和养护都由当地的居民负责。

让更多绿化能够走进居民的客厅和阳台,进而让他们知绿爱绿,今年举办的上海(国际)花展还把主题花卉改成了好看又很好养的天竺葵,替代了娇贵的百合,更符合绿色、低碳和节约型社会理念,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市民的喜爱。同样的理念还被复制到了上海城市的绿化景观中,比如在世纪大道部分路段两侧的花坛里,原本四季都要更换、“寿命”只有一两年的草花,近期被更换成了红、粉两色共四个品种的比哥海棠,这种宿根花卉的花期非常长,可以从春季一直“撑”到秋季,而且凋谢后,来年还能长出来。

在市民的呼吁和参与下,上海的公园绿地也愈发充满人文气息。去年,上海公布了18条落叶景观道路,涉及徐汇、长宁、虹口、普陀、松江、青浦、金山等区,在特定的“落叶不扫”时段,如果天气晴好,而且掉下来的叶子色彩丰富,这些景观道路上的部分落叶就将保留到每天晚间再清扫,成为上海一张独特的生态名片。(记者 陈玺撼)

(责编:沈王一、王金雪)
相关专题
· 砥砺奋进的五年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