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专题报道>>砥砺奋进的五年>>扶贫攻坚

一个由院士、教授和博士等组成的科研团队为澜沧小山村提供科技支持——

思茅松林下的“扶贫三七”

2017年05月30日09:53    来源:云南日报

进入5月下旬,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雨季将近,24岁的小伙朱相林往三七地里跑得更勤了。

朱相林跑的这些三七地全在思茅松林里,是中国工程院定点帮扶澜沧县后在竹塘乡开展林下原生态试验种植的项目。从去年冬天移栽定植至今,出苗率和存苗率都不错,但朱相林不敢大意。作为朱有勇院士团队林下三七项目组的助理研究员,他十分清楚林下三七在雨季将面临怎样的考验。

“三七喜湿怕涝,林下种植遇到大量降雨,不仅让土壤湿度难掌握,还会导致三七病害高发。”为解决林下三七在雨季的防虫防病,5月初,项目组派朱相林和云南农业大学的3名相关专业学生,来到澜沧县竹塘乡的试验种植基地蹲守调查,帮助林下三七渡过雨季难关。

林下三七被当地干部群众称为“扶贫三七”,是中国工程院为拉祜乡亲量身定制的长期脱贫产业。澜沧县拥有大面积思茅松人工林,林下三七有望释放拉祜山乡生态经济潜力。“林下三七效益好,试种成功的话,不仅能脱贫更能致富。”记者在竹塘乡蒿枝坝驻村蹲点的这些日子,只要提起林下三七种植,村民们都十分期待。

25日午后,太阳热辣,记者和朱相林等几名年轻人从集镇乘坐客运面包车,经盘山路来到一片海拔1800米的思茅松林,察看病害、收集数据、捕捉害虫……

一进入林下三七种植点,他们就拿出各种器具开始忙碌起来了。

看到有虫子正在蚕食三七叶片,云南农大植物虫害方面的研究生曹宁宁和宗鲁翔马上掏出手机拍下虫子的“吃相”,随后将虫子捉到特制的小瓶里。他说,“没见过的虫子都活捉,带回昆明的实验室做鉴定,确定是否对三七生长有害。”

这边在捉虫子,那边云南农大研究植物病害方面的大四学生龚加寿正拿着测光仪器一个点一个点地收集光照数据,随后又打开笔记本电脑,取下放置在种植点的大气和土壤监测器,拷贝连日来收集到的降水、湿度、气温等数据。龚加寿告诉记者“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让三七种植更加科学。这些基础工作,能为林下三七在雨季的病害防治和种植管理提供依据。”

正在忙碌时,东主村村民张石保运来了材料准备搭建避雨棚。他义务管理林下三七基地,虽然没有收入,但仍然尽心尽力,“等试种成功了,我第一个就要把林下三七种起来。”

“科技的力量让三七产业扶贫未来可期,但更重要的是能在农户中间推广种植。”中国工程院派到竹塘乡挂职副乡长的毛如志博士说,项目组背后是一个由院士、教授和博士组成的强大科研团队,随时为林下三七种植提供智力支持。等今年雨季过后,就知道这里的林下三七能否试种成功,到时或将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先建设200亩示范种植基地,逐步带动群众脱贫致富。记者 沈浩

(责编:姚茜、李源)
相关专题
· 砥砺奋进的五年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