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专题报道>>砥砺奋进的五年>>扶贫攻坚

从小徐变老徐,干劲还是不减

十年扶贫,上海一家社会组织探索精准扶贫模式,为对口地区提供就业服务

口述/徐建华(上海中小企业技术人才引进中心主任)

2017年05月29日09:35    来源:解放日报

人家都叫我“老徐”,尽管我只有38岁。

一头扎进助力上海对口支援地区“就业扶贫”课题,倏忽十年。这条道上,我应该算“老人”了,但我觉得做一项于国家于社会有益的事业,耳畔永远回响着青春的旋律,浑身有使不完的干劲。

28岁那年,我额头上的发际线还很靠前。这年,我放弃稳定工作,创立社会组织——上海市中小企业技术人才引进服务中心,为云南等上海对口支援地区提供就业服务。

千金难买我愿意。十年不舍追逐。10年前,上海乃至全国,以社会力量协助政府为对口支援地区贫困人口送去就业机会的,我们中心应是第一家。如果把10年分成两段,后5年我们中心在精准扶贫上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就业扶贫运行系统和模式。

服务对象要精准。事业伊始,中心偏重同上海对口支援地区的职业学校开展合作。但现在,我们进一步聚焦三类人群:建档立卡户、山区里的职校生、6—16周岁未踏入社会的就业困难潜在人群。之所以重点关注这三类,在于他们或因观念局限,或由于家庭条件制约,处于“深水区”。攻下扶贫攻坚的堡垒,关键是做好做通他们的工作,或防患于未然。

信息提供要精准。要致富,先修路,这条铁律同样适用于就业扶贫。但我要修的,是一条信息高速公路。在一些边远山区,“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若仅仅是将用工信息发布到省、州一级,对信息需求度最高的最基层依然难以知晓。为此,上海市中小企业技术人才引进服务中心在云南、青海等对口地区筑起“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将信息发布的终端深入到州、县、乡、村,让经过核实、筛选的岗位信息直接进村,滚动播放,从而贯通就业信息通道中的“最后一公里”,解决基层信息渠道狭窄、信息严重不对称的老大难问题。这样的终端,我们现已安装426台,其中80%在乡、村一级。对于这些深藏于崇山峻岭中的终端,中心专门安排了4位维护人员,他们常年奔波,并且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设备维护到哪里,他们的巡回招聘会就开到哪里。

就业服务亦精准。近5年,中心每年花大量时间跟踪回访就业扶贫助梦对象,围绕他们的“衣食住行用”,中心提供通讯、金融、法律咨询维权等保姆式服务,迄今已服务在沪务工者5万余人次。这还不够,在云南保山的龙陵县,中心与当地共青团、妇联、人社局、财政局等部门联合成立了就业信息服务平台试点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当地常务副县长任小组长,我们中心副主任任副组长,充分调动挖掘社会和政府资源,为就业服务提供保障。今年3月2日开始,中心每周六在虹口足球场开设就业扶贫专区,这宛若一家“专卖店”,为来自对口地区的打工者提供就业咨询服务。这些年,中心的服务在扶贫对象中有口皆碑。前几天,一位云南小伙对我说,“在上海,打120是救护车,110是找警察,而我们工作上的事,就打给你们中心”。

从曾经的“大水漫灌”到如今“精准滴灌”,尽管在每个个体身上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多了,但治得了本。关于这一点,我颇有体会。事实上,劳务输出的方法沿用多年,换言之,“该出来、能出来的都出来了”。当常规疗法行将失效,就需要系统调理,润物细无声,啃下硬骨头。

这个精准的系统调理,在我看来,关键是解决一个“内心想要”的问题。迪庆藏族自治州小伙子品布此里便是典型。时光流转回2010年。当年,云南持续干旱致大量人口返贫,当地决定“打工救灾”。当时,迪庆州香格里拉县政府向我们中心发出求助,根据县政府报上来的信息,县里有200多位年轻人想参加企业面试。中心迅疾组织20家企业赴滇。然而抵达时,才发现真正来县城面试的不足15人,且技能素质多不合格,品布此里便是其中一个。虽然他条件一般,初中没毕业,26个英文字母一个不识,但唯有一点,他内心渴望走出大山,后来受聘于上海一家做电缆的美资企业。

品布此里的故事充分说明,技能、文化的欠缺都在其次,一个人能否成功实现就业,核心在于他自己“想走出来”。品布此里初抵上海那会儿,语言、生活习惯、饮食上颇多不适应,中心就给予他各种疏导。他咬咬牙,坚持了下来,在那家美资企业一呆就是4年。2014年,他跳槽了,自力更生找了一家在金桥的国有企业。这说明品布此里已完全具备了自主就业的能力。像他这样的人,在我们的帮扶对象中绝非特例。可见对就业的渴望对于一个人最终实现稳定就业多么重要。但在主观努力之外,中心当然要托一把,持续不断地提供就业服务,在扶贫对象的就业路上设个窗口,放一盏明灯。

在我们中心所服务的对象中,也有40%的人“走出来”后又打道回府。不过,这丝毫挫伤不了我继续干事的动力。因为只要你深入跟踪研究就会有惊喜发现,这群“呆不住”的40%,他们回到老家后同样“呆不住”,3个月后仍要出来,他们未必来上海,但会去家乡周边或其他城市继续找工作。最终,仅仅只有3%—5%的人因生病或家庭劳动力短缺等原因而不得不留守。

因此,现在我所关心的重点,并非扶贫对象在不在上海,而是他们“在不在村内”。只要他们横下心来想就业,全家脱贫就有望!

刚从事就业扶贫时,我还是“小徐”,而今虽被唤作“老徐”,除了发际线不断往后退,想必还有“资格老”的缘故吧!

但我干劲依然很足。因为吃透了规律,“精准之路”便走得愈发坚定,想做的事也越来越多——我给自己定下“小目标”,到2018年,要充分借助政府部门和企业的支持,实现在上海对口支援地区信息服务平台终端总数达5000个。当规模效应显现时,造血功能才能真正运行起来;最近,中心专门成立了研究室,为的是博采众长,将就业扶贫课题继续做深做透。而那位为帮助家乡人民寻找打工出路、“潜伏”于义乌各类企业的云南沾益县人社局副局长陈家顺,真想跟他切磋PK一下各自的就业扶贫高招;今年,我们同上海师范大学深度合作,旨在为扶贫对象建立校外辅导员制度,从而将就业服务体系搭建得更为全面牢固;我还在设想,要更多挖掘已在上海成功扎根的打工者,让他们担任现身说法的志愿者,增加老乡们的就业体验,去鼓舞更多人走出大山……

无悔付出,时间也并不负人,来自政府和社会方方面面的肯定,便是最好的回报。“春风行动”是人社部发起的专门为进城农民工提供的就业服务,今年,国家扶贫办首次参与其中,而在“春风行动”上海站,上海市中小企业技术人才引进服务中心第一次成为牵头单位;今年8月16日即将举行的上海国际科技博览会上,市政府专门给我们辟出展台,鼓励我们借助这一国际舞台,展示一家社会组织为对口地区就业脱贫所作出的上海担当……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跋涉在扶贫道路上,我“老徐”不小,但也难老。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砥砺奋进的五年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