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哈里哈“变身”记

2017年05月24日08:41    来源:河北日报数字报

原标题:哈里哈“变身”记

  曾经“环境最脏、条件最差、位置最偏”的三义号村如今变身承德市美丽乡村建设观摩村。围宣摄

  哈里哈是个地名,是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一个面积280多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万多人的小乡。人们路过此地,看到路标,大都会哈哈一笑:这地名真有喜感!但沿途的破旧景象却让人没有一点驻足的兴致,走过、路过还是错过。

  作为去塞罕坝的必经之路,头些年里,每年数十万过路游客并未给哈里哈带来富足。全乡人均收入一直徘徊在1000元出头,整体处在贫困线以下。

  近两年,随着一张张美图刷爆承德“朋友圈”,哈里哈忽然间就火了起来,成了热门的乡村游目的地。听人说,这变化始自一个叫做“皇家猎苑小镇”项目。

  5月11日,一场春雨过后,我们慕名到哈里哈探访。

  “哈里哈源自蒙语‘哈达图扎布’,意思是‘有岩石的峡谷’。”同行的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宁利勇是土生土长的哈里哈乡人,一路上把家乡的历史娓娓道来。

  “讲哈里哈首先要讲木兰围场。”宁利勇介绍说,清代“木兰围场”北控蒙古、南近京师、右接察哈尔,康熙在此圈了一万多平方公里的狩猎场,设“七十二围”。前清时,皇帝每年都要率王公大臣、八旗精兵来此射猎,史称“木兰秋狝”。七十二围中有三个围就设在哈里哈。

  汽车过了棋盘山镇,沿整修一新的棋塞公路拐过一个弯,眼前景色为之一变。公路两侧一溜儿满蒙特色门楼、青灰瓦披屋顶、满族图腾矗立、八旗迎风招展,宛似一下子穿越回了清朝。

  “这是哈里哈?”现实一下子刷新了记者记忆中的哈里哈:路面颠簸不平、房屋破旧不堪、村子难以下脚、农家院苍蝇乱飞……“陈姐农家院”——记者忽然记起曾在哈里哈乡吃过一次农家饭。饭菜味美价廉,奈何卫生太差,自此多次路过哈里哈乡都不敢在此停留打尖。

  不知那个想靠旅游致富的大姐现在日子过得如何。经过沟通联系,此行第一站就选择了“陈姐农家院”。

  青砖灰瓦小桥流水人家,绿树青山敖包宫灯古刹,眼前的八十三号村精美别致、幽雅静谧,宛似塞北江南。一场春雨让万物复苏,树木都争着往外吐绿,停了一冬的工程也恢复了,“陈姐农家院”的老板陈淑芝也正在收拾着自己的农家小院。

  “农家院关了两年多了,今年打算重新开起来。”已经50岁的陈淑芝还是认定吃旅游这碗饭。陈淑芝2005年就开了农家院,由于炒得一手好菜,生意火时客人一桌接一桌。可在八十三号村,开农家院不是主业,全村40多户有一半养牛,最多时达500多头。陈淑芝家正在村头,是村民放牛必经之地,每天牛群走过,过道就变成粪坑。垫好沙土,牛群回来又是一层粪便,环境可想而知。久而久之,陈淑芝的生意越来越差,再加上棋塞公路年久失修,2014年“陈姐农家院”关了门。

  乡党委书记王华2015年初来哈里哈,彼时全乡人均收入虽已突破2000元,但整体仍在贫困线以下,有一些规模养殖示范园区,但都规模不大、效益不高。

  “绿水青山能变成金山银山?当时大多数哈里哈人根本没听说过生态游这个词儿。”王华说。

  这一年,承德市委办扶贫工作组进驻八十三号村,市委书记周仲明蹲点调研并与村民座谈后提出,要把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现代农业发展、民俗文化开发、沟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六位一体”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农民致富相结合的双赢之路。

  “经过反复论证,一个‘皇家猎苑小镇’蓝图逐渐清晰。”在猎苑小镇展示中心,王华打开一张张规划图:“基础设施围绕旅游建、主导产业围绕旅游调、开放项目围绕旅游谋、经济发展围绕旅游搞。”哈里哈乡找到了脱贫攻坚的突围之路。

  围场聘请北京清华设计院、北京博地澜屋建筑设计公司对小镇进行了高品位设计。按照市场化经营理念,与河北天香集团合作成立木兰围场旅游文化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担任投资主体。同时,鼓励贫困户自主创业,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

  “田园变风光、民居变民宿、农活变体验、农村变景区。我们计划利用3-5年时间把小镇打造成4A级景区,10年之内建成与塞罕坝齐名的国际秋狝文化旅游目的地、5A级景区。”王华言语中透着自信。

  到2016年,该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亿元,引进市外资金5000万元,共完成5个村344户民居改造,人均收入达到2900多元。

  白色院墙、黑瓦门楼、黄木大门、木制栅栏、合金门窗,眼前的三义号村二组宋金学家窗明几净,古朴通透。去年没改造前,宋金学家还是一座危房,瓦工第一次上房施工,一脚把房顶踩个窟窿。“现在可大变样了,家里安上了污水净水器、改了厕所、改了厨房、改了洗漱间,啥都有了。”宋金学谈到家里的变化,笑得合不拢嘴。

  “精准不包揽,扶贫不扶懒。”借助脱贫攻坚相关政策,宋金学家改造自己只花了不到1万元。房子修好了,宋金学也不打算出去打工了,要在家里搞农家游。“去年有个北京游客想6000块钱租我一个屋,我嫌少没同意。” 宋金学盘算着加入旅游合作社,能多赚点。

  变化的不仅仅是宋金学家,不到3个月,这个小村庄就从“环境最脏、条件最差、位置最偏”的贫困村成为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观摩村。“村里成立了旅游合作社,我们根据游客的需求进行分配,到不同特色农户家中就餐、住宿。”三义号村旅游合作社社长刘建国介绍说,去年干得好的村民收入3万多元,全乡农家游增至82户。

  五间标准民宿、小火炕餐厅、木栅栏小院,陈淑芝投入8万多元对农家院进行了升级改造,准备大干一场。“牛棚拆了、新房盖了、环境美了,好日子就快来了。”陈淑芝说,去年村里光垃圾就清出去30车,彻底清出了她的心气儿。

  “干得好,一年就能挣回来!”陈大姐对家乡、对自家的明天很有信心:“到了哈里哈,都会笑哈哈!”(李建成)

(责编:黄瑾、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砥砺奋进的五年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