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屋檐下的幸福

记者 杨召奎

2017年05月23日14:03    来源:《工人日报》

原标题:【砥砺奋进的五年 脱贫攻坚篇】屋檐下的幸福

5月的一天,下午2时,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大边村,原本晴好的天气突然乌云密布,不一会儿便下起了大雨。清凉的风裹挟着雨水吹到屋檐下,穿着短袖衬衫的王万启走进屋子披上了一件外套。

“以前的房子漏雨,最怕下雨天,现在倒是盼着下雨,凉快!”50岁的王万启坐在板凳上,翘着腿,看着外面的雨,饶有兴致地对记者说。

大边村原是琼中最贫困的村庄之一,王万启家是村里的贫困户。不过,靠着政府的补贴和贴息贷款,王万启于2016年初住进了敞亮的新家。“做梦都想不到会有这样的好事。”

此前的21年,他们一家人一直住在瓦房里。更早之前,一家人挤在低矮的茅草房里。从茅草房到瓦房、从瓦房到大平房,他家的生活正从艰辛走向幸福。

从茅草房到瓦房

生于1967年的王万启,从小就住在茅草屋里。爷爷、奶奶、父母、姐妹和他,一家7口人就挤在50平方米左右的屋子里。直到他8岁那年,父亲才用竹子把屋子隔成4个小房间。

他们当时住的茅草屋是十分简陋的。先将竹木捆扎,搭成房屋的框架。然后,把选好的稻草根放在水里泡3天,等到腐烂后与有黏度的红土掺和在一起,糊在搭好的竹架上。当“墙”修好后,就用茅草和竹条搭建屋顶。“这种房子的好处是冬暖夏凉,但我们这里雨水多,再加上老鼠喜欢在屋顶活动,容易漏雨。”王万启说。

1990年,23岁的王万启成家了。第二年,儿子出生。几年后,两个女儿先后出生。那时,村里不少人家都盖起了瓦房。眼看着家里的人口不断增多,茅草屋也年久失修,实在没法住了,王万启不得不想办法盖新房子。

“那时候,3个孩子和我们挤在一张床上,晚上别想睡好觉。可是,我们家真是没钱盖房子啊!”王万启回忆说。

没钱买材料,他只好自己找材料。“石头是我从山上采来的,房梁是砍了自己家的树做的,沙子是我从河塘里拉来的。然后,找村子里同族的人帮忙盖房子。就是瓦是花钱买的。”王万启说,算下来一共花了4000多元钱,总算把瓦房盖好了。

政府补贴和贴息贷款圆了平房梦

王万启一家在瓦房里住了21年。

茅草屋会漏雨,瓦房也容易漏雨,特别是20多年的老瓦房。“一下雨,我们家的屋子里就漏雨,要用好几个盆子接,床上都得盖上一层塑料纸,否则就没法睡觉。”坐在新房的屋檐下,王万启回忆起以前的日子满是感慨。

“最怕的还是七八月台风来的时候,整个屋子都在晃,我们就得去别人家借住。”王万启说,每当台风来袭,他就想着赶紧攒钱修修房子,换层新瓦,但从没想过盖新房子。

幸运的是,2016年初,王万启住进了新家。替王万启解决难题的,一是政府,二是银行。“政府的危房改造补贴和富美乡村建设补贴,加起来有6万多元;还有贴息贷款,我贷了5万元。”

据了解,2014年,根据琼中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大边村被确定为该县整村推进项目重点建设村庄。大边村结合实际情况,按照“整齐划一、民族特色鲜明”的要求建设村民住宅楼,根据村民收入水平和实际需求分别建了60平方米、90平方米、110平方米3种户型。该村在海南省率先开展农村房产权、林权抵押贷款,实行10万元以下政府5年或8年贴息贷款(普通农户5年,贫困户8年)。

王万启贷了5万元,选择了90平方米的户型。

“精准扶贫好政策”

王万启将自己的贫困归结为两大原因,一是地少,二是人多。

“我们家地少,主要靠种水稻,但每当稻子成熟时,总有台风来袭,一年下来没多少收成。再加上家里孩子多,也没法出去打工,自然家里就没多少钱。要不是后来政府引导我们种了橡胶、槟榔,估计孩子上学的钱都得借。”说起过往,王万启忍不住叹气。

如今,除了种植橡胶、槟榔外,王万启和妻子还利用农闲时间外出打些零工。他还加入了当地的合作社,养了4头牛,贷款也不愁还不上了。

“去年,政府免费给我们贫困户发了3头小牛。今年初,母牛生了一头小牛崽,今年可以卖两头牛,大约能赚2万多元。”王万启说,“这些政策好像专门为我们制定的一样。我没钱盖房子,政府给补助,银行给贷款。怕我们不好还贷款,帮扶我们搞养殖……”

坐在一旁的湾岭镇镇长周魁龙接过话头:“老王啊,这些政策就是为你们制定的啊,要不怎么叫‘精准扶贫’呢!”

大边村选择贷款盖房34户,累计获得贷款170万元。经过近两年的建设,村里多了一排排白墙灰瓦、具有黎族特色的民居。像王万启这样的贫困户,终于住上了大平房,再也不用担心下雨时屋子漏雨了。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砥砺奋进的五年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