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刊授党校》

“丝绸之路”一词的由来

赵磊

2017年05月23日10:2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一带一路”倡议既要维护中国文化安全,又要实现中华文明再造。文化安全之于国家安全的意义,在于文化安全本质上是国家利益的根本价值支柱。文化安全是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表现在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特定的文化滋养,国家在处理对外关系时要考虑文化安全。

“丝绸之路”最初指西汉张骞、东汉班超出使西域时开辟出来的通道,因为丝绸为商道上的大宗商品而得名。后来,这一概念成为古代中国对外交流通道的统称。“丝绸之路”在中国家喻户晓,但“丝绸之路”这个词是130多年前一个德国人的“发明”,他的名字叫费迪南·冯·李希霍芬。

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闭关锁国的中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近代史就此发端。1854年,日本也被迫打开国门,与美国签订贸易协议。亚洲格局发生重大变动。

当时的普鲁士政府坐不住了。他们于1860年派出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外交使团前往东亚,意欲与中国、日本、泰国等建立外交关系,缔结商约。这个配备了三艘军舰的外交使团实际上混杂着帝国赋予的外交和经济表象之外的各种使命,其中一项即是效仿英国成例,在中国获得一块类似香港的商港和海军锚地。使团中,一位年仅27岁的地理学者费迪南·冯·李希霍芬,接受了秘密勘测选址的任务。

李希霍芬于1833年在卡尔斯鲁厄出生。自幼就对地质学着迷的他毕业于柏林大学的地质学专业。大学毕业后,他渴望前往他认为极富探索价值的东亚。1861年9月,李希霍芬等人乘坐一艘军舰到中国台湾、菲律宾、苏门答腊和爪哇进行考察。这一趟东方异国之旅,让眼界大开的李希霍芬萌发了对中国大陆的强烈兴趣。1862年,做好了充分准备的李希霍芬试图由南亚迂回进入中国大陆,可原先承诺资助他的汉堡银行家突然变卦毁约,他不得不临时改变计划,乘船横穿太平洋到了北美。1862—1868年间,李希霍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从事地理学考察、研究,加利福尼亚的银行家们慧眼识珠,表示愿意资助这个普鲁士人开展一项旨在发现商业机会的对华考察活动。

按照约定,由加利福尼亚银行资助李希霍芬的中国之行。从上海登岸后,上海欧美商会将给他提供旅华4年的经费,条件是:他必须把从考察地区获取的地理和地质资料,以及物产、人口、交通、风土人情等社会经济概况,用英文及时向商会作专题报告。

1868年9月,李希霍芬经日本来到中国,开始了他的中国之旅。之前在去往北京总理衙门领取护照时,他遵照朋友的建议,有意将其姓氏的中译由最初的“栗”改为“李”,以跟清政府重臣李鸿章同姓,希望能借此增加亲和力,抬高自己的身份,降低风险,其实李希霍芬一句中文也不会讲。1868—1872年间,李希霍芬对大清帝国内地18个行省中的13个进行了地理、地质考察。

1873年,李希霍芬回国,先后出任柏林国际地理学会会长、柏林大学校长、波恩大学地质学教授、莱比锡大学地理学教授等。他后半生用大部分精力撰写了一部5卷的鸿篇巨制:《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正是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第一卷中,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并在地图上进行了标注。这一术语后来被广泛采纳,甚至成为古代中国强盛的代名词。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沈王一、王金雪)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