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今日浙江

美哉乡村

记者  岑文华

2017年05月23日15:4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进入“十三五”,发生在浙江广大农村的深刻变革仍在继续。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从“环境美”到“发展美”,一个美丽乡村的升级版日渐清晰。

在浙江,连续14年的美丽乡村建设,使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发展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丽乡村,已成为寻常风景,成为可以寄托乡愁的故园。

进入“十三五”,这场发生在浙江广大农村的深刻变革仍在继续。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从“一时美”到“持久美”,从“环境美”到“发展美”……一个美丽乡村的升级版日渐清晰。

生态宜居环境美

走进桐庐县江南镇环溪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人工湿地”。据了解,村里建有9个这样的污水处理池,全村600多户均纳入污水管道,污水得到全部处理。

“污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村民说,对农村环境来说,水清百清、水浊百浊。如今的环溪村,青山斜倚、清溪绕村,夏日里莲花成片,游客流连。它成为浙江美丽乡村的一个鲜活样本。

从2003年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再到近年来的“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四边三化”,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美丽乡村建设从未停止脚步。

狠抓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014年以来,建立污水处理终端10万个,铺设管道近3万公里,原本“污水靠蒸发,垃圾随风刮”的乡村,大多告别了污水直排历史。

率全国之先在农村开展垃圾分类,全省4500个村试点推开垃圾分类和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三化处理,农村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

剑指畜禽养殖污染,87个县(市、区)重新划定畜禽禁限养区,关停38.3万户养殖场户,调减生猪存栏近800万头,保留下来的养殖场基本完成生态治理;

……

截至目前,全省97%的建制村已完成环境整治。三年内,仅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就投入300多亿元,实现了污水治理村庄的全覆盖;超九成村实行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违法乱搭的小作坊没有了,随意排污的猪棚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家园,和门口可以游泳的河。

在农村环境整治常抓不懈的同时,浙江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让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均等。

据了解,目前全省农村实现等级公路通村率100%、路面硬化率100%,城乡客运一体化率50%以上,有线电视覆盖率97.9%,宽带接入率96%以上。同时,全省基本形成以中心村为主要平台的30分钟公共服务圈,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9647个、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站)2.4万个。

乡土特色风貌美

山一程、水一程,沿着云和县“十里云和”美丽乡村风景线一路向东,泉水叮咚的小顺村、黄墙黛瓦的长汀村、山花烂漫的石浦村……每个村庄都各有情怀,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

乡村面貌翻天覆地,使浙江诞生了300多条风景线,2500多个特色精品村,1万多个美丽庭院。去年,省委、省政府出台《浙江省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明确美丽乡村建设要从“一处美”向“一片美”“全域美”转型。

各地以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龙头,优化城乡布局,编制村庄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形成“1+4”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

推进美丽乡村连线成片,浙江提出,以沿交通带、沿产业带、沿风景区、沿山水边、沿人文迹为重点,每年打造100条各具特色、富有魅力的美丽乡村风景线,到2020年,1/3以上的县(市、区)培育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500个乡镇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乡镇。

行走在浙江山水田园间,人们越来越感受到,美丽乡村早已不是零零散散的“盆景”,而是随处可以欣赏到的风景。成片的风景中,1237个历史文化村落无疑是耀眼的明星。

浙江有序推进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实施“浙派民居”改造工程。通过深入挖掘提炼反映村落个性的民俗风情、特色产业、民间技艺,杭州富阳文村村、台州黄岩潮济村、金华兰溪诸葛八卦村等特色精品村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美丽乡村,美在环境,更美在精神。

为了保护好村民们的“精神家园”,浙江大力推动“建、管、用、育”一体化,打好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组合拳。目前全省建成农村文化礼堂6527个,通过“送文化”与“种文化”,激活乡间文化热情。

同时,各地形成了一大批区域道德品牌,仙居的“慈孝文化”、嘉善“善文化”、德清“德文化”、义乌的“信义文化”等,为培育文明风尚提供丰富滋养,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新活力。

业新民富生活美

随着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改善,“乡村,让城市更向往”成为许多人的直观感受。越来越多的城市青年投身农村创业。

在三门县岩下潘村,在外创业的潘健回村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村民打造“潘家小镇”,20多家农家乐小楼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在以梯田美景闻名的云和县,任职上海高校的武晓芳嫁给了梅竹村村委会主任柳云伟,小夫妻开出民宿“云上五天”,大量都市青年慕名而来……

好山好水同样激发了村民的创业热情。凭借山水资源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养生养老、文化创意等“美丽产业”。

在临安白沙村,超过七成的村民从事乡村旅游产业,156家农家乐提供了6000余张床位;在嵊泗县,当地通过打造“美丽乡村”产业带,全县民宿经营户达800余家,户均纯收入达到15.5万元;在丽水,全市从事香菇、木耳、竹炭、笋干、茶叶销售的网店约为3000余家,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超9亿元。

2016年,全省农家乐特色村有1103个,经营农户1.9万户。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9亿人次,营业收入292.3亿元。农村电子商务风生水起,带动全省396.2亿元的农产品网络零售,增长30.3%,“电子商务进万村”村级服务点达1.31万个。

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美丽产业,最终都是要让广大农民受益。农村要实现景美民富,离不开体制机制的保障。

去年4月,临安农民王朝荣拿到了全省首本新版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一证在手,农民就此吃下定心丸:不仅确认了自己的“家底”,以后还可以依法流转、抵押土地。今年年底前,浙江计划基本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省农民将陆续领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二代身份证”。

改革释放红利。去年,浙江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866元,连续32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

《今日浙江》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沈王一、王金雪)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