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与武汉的不解之缘

2017年05月19日10:26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邓小平”三字源于武汉

走近汉口鄱阳街139号,你会看见一幢上世纪20年代初建造的西式公寓,门上写着“八七会议会址——邓小平题”几个金色大字。当年,邓小平正是从这里踏步上楼。

1927年6月底,23岁的邓希贤第一次踏上武汉。据记载,邓希贤先到中共军委报到。随后,他的组织关系转到中共中央,被任命为中央秘书。

当时,“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遍袭全国,作为当时国民政府所在地的武汉更是危机重重。为适应白色恐怖环境下秘密工作的需要,邓希贤改名“邓小平”,随党中央机关在汉口与武昌之间转移,与国民党反动派周旋。

此后,随着中国革命的成功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邓小平”三个字成为二十世纪的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响亮的名字之一。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8月7日,由瞿秋白、李维汉主持的中央紧急会议在汉口召开。

作为中央秘书,邓小平为会议的顺利召开做了大量筹备工作。他和有关人员一起确定了会议地点——汉口三教街41号(现鄱阳街139号)。这里前临宁静的街道,后通深僻的小巷,屋顶凉台与邻屋凉台相通,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较易撤离。

正是在这次会议上,负责接待的邓小平见到一位蓄齐耳长发、操湖南口音的高个子中年人,他就是候补中央委员毛泽东。

这是邓小平与毛泽东的第一次见面。

武汉是1992年邓小平南行第一站

在湖北省档案馆,珍藏着一份记录邓小平伟大思想的珍贵笔录。

1992年1月18日上午10点31分,在武昌火车站1号站台上,在所有人期待的目光中,一位老人走下车来。这是邓小平南行的第一站,也是他最后一次到湖北。

时任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省长郭树言、省委副书记兼武汉市委书记钱运录等人快步走上前去,代表湖北省和武汉市人民向小平同志问好。

武昌火车站的站台只有短短500米,这是一次信息高度浓缩的谈话。小平边走边听着关广富的汇报,时而插上几句话,时而停下脚步。

29分钟过去了,小平与湖北省的负责人握手告别,走上专列。上午11点02分,火车开动,向南方驶去……

关广富、郭树言、钱运录走进武昌火车站贵宾厅,三个人凭着记忆,将小平同志29分钟的谈话记录下来,由钱运录作笔录。当夜,湖北省委将这份小平同志的谈话记录传至中共中央办公厅。

据钱运录等人回忆,小平同志在谈话中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三个有利于”标准以及反对形式主义等著名论断,还谆谆告诫时任湖北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人:“能快就不要慢”,“低速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小平足迹永铭武汉

1980年,邓小平为八七会议会址题写的馆名寄到武汉。今天,“八七会议会址”六个大字已变成烫金馆牌悬挂在纪念馆的门楣上。

1983年,邓小平为纪念二七大罢工60周年亲笔题词,并寄往武汉。题词这样写道:“中国工人阶级要发扬二七革命传统,为把我国建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强国,为推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努力奋斗!”如今,这一题词悬挂在武汉二七纪念馆展览厅。

武昌独立团烈士陵园内,长眠着191位叶挺独立团将士,他们在1926年北伐军攻打武昌城的战斗中壮烈牺牲。距离陵园大门20米处有一座高大的牌坊,横额上刻有邓小平题写的“独立团烈士陵园”七个大字。

1985年,华中师范大学更名之时,身为华师前身之一的中原大学的创始人邓小平亲笔题写了校名,并叮嘱学校领导:不宣传、不报道。如今,“华中师范大学”的题字在学校门前熠熠生辉。

1990年,86岁高龄的邓小平为武汉天河机场题写机场名:武汉机场。(文俊)

(摘自《楚天金报》)

(责编:秦晶、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