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今日浙江

浙江发展新观察高质量均衡性

2017年05月17日09:4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阳春浙江,满目青翠,碧水清清。和春天新绿一起到来的是一张张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前列的捷报。

看速度:2012年—2016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34739亿元增加到46485亿元,年均增长7.9%。全省GDP总量连续21年居全国第4位,以全国1%的土地、产出全国6%的GDP。

看质量:两化融合、信息经济、“互联网+”“标准化+”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基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7%,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40.1%、38.8%和22.9%,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占GDP比重达8.4%;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从“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跨越,第三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62.9%。

看民生: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6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连续32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的比值达到45.8%,位列省区第一;全省城市化率达65.8%,城乡之比降到2.07∶1,居全国前列;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现象、摘除26个县“欠发达”帽子,农村全面小康实现度继续位居全国各省区之首。

看环境:“河长制”领跑全国,垃圾分类全国示范,农村治污全球点赞……绿水青山覆盖浙江大地,江南水乡风光亮丽,生态环境质量自2007年以来,一直位居全国省区市前列。

看和谐:一以贯之建设平安浙江,全省刑事发案、群体性事件、生产安全事故等指标逐年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连续13年位居全国前列,2016年达到96.43%。

透过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数字,“高质量”“均衡性”正成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显著特征。浙江省十三次党代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全省上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新使命新要求新方位,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建设“两富”“两美”浙江、打造全面小康标杆省份中执着追求经济结构、生活水平、自然环境和政治生态的高质量,经济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增长与转型、生产与生活、发展与生态、经济与社会正在更高层次上达到新的水平。

追求经济结构的高质量

浦江在治水中关停了“低小散”,投资新建水晶集聚园区,找到了发展新方向;德清变生态资源为富民资本,让全民共享“治水”红利;平阳摆脱对制革行业的依赖,建设特色小镇……这样的新旧动能转换和新旧产业更替提速的“浙江故事”,每天都在各地上演。

2013年以来,适应引领新常态,浙江打出了一套以治水为突破口,以 “五水共治”、“三改一拆”、 浙商回归、“四换三名”为基本招法的转型升级组合拳,有效推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的GDP取代高增速的GDP。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年来,浙江每年牺牲掉1个百分点的GDP增速,精准打好“断、舍、离”三招“倒逼拳”,换取产业调整空间。

断,就是切断“僵尸企业”后路。出台政策推动破产重整后的企业尽快盘活重生、破产清算后的企业尽快市场出清。2016年,浙江共处置555家“僵尸企业”,淘汰改造2000家企业落后产能,整治3万家脏乱差小作坊。

舍,就是舍掉已严重过剩的产能。2016年,浙江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5年压减目标任务数在1年内完成。2016年,全省八大高耗能行业比重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

离,就是放下对传统落后产业的固有依赖。浙江对纺织、服装、皮革等“10+1”传统产业大力推进改造提升,培育上千家市场产品占有率居全国前列的“隐形冠军”。2016年,浙江省进出口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外贸出口正向拉动全国出口增速0.33个百分点。

去掉“低小散”,浙江深入实施“411”扩大有效投资行动计划,持续发力浙商回归、激发民资、对接央企、引进外资等工作,迎来“高大上”“白富美”。

2012—2016年,浙江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从17096亿元增加到29571亿元,年均增长11.6%;第三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63.6%增加到67.9%;浙商回归到位资金累计达118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从“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跨越,比例从4.8∶50.0∶45.2优化为4.2∶44.2∶51.6,第三产业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到62.9%。

——发展动力加快转换

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大力推进“四换三名”和“互联网+”“机器人+”“标准化+”,大力发展八大万亿产业,创新建设特色小镇,积极修复培育发展动能。

规划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钱塘江金融港湾,加快“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支持中心城市加快建设科技城,制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双倍增”计划,做大做强省股权交易中心,支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研究开发,积极推进科创创新市场化、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5年来,浙江全社会研究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从2.04%提高到2.43%。目前,浙江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5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第6位,企业创新能力居第2位,知识产权和专利综合实力均居第4位,被列为全国首批技术创新工程建设试点省、全国首批创新型试点省、全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示范省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从贴牌生产到设计制造、攀升产业链高端,浙江制造变身“浙江智造”,5年来,新产品产值率从23.0%提高到34.3%;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换来浙江经济质量不断提升,全省在役工业机器人达3.3万台,规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过去五年累计实际增长55.7%;名企、名品、名家,为浙江产品补上品牌的短板,越来越多的“三名”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

站在“互联网+”风口,浙江乘风起舞、顺势而为,以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模式创新为引领,全面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三次产业的融合创新。“互联网+传统产业”,一大批传统企业借助信息化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生产方式,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智慧制造转型升级,从“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转变。浙江全省信息化和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攀升,信息化发展指数达95.89,连续多年排名全国第三、各省区第一。

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和文化创意等八大万亿产业加快发展。深入实施《加快推进“一转四创”建设“互联网+”世界科技创新高地行动计划》,信息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排头兵”,核心产业增加值2016年达到3911亿元,占GDP比重达到8.4%;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40.1%、38.8%和22.9%。

出台进一步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若干措施,启动24个服务业强县(市、区)试点,推动旅游服务业、文化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养老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研发设计服务业、电子商务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实现突破。2016年,浙江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达2.4万亿元,增长9.4%;24个服务业强县(市、区)试点地区服务业增加值达1万亿元,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高达41.7%。

梦想小镇、云栖小镇、智慧小镇……100个特色小镇瞄准浙江经济新航道扬帆起航。首批特色小镇自2015年创建至去年三季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商品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851亿元,平均每个特色小镇23亿元。

——打造政务环境最优省份

2013年以来,浙江以“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为突破口,开展“放、管、服”改革,引领全国。省级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减少到516项,非行政许可事项全面取消;浙江政务服务网让全省40多个部门全部实行一站式网上审批,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纳米”,自2014年6月上线以来,累计办件量已达3000多万件,目前平均每天有近6万件办件。

2016年底,浙江开始启动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2月20日,省政府出台《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实施方案》。所有行政服务中心在3月底前完成“一个窗口受理”改革;到今年底,将确保实现“最多跑一次”覆盖80%左右的行政事项,基本实现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是原则、跑多次是例外”的要求。

为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份,2016年7月,浙江出台了“人才新政”25条;制定出台《关于顶尖人才审议认定为省“千人计划”人才的意见》,为顶尖人才开辟评审绿色通道。截至目前,全省共入选国家“千人计划”556人,国家“万人计划”125人,引进省“千人计划”1479人,引进培育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40多个。

今年伊始,有关部门出台十项新举措,助力小微企业发展壮大:一张工位桌就可以注册公司的做法在全省推广,放宽小微企业经营范围、推行创客创业全程帮办、开辟小微品牌培育直通车、启动小微电商行动计划……让企业主体焕发创新活力。

受益于浙江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新实体经济迅速崛起,2016年合计纳税238亿元,带动平台纳税至少2000亿元,相当于4000家大型商场的销售体量,创造了超过3000万个就业机会。

追求生活水平的高质量

百姓口袋鼓不鼓,是衡量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尺。2016年,浙江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7237元,连续16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22866元,连续32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城乡之比2.07∶1,全国最低。

民富的背后,是多年来浙江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全面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标准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把百姓增收作为社会发展底线

出台《关于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的若干意见》,为全省城乡居民擘画出新的增收路线图。出台《关于支持大众创业促进就业的意见》,点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引擎。如今,在浙江已形成了以高校系、阿里系、海归系、浙商系为代表的创业创新“新四军”。通过加强就业保障,浙江百姓安居乐业信心足。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116.2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年末登记失业率为2.87%,比上年下降0.06个百分点。

在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带动农村居民增收致富。针对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一大因素——财产性收入,浙江不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2015年底在全国率先全面完成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全省近3万个村的3500多万农民当上社员股东。今年,浙江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用益物权、集体经济收益权“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改革,加大宅基地空间置换力度,把愿意进城的农民转化为市民,把愿意留在农村的农民转化为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提高农民收入。

通过社会保障为特定贫困群体兜底,确保“一个都不掉队”。2015年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现象、于全国率先完成脱贫任务后,持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2016年,浙江试点“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工作,探索将“支出型贫困”对象纳入低保、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等范畴。出台《浙江省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实施办法》和《浙江省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实施办法》,覆盖近80%的持证残疾人,164万人次残疾人因此受益。

——以标准化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

2004年至2016年,全省财政民生投入年均增幅达10.6%,以标准化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

编制出台《健康浙江2030行动纲要》实施健康环境改善、健康素养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等11项行动计划;在全国率先开展“双下沉、两提升”工作,引导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流向基层。目前全省已初步构建“首诊在基层,大病去城市,康复在家门口”的就医格局,有的县域就诊率已超过九成。

促进教育优质均衡,浙江加快推进名校集团化、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薄弱学校改造、校园饮水质量提升等一系列工程。2015年6月,全省90个县(市、区)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认定,完成区域均衡发展任务。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完善高等院校学生实习制度,推进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拉长高等教育短板。

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浙江事前介入,打造星级农贸市场,强化源头管理,实行快速检测、质量追溯。严抓重管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行为,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查处违法行为1.2万起,刑事立案600余起。调查结显示:2016年浙江食品安全民众满意度超70%。

回应老百姓对养老问题的关切,浙江深入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基本养老保险从“制度全覆盖”到“参保对象全覆盖”。截至2016年底,全省参保人员总数达到1233万人,养老金发放率达到100%。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水平继续位居全国省区前列。加速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业,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模式。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10多年来,浙江上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不懈推进法治浙江、平安浙江建设。

在国内率先实施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2016年全省95%以上的矛盾纠纷在乡镇以下得到妥善解决;建立健全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五项机制,不断完善“三色”预警维稳工作机制,全省普遍建立社会应急联动工作体系;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制定出台了33项防止冤假错案制度,着力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组织推动全省28000多个行政村、3300多个社区全面开展制订修订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工作,完成率达100%;积极探索“互联网+社会治理”的全新社会治理模式……

全省刑事发案、信访总量、安全生产事故等指标连续保持11年“零增长”,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连续13年位居全国前列,2016年达到96.43%。

追求生态环境的高质量

近年来,浙江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向成为美丽中国“浙江样板”的目标发力。

——始终坚守生态红线

2016年7月,浙江出台《浙江省环境功能区划》,共划定2433个环境功能分区、划出702个生态保护红线区,形成了覆盖全省“一个区划一张图”的生态环境空间管制制度框架,成为全国首个省域范围内全面推行环境分区差别化管控、实现环境功能布局全覆盖的省份。浙江创新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制度,把环境保护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考核体系。

——持续推进污水治理

2013年,浙江在浦阳江打响治水第一枪,开启“五水共治”的新征程,在全国率先建起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2016年年底, “河长制”经验在全国推广。4年来,全省累计治理河道11625公里,新建污水管网9700多公里,Ⅲ类以上水质断面占比达77.4%、比2013年增加13.6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占比下降至2.7%,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1.1%。水清岸绿的画卷重回身边。

今年2月6日,浙江省再次提出治水新目标——至2017年底,全面剿灭劣Ⅴ类水,比国家“水十条”相关任务提前3年、更高水平地实现水环境改善目标。

——全面推进拆违治危

2013年以来,“三改一拆”从聚焦违建拆除,转向改、治并举,全面整治城中村、危旧房;从一项阶段性整治行动,转入全面创建“无违建”,成为各级政府长效保持、长期推进的常态化工作。截至今年1月底,全省共拆除6.49亿平方米违法建筑,2.83亿平方米旧住宅区、4.34亿平方米城中村、2.26亿平方米旧厂区面貌一新。

2016年9月,浙江发起一场声势浩大全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使全省所有乡镇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服务功能持续健全、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乡容镇貌大为改观、民风更加文明、社会公认度不断提升,使小城镇成为人们向往的幸福家园。

浙江坚持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把县域建成美丽景区,把村庄建成特色景点。2016年,安吉、德清、浦江、江山、桐庐、象山等6个县(市)成为第一批美丽乡村示范县(市),产生了首批100个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300个特色精品村。

把沿线建成风景长廊,各地一个个脏乱差的边角变成一条条生机盎然的生态绿道、一片片花木扶疏的河滨绿地……通过持续实施“四边三化”、平原绿化行动,全省森林资源连续多年实现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平原绿化面积 “三增长”。截至2016年底,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0.96%;成功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12个、省级森林城市69个、省级森林城镇316个;全省新增绿道1020公里。

——大力推进雾霾治理

近年来,浙江全面推进大型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改造,加快淘汰改造燃煤小锅炉,开展钢铁、化工、水泥、玻璃、热电等行业清洁排放技术改造,加强石化、制鞋、涂装、印刷等行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治理,加强机动车、船舶污染防治,加强建筑扬尘防控,建立健全禁止秸秆露天焚烧长效机制,努力减少重污染天气。2016年,浙江全省69个县级以上城市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88.4%,PM2.5平均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全省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着力实施土壤治理

着眼于解决垃圾围村、围城问题,浙江在全国较早推进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试点,推动城乡垃圾分类,实现了全省农村垃圾集中有效处理基本实现全覆盖。2016年年底,垃圾分类浙江经验向全国推广。

2016年12月,省政府印发《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明确到2020年,全省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到2030年,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95%以上。

——精心培育生态文化

多年来,浙江深入推进绿色系列创建。截至2016年底,全省累计建成2个国家级生态市、34个国家生态县(市、区),69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生态不再局限于生产生活,而是作为一种理念和文化,浸润在日常生活中。2016年,全省累计开展各类青少年生态环保志愿活动4万余场、发放美丽浙江建设法治宣传资料260余万份。拟订的《浙江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纳入了节粮节水节电等绿色生活方式。

调查显示,2016年度浙江省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全省平均得分较去年上升10.5%,且连续5年逐年上升。

追求政治生态的高质量

近年来,浙江全省把从严治党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努力打造浙江政治生态上的绿水青山。

——持续推进作风建设

深入实践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行“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等三大活动,组织实施“六项集中行动”、“八项专项整治”,使党员干部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中,深化认识、增进感情、提高本领、改进作风。

组织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全省1800多名省管干部和3.5万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党章党规党纪集中轮训,抓好查摆出的7500多个不严不实问题的整改。

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万场党课到基层”,全省组织专题党课37.6万余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开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培训,在全国率先完成3.2万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集中轮训,在全国率先举办学习贯彻“四个全面”专题研讨班,围绕省委“拆治归”等转型升级组合拳举办各类培训班;严实推动问题整改……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逐渐成为全省380万名党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合格党员标准。

——着力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着眼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的要求,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自2011年以来,连续6年开展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专项述职评议考核,连续11年开展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2016年6月,省委下发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和纪委(纪检组)监督责任清单,逐级推动责任落实。2016年11月,开展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集体轮训。全面贯彻落实《准则》《条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铁腕纠正“四风”。全省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6175起、处理7368人。2015年,省委巡视组对所有市、县(市、区)巡视全覆盖;今年2月,实现省、市、县三级纪委派驻机构全覆盖;全面开展市、县巡察工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坚决铲除腐败“污染源”。2016年,全省共处置问题线索23753件,谈话函询3142件次,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9989人,党纪重处分和作出重大职务调整7921人,移送司法机关427人。

——打造勇立潮头干部铁军

打好“上下管育爱”系列组合拳。出台加强好班长好班子好梯队建设、干部选拔任用“五个办法”;2016年11月,省委全会审议通过《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从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决定》,构建科学选人用人机制,打造勇于冲锋、能打硬仗、干得成事的“狮子型”干部队伍。

突出实干导向。浙江将G20杭州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大赛场,把“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浙商回归等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作为锤炼干部的大熔炉。2013年起,省委每季度召开一次县委书记工作视频交流会,每次安排10位左右县委书记晒实绩、打擂台,累计召开15次交流会、发言171人次,成为推动中心任务、重点工作落实的有力抓手。省委出台《关于完善改革创新容错免责机制的若干意见》,引导广大干部勇当改革排头兵、弄潮儿。

突出基层导向。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制定乡镇干部经济待遇一般高于县级机关同职级干部20%以上、乡镇(街道)公务员年度考核优秀等次比例提高到20%等举措;抓好村级党组织这个前哨堡垒,总结推广农村基层党建二十条经验做法,选树“千名好支书”2191名,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比学赶超。

治理为官不为。出台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领导干部办法,修订完善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实施细则。自2015年以来,全省共调整不胜任不称职干部1545名。

追求区域发展的均衡性

近年来,作为国内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最高的省份,浙江紧扣高质量、均衡性两项要求,更加关注发展的平衡、协调、可持续。

——区域协同协调发展

2013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出台《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把全省作为一个大城市来谋划,构建以四大都市区为主体、海洋经济区和生态功能区为两翼的空间布局架构。

高抬都市区“龙头”,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经济加快发展,城市集聚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四大省域中心城市城市化水平达到71%左右,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约4个百分点,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地位逐步提升。2016年四大都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8.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约1个百分点。

向海,浙江统筹推进海洋经济“两区”建设。加快建设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舟山被列为全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首批示范城市;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进入自贸区+时代;设立省海港委,组建省海港集团和宁波舟山港集团,宁波舟山港一体化、成为世界第一大港;积极推进宁波梅山新区、义乌国际贸易改革试验区规划建设;嘉兴、台州、温州等其他沿海港口整合顺利完成,义乌陆港与浙江省内河港口整合有序进行,浙江港口告别区位分布“多而散”,形成了联手闯大洋的“一盘棋”布局。2016年,浙江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6700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4.41%,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达到7.3:37.8:54.9,结构趋优。

向山,浙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2013年,省委对丽水全市以及淳安、开化等县不再考核GDP和工业总产值,取而代之考核“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等内容,把全域作为生态公园来打造。2014年,开化县、淳安县、浙南山地重点生态功能区(庆元县、景宁畲族自治县、文成县、泰顺县)被列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26个原欠发达县发展速度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实力、公共服务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已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2015年集中“摘帽”,至此浙江没有欠发达地区;2016年9月,淳安、文成、泰顺、磐安、常山、开化、龙泉、遂昌、云和、庆元、景宁等11个县市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严格实行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开化县开展“多规合一”改革试点,把全县域作为大公园来规划、建设、管理。

推进陆海联动、山呼海应。创新启动山海协作产业园(示范区)建设,推动经济强县和衢州、丽水等地加快发展县开展紧密型合作交流,建立共建共管共招共享机制;“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圆满完成,以“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为核心的扶贫工程成效显著,山区及海岛地区发展环境稳步改善。

——城市乡村一体发展

多年来,随着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城乡一体的格局在浙江深化。

城市化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阶段,杭州湾、温台、浙中三大城市群加快推进,嘉兴、湖州、绍兴、衢州、舟山、台州、丽水7个省域中心城市集聚能力不断增强。宁波市、嘉兴市、义乌市、苍南龙港镇、台州市、德清县等10个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深入探索,农民工融入城镇、新生中小城市培育和新型城市建设等任务加快推进。目前,浙江全省常住人口城市化水平达65.8%。

城乡居民 “同等待遇”渐成现实。制定差别化落户政策,推广积分落户制度,加强农业转移人口技能和文化培训,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和缴费政策的统一。推动教育培训、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科技推广、文化娱乐、商贸金融等服务向农村延伸。

城乡联通的大交通、大电力、大信息、大水利等网络加快建设,基本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全省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公路通村率、通村公路硬化率、班车通达率达到100%;光纤网络建制村全覆盖,4G网络主要建制村基本覆盖,有线电视乡镇和建制村通达率均达到100%。

——物质、精神文明相得益彰

红色文化进礼堂、“双万结对共建文明”、“我们的家训”、评议乡风、纪念乡贤……公民道德建设有序推进,区域道德文化品牌交相辉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特色纷呈。遍布全省的3400多家农村文化礼堂成为教化乡里,弘扬乡风、寄托乡愁、传承文化的重要阵地。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一项项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走向标准化、均等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发展自豪感、生活幸福感、心灵归属感、价值认同感。 (《今日浙江》杂志记者 马跃明)

《今日浙江》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沈王一、王金雪)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