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刊授党校》

周总理这样指导秘书工作

杨诗

2017年04月25日09:3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周恩来要求秘书要养成保密习惯,不能对外说的,绝对不能说,包括对自己的爱人。秘书外出开会时,他总是叮嘱:“不能随便讲话,去参加会议只能带耳朵、眼睛,不能带嘴巴,因为你是总理办公室的人。”

周恩来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他非常重视秘书工作,对秘书工作提出了许多精辟的思想,同时还言传身教,热情地指导秘书提升能力与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进步。当年,有位副总理曾经对总理的秘书说:“你们在总理身边工作,能学到很多东西。不管是文件,还是其他方面的事情,只要在总理那里通过了,就过关了。”

周恩来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今天重温周恩来的秘书工作思想和指导实践,无论是对领导干部还是对秘书工作者,都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教育意义。

“要注意保密,这是纪律”

自1927年11月起,周恩来就一直主管党的秘书工作。从革命年代到建设时期,他始终把保密作为秘书工作的重中之重。1947年,周恩来提出秘书工作要做到“秘密、准确、及时”。这三点要求中,第一就是秘密,即保密。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在担任国务院总理期间任用了多名秘书。每当新秘书到岗,周恩来与他们谈话时都会强调,“要注意保密,这是纪律”。

指导和帮助,首先体现在要求严格上。赵炜曾长期担任周恩来的秘书。1958年她第一次走进总理办公室时,看到周恩来的办公桌上有一部红色的电话,那是一部保密电话,总理提议或作出的许多重大国家决策就是通过这部电话上传下达的。周恩来打电话时,除非他允许,否则任何人不得在场。有时他让秘书留下,因为有事要秘书立刻去办。赵炜回忆说,每当这时,周总理就会提醒秘书:“要保密,不要对任何人讲。”周恩来对秘书打电话也有要求,不许在卫士值班室打电话谈他交办的工作,而必须回自己办公室去打。

周恩来要求秘书要养成保密习惯,不能对外说的,绝对不能说,包括对自己的爱人。秘书外出开会时,他总是叮嘱:“不能随便讲话,去参加会议只能带耳朵、眼睛,不能带嘴巴,因为你是总理办公室的人。”有个刚来的秘书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周恩来看到后便告诫他:“以后在这里(即总理办公室工作),就不能用这里的材料来写文章。”

要求严格又具体。周恩来办公时,除了秘书,一般人不能随便进入他的办公室。重要文件他要亲自锁进抽屉里,只有放在桌面上的文件秘书才能整理。周恩来的信件大多数由值班的同志拆封、登记和呈送,但他规定部以上领导和知名人士给他的亲启函,秘书不能拆。如果出现误拆的情况,必须立即封好,同时写上“由某某失手误拆,以后一定注意”的字样。

周恩来严格要求秘书,自己也带头遵守保密规定。对妻子邓颖超,他从来不谈论自己的工作内容,不许她随便进入自己的办公室。凡是涉及党和国家重要机密的电话,他都坚持使用专线。凡是机密的信件,他都亲自写信封和封信,并标明由某某同志专送中央某位领导亲启。有时信写好了又要添加内容,他就在信封上注明“这是我拆开又重封的”……周恩来用率先垂范,自觉遵守保密纪律的行动,为身边秘书和全党同志作出了光辉榜样。

秘书处于领导中枢部门,是领导的参谋和助手,每时每刻都会接触到国家秘密、组织秘密。这些秘密往往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一旦失密、泄密,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领导干部不仅要带头遵守保密规定,还要经常教育和严格要求秘书,促使他们养成保密习惯。

“要有认真办事精神”

准确、及时,是周恩来对秘书工作的一贯要求。1930年,他针对某些机关秘书存在着盲从的“雇佣观念”,提出“要有认真办事精神”。50年代,他指示包括秘书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制定一份《工作守则》,主要有忠实于党、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工作认真负责、有计划、有重点、有条理等内容。

周恩来对党和人民极端负责,对工作格外认真,对秘书要求也异常严格。在周恩来身边工作过的秘书都说,向总理请示汇报工作时,不能用“大概”、“可能”、“也许”这类含糊其辞的用语,说话也不能啰唆,办事更不能拖拉。周恩来喜欢讲真话、听真话。他要问你什么事情,你能准确及时回答,他就高兴;如果不知道如实承认,并且马上去查,他也会赞许。他最讨厌那些看领导脸色行事和信口开河的人,认为这种人不严肃、不诚实,做秘书工作是不称职的。因此,秘书接受任务时,不懂可以问,不明白可以学,要老老实实、实事求是,办事办文后要及时汇报结果。

国家之事无小事。周恩来要求秘书,有紧急情况必须立刻报告,不论他正在做什么——睡觉时叫醒他,会见外宾时给他写字条。接到紧急报告或紧急电报,周恩来总是马上就看,有时候当场批示。发生延误情况时,他要仔细查找各个环节,看问题出在哪里。如果接收电报和抄报时间太长,就要批评机要部门;如果收到未及时送给他,就要批评秘书。周恩来不容许他的办公室有丝毫的拖拉和官僚主义作风。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采取了对华敌视的做法。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之后,在一个非正式场合,美国外交人员向中国驻波兰大使王炳南作出希望中美接触的暗示。王炳南随即将这一重要情况反馈给了国内。秘书收到这份报告后,马上送到总理办公室。周恩来此时到毛泽东主席那里商谈工作,秘书便将报告放在了总理办公桌上。毛主席也同时收到了这份报告,他阅后向周恩来询问此事,可总理还不知道这一情况。事后,周恩来教导秘书:“以后收到一些重要情况,你们知道重要,就不能只摆在桌上就行了,就是追也要立即送到我手中。”从此,凡是有了重要报告,秘书一分钟也不敢耽误,总是想方设法在第一时间送到周恩来手中。周恩来就是这样要求秘书雷厉风行、高效率地工作。

责任重如泰山。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领导干部应当很好地担负起责任,同时也应当严格要求秘书尽职尽责,认真细致,高效运转,准确、及时地做好交办的每一项工作,完整、迅速地传达每一个政令,保证做到不走样、不延误、不自作主张,切实当好领导的参谋与助手。

要“努力帮我出主意”

周恩来既严格要求秘书,又关心和爱护秘书,注重发挥他们的参谋与助手作用。1938年,他在领导南方局工作时就提出,秘书工作者要把必须照办与发表意见结合起来。挑起共和国“总管家”的重担后,周恩来经常鼓励秘书:“你们可以大胆提政策性、原则性的意见,努力帮我出主意。”他甚至督促说:“你们应努力多思考,发现问题,帮我把关。”

身为总理,周恩来从不居高临下、自恃高明,而是与秘书平等交流,真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周恩来日理万机,每天都要亲自处理大量的事务和文件、电报。与此同时,秘书们也会呈送需要总理阅批的文件、电报。按照要求,他们呈送时要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供总理参考。周恩来如何对待秘书的意见和建议呢?正确的就接受,不妥的就指正。他在处理事务和阅批文件、电报的时候,还常常会让秘书发表意见。只要有可取之处,他就虚心接受,积极采纳。

周恩来善于倾听不同意见,从中汲取有价值的见解,及时完善和修正自己的意见和看法。1971年9月上旬,周恩来集中精力,忙于筹备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工作。一天,他在人民大会堂会议厅召开会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稿。参加会议的有各部委负责人和起草文件小组工作人员,近200余人。周恩来主持会议,一句一段地讨论、修改《政府工作报告》稿。讨论中,周恩来提出有一个词不准确,应该修改。他谈了自己的意见,然后问大家:“这样改行不行?”这时,总理办公室的秘书纪东发言,认为修改后的用词也不妥当,应该如何如何修改。周恩来提出不同的意见,纪东则坚持自己的看法。于是,两个人就如何修改这一用词各抒己见,展开了争论。最后,周恩来接受了纪东的意见,说:“好,我看小纪讲得有道理,可以按他的意见修改。大家的意见怎么样?”大家均表示赞成。

随即,周恩来对大家说:“刚才的争论说明,小纪的意见比我高明,我们就按他的意见修改嘛!毛主席说,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谁的意见对,我们就按谁的意见办。”他接着又称赞说,“纪东刚到我这里来时,连话都不大敢说。我花了不少力气,经过三年时间,才使他不但能够同我一起讨论问题,而且可以进行争论,他常常能谈出有见解的意见。”与会者无不为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民主作风所感动。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领导干部应当注意发挥秘书的参谋与助手作用,不搞“家长制”,不搞“一言堂”,要虚怀若谷,广开言路,鼓励秘书多思考、出主意、提建议。这样可以兼听则明,取长补短,及时修正自己不全面或不正确的意见和看法,同时还可以激发秘书的积极性、创造性,促使他们更好地成长。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沈王一、王金雪)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