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朝着美好新海南奋进——写在海南省第七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

穹平

2017年04月24日13:21    来源:海南日报

原标题:朝着美好新海南奋进

火车要驶向新的目的地,必须铺设轨道;海南发展行稳致远,也需要规划路径。

在实施“十三五”规划、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海南省第七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会议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凝聚全省人民的智慧与力量,描绘未来五年发展路线图,引领900多万海南人民,朝着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奋进。

这将是一幅怎样的路线图?这又将是一段怎样的新征程?

海南发展犹如一段又一段的铁轨,前后相续,连接成前行的历史。“2017-2022”时间单元,是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实现全省人民的幸福家园、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三大愿景”的关键一程。我们有理由期待,本次党代会将给海南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与信心。

(一)

逐梦前行,首在把舵导航;攻坚克难,更需引领力量。

2013年4月,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5周年。经过25年的发展,海南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欠发达的基本省情仍没有改变,如何转换动力、进一步发展成为重大课题。经济特区面临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环境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海南应担负怎样的使命?围绕“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海南应扛起怎样的担当?

驶向深海的海南亟需灯塔的指引。正在此时,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海南,进一步明确了海南在我国改革开放全局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为海南厘清了发展思路,定下了新发展目标: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

这个目标有着清晰的逻辑:经济繁荣是建设美好新海南的物质基础、社会文明是建设美好新海南的精神保障、生态宜居是建设美好新海南的现实命题、人民幸福是建设美好新海南的根本目的。这个目标有着丰富的内涵:海南之美,不仅要山水美,更要体现社会文明的人文美,体现生态宜居的城乡人居环境美;海南之好,不仅要发展好,也要有风清气正、政通人和的风气好,以及人民安居乐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活好;海南之新,不仅要全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也要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探索新体制新机制,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

海南何以实现新发展目标?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以战略思维,总结出了海南发展的“三大优势”:全国最大经济特区“后发优势多,发展潜力大”,国际旅游岛是“最大机遇和最强比较优势”,

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最大本钱”。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高度,赋予了海南发展新的使命和任务:办好经济特区,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建设好国际旅游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好“三农”工作,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做好民生工作,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加强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坚强组织和人才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为处在新形势下的海南,明确了方位、指明了方向。4年来,海南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发挥生态环境、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三大优势”,围绕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取得了阶段性成绩。海南地区生产总值时隔3年实现一个千亿跨越,接待游客量连续3年每年一个千万台阶增长,全省人均财力跻身全国前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环岛高铁、博鳌机场、海秀快速干道、昌江核电、文昌航天发射场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用,改变了城乡面貌;琼海“三不一就”新型城镇化、海口“双创”、三亚“双修”,促进了城市转型升级;实施“一市(县)两校一园一院”引进知名学校和医院合作办学办医,在全国率先实施中职免费注册入学,公办幼儿园基本实现乡镇全覆盖,提升了人民幸福指数。

回顾历程,可以发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是海南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海南取得的阶段性成绩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海南落地生根的具体体现。正如2017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所述,实现海南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海南工作的重要指示为总指引,以中央对海南发展的战略定位为总方向,坚定不移地推动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在海南落地生根。

继往开来,进入“2017-2022”时间单元的海南,必须继续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撸起袖子加油干,坚定不移强化“四个意识”、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立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推进法治海南建设,朝着美好新海南奋进。

(二)

有一种赞美延续近千年。宋代文豪苏东坡面对海南秀丽的风景,不禁挥墨写下“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2016年,诗人朱海从北京来海南,也不禁吟诵道“相约海南一个大美中国的春天”“没有雾霾的日子,只有眺望诗和远方的瑰丽”。

环顾全国,一场改变也在席卷华夏大地:人们的价值观已逐渐从物质的富足功利转向社会的健康文明,以往的GDP竞赛,变成了生态保护竞赛、环境治理竞赛、公共服务竞赛、改善民生竞赛、社会管理竞赛。“让城乡居民喝上更干净的水、呼吸更清洁的空气、吃上更安全的食品、享受更良好的环境”成为新政绩观;“生态”重新被引入经济学,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成为新追求。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海南时作出的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与经济、生态与民生的关系,既阐述了生态文明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也阐明了生态环境的公共产品属性及其在改善民生中的重要地位。

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不仅要让百姓过上物质富裕的生活,也要让百姓过上健康文明的生活;干净的空气、蔚蓝的海水、葱绿的森林,无疑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最优质“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的最具魅力“旅游产品”。实现“三大愿景”,无论从经济发展维度还是民生需求维度,生态环境均十分重要。近年来,海南开展了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综合治理城乡环境、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环境质量保持全国一流。

面向未来,海南还要继续推进生态立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正如省委书记刘赐贵上任时作出的承诺:在做决策、谋发展、上项目时始终坚持生态底线思维,绝不上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项目,从产业源头把好生态关,让海南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加清新。

当然,保护生态环境并非“停滞不发展”,更不是“回到从前”。早在上世纪70年代,国际上就有这样的观点,在所有的环境污染问题中,没有比“贫穷污染”更为严重的。我们必须正视海南是欠发达省份这一现实,在鳞次栉比的豪华酒店的背后仍有数十万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基本省情决定了海南必须发展,也只有发展才能让山区贫困农民摆脱传统“靠山吃山”不可持续生产生活方式,更好地保护生态,实现“增绿”“护蓝”。

海南不是不追求GDP,而是追求高质量的绿色GDP。因此,海南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谋划培育旅游、热带高效农业、互联网、医疗健康、金融、会展、现代物流、油气、医药、低碳制造、房地产、高新技术教育文化体育等12个重点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经过两年的发展,海南经济取得一定成绩、产业结构调整出现向好势头,但是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新产业新动能尚未成形成势。这需要我们保持定力,持之以恒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壮大12个重点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海南发展质量和效益。

发展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步入经济新常态,需要我们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也要遵循社会规律。遵循社会规律,就是要让全省人民共同参与发展进程,共同享有发展成果,实现包容性发展,建设社会文明的海南。无论是保护生态环境,还是追求绿色GDP,都是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都是紧扣“人民幸福”这一建设美好新海南的根本目的。

以2020年为时序,海南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需要补齐民生短板,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特别是要着力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提高基础设施整体水平,继续实施精准扶贫“十大措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每个贫困家庭有盼头、有奔头,同时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多劳多得的方式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建立稳定收入的长效机制,严防返贫。

(三)

有一种信念伴随着海南成长。海南因改革开放而生,也因改革开放而兴。正是靠着不断改革开放,海南由一个落后封闭的边陲海岛,逐渐走向绿色开放的经济特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南仍然需要用改革开放突破历史隘口,寻找一片更为开阔的水域,构筑一块更为坚实的地基。

“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从全国情况来看,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从我省实际来看,改革既有啃“硬骨头”的挑战,又有吃“夹生饭”的烦恼,虽然有些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但仍有些改革还不充分、不深入、不彻底。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曾表示,海南的改革总体上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不过离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发挥改革先行先试作用还有一定差距,离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有差距。

改革永远在路上。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需要继续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以新时代特区人的勇气、担当,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敢涉深水、勇破坚冰,进一步深化省域“多规合一”、农垦、行政机构、“放管服”、财税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用足用好用活中央赋予的优惠政策,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

全面深化改革,要以担当与智慧实现有棱角的改革。从深化农垦改革到国企国资改革,从“放管服”改革到司法体制改革,无不是要动既得利益者的“奶酪”,可谓困难重重。改革要彻底,就需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导向推进改革,不能因考虑各方利益的平衡而磨平了改革的棱角,要牢记并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只要符合党中央要求、符合基层实际、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就要坚决改、大胆试”。

全面深化改革,要以恒心抓好改革落地见效。改革既不能停留在文件上,也不能“见好就收”。当前,海南许多改革已经破了冰、起了好头,但还远没有到大功告成、鸣金收兵的时候,要克服骄傲自满的心理,持续抓部署实施、政策配套、督查落实,让改革落地生根、持久惠及民生。例如,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得到了中央的肯定,但还要继续在体制机制、人才培养、规划建设管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方面深入研究、改革创新。

改革与开放是一对孪生兄弟。作为岛屿型经济体,开放是海南发展的生命线。《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发挥海南对外开放排头兵的作用,依托博鳌亚洲论坛的品牌优势,全方位开展区域性、国际性经贸文化交流活动以及高层次的外交外事活动,使海南成为我国立足亚洲、面向世界的重要国际交往平台。近年来,海南主动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圆满完成了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中非合作圆桌会议、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等国际会议服务保障工作;海南的海外“朋友圈”也不断扩大,国际友城达51对,分布于39个国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与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

“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开放也是海南发展的永恒主题。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与合作交流,在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的作为,是发挥“三大优势”、践行“三大愿景”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海南要抢抓开放机遇,实施好《海南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对外交流合作五年行动计划》,加强与沿线国家在经贸、产业、人文、防灾救援等领域合作交流,提升空中、海上互联互通的国际化水平;拓展友城数量和国际“朋友圈”,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际友城和支点城市合作网络;进一步深化海南与东盟各省市合作,联合开发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旅游线路、旅游产品,开辟“一程多站”的跨国邮轮环线,共同打造“泛南海旅游经济圈”;服务保障好国际会议,推进“三基地一区”外交平台建设。同时,落实《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推动琼州海峡经济带建设,促进海南与广东、广西的区域合作。

“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是国际旅游岛的战略定位之一,也是海南成为开放之岛的目标。衡量一个地区的国际化程度,国际游客到访量、国际人文交流频繁率等是刚性指标。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虽然海南接待游客总量大幅增加,但是入境游客数量一度连续4年持续下滑,“国际旅游岛渐失国际游客”成为海南的“痛点”。分析入境游客下滑原因,虽说有受国际经济形势低迷的影响,但海南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不高、空中海上国际航线开放便捷度低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从去年海南有效扭转入境游客持续下滑局面的经验来看,海南需要继续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推进旅游要素转型升级、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整治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大旅游推介力度、开拓更多国际航线,全面提升国际旅游岛美誉度和国际“能见度”。

(四)

有一种力量为海南发展保驾护航。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如何维持稳定的秩序?在层层利益诱惑面前,如何守住绿水青山?在触动利益、壮士断腕的深化改革进程中,如何确保改革不走样?在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征程中,如何保证群众利益不被蚕食?这都需要法治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唯有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才能确保海南发展行稳致远。

法者,天下之准绳也。以“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彰显法治权威,以“政府职能转变到哪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到哪一步”凸显法治力量,以“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完善法治实践,以“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塑造法治信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制定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蓝图,法治中国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时就被赋予了经济特区立法权,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法治实践。进入新阶段,海南依然需要坚定不移推进法治海南建设,以更开阔的格局、更长远的视野,充分发挥特区立法权作用、制定完善地方性法规,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的能力,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有人把法治与改革形容为“鸟之两翼”。一切从实际出发、“摸着石头过河”仍是改革基本方法论,法治时代,改革“于法有据”也成为必然要求。海南针对省域“多规合一”改革,制定了7件配套法规;针对“极简审批”制度改革,制定了在3个产业园区暂时变通实施有关行政审批的决定;为落实国家关于“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修订了海南省统计管理规定……海南要在更高层面、更宽领域推进改革开放,就必须要持续践行“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理念,把改革主张转换成法治规范,用法治方式化解改革风险、减少改革成本、巩固改革成果,确保改革有秩序、不走样。

不仅改革成果,社会治理的成果也需要法治的保障。当前,海口“双创”、三亚“双修”以及旅游市场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改善了市容市貌,提升了城市居民生活品质,赢得了市民和游客的普遍赞誉。但是“成果是否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失”“一阵风之后,是否又‘涛声依旧’”等疑虑也不断被提出。面对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关系错综复杂、群众诉求日益多样的社会,要实现秩序稳定、社会和谐,首先就要有普遍、稳定、明确的规范和规则。这就需要我们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治理,用法治保障和巩固社会治理成果。例如,三亚“双修”就改变过去运动式治理方式,强化立法立规,针对公园、山体、河道、海岸带等保护出台了多部地方法规,加大执法追责、社会监督,确保“双修”成果固化长效。

同样,在和谐社会建设中,需要从解决人民最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等问题入手,依靠法治营造更加公平、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党的十八大把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大要素,就是要让它成为一种全民信仰,化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需要推动“法之必行”,以法治精神涵养社会文明。近年来海南持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全民法治意识逐步提高,但是与“遵纪守法成为一种自觉、依法办事成为一种自然”还有一定差距,“信访不信法”、“走关系”强于“走程序”等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改变不良现象,需要全面实施“七五”普法规划,增强全省公民法治意识、法律素养和全体党员党章党规意识,形成尊崇宪法、遵守法律、信仰法治的社会氛围。

司法公平公正是法治成为全民信仰的前提保证。在纠正冤假错案同时,海南也不断反思如何从体制机制上保障不出现或少出现冤假错案。海南在全国率先试点司法体制改革,并取得了成效。改革实践证明,要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正义获得感,就必须持续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统一定罪量刑标准、加强审判管理、落实司法责任制等,通过法庭审判的程序公正实现案件裁判的实体公正。

(五)

有一种信仰照亮海南奋斗之路。革命之时,这种信仰支撑琼崖纵队,孤岛奋战、不畏牺牲,23年红旗不倒;建设之时,这种信仰支撑琼州儿女,兴水利、大垦荒,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改革之时,也是这种信仰支撑海南人民,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建省办经济特区;今天,也需要这种信仰照亮全面小康之路、引领建设美好新海南。

相比于战争年代,我们少了生与死的考验,却多了深水区的“改革阵痛”、转型期的“两难烦恼”;相比于建设年代,我们少了封闭与贫穷的难题,却多了不同观念的激荡交锋、各种利益的纠结交汇。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迈向全面小康社会、践行“三大愿景”……我们这一代海南人的使命与重担并不轻松,我们仍要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把这种信仰和信念作为经受考验的精神支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不断线的思想教育反“四风”、改作风,以“打虎”“拍蝇”“猎狐”的空前力度铲除腐败这个最致命的“污染源”,以廉洁自律准则、党纪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的修订扎牢制度治党的铁笼子。特别是践行群众路线、倡导“三严三实”、推动“两学一做”不断深化党内教育,锻造合格党员。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海南强力正风反腐,实现巡视监督全覆盖、派驻全覆盖,持续整治庸懒散奢贪,开展《承诺与兑现》电视问政,以民意倒逼作风转变。国家统计局民意调查显示,群众对海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满意度达到97.83%。

《论语》中说:“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巩固和发展当前海南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就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尤其是要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思想政治建设是“总开关”。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为我们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供了基本遵循。如何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周恩来曾提醒,“所谓支部生活,并不是仅仅开会听政治报告、交纳党费就算完事,最要紧的是讨论当地的政治问题、工作问题”。于海南而言,党内政治生活要起到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践行密切联系群众等作用,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确保中央政令在海南令行禁止、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海南落地生根。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强化党内监督是重要抓手。必须清醒认识到,虽然我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已取得明显成绩,但仍然任重道远,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仍需要经历一个砥砺淬炼的过程。“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强化党内监督,重在日常、贵在有恒,要把《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贯彻执行好,遏制腐败滋生蔓延势头,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要充分发挥巡视和派驻作用,找出“老虎”“苍蝇”,抓住违纪违法问题线索,检查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执行情况,既要紧盯无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省委省政府二十条规定等老问题,也要纠正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应付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等“四风”新问题。要突出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从点滴抓起,从具体问题管起,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中见常态、见长效,使监督的制度优势充分释放出来。

抓住“关键少数”、抓实基层支部,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从严治党,关键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从严管好各级领导干部。海南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就是“关键少数”。“关键少数”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带头执行廉洁自律准则,守住做人、处事、用权和交友的底线,对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严格教育管理。在严守底线时,也要勇攀高峰。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进程中,“关键少数”要起到关键作用,在深化改革、决战脱贫攻坚、发展壮大12个重点产业、推进法治海南等方面都要亲自抓、带头干,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早在1926年,党中央就提出“一切工作归支部”。基层党支部战斗力强不强,直接关系着党的方针政策能否在基层得到有效落实。乐东8天完成中线高速乐东段征地任务,依靠的是基层党支部的力量;三亚两年平稳有序拆除900万平米违法建筑,依靠的也是基层党支部的力量。海南要让分散在一个个村落中的贫困人口精准脱贫,离不开基层党支部的辛勤付出;推进全域旅游、建设美丽乡村,也离不开基层党支部的带领。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三大愿景”,需要进一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配强支部、增强党性、转变作风、畅通同群众的沟通渠道,把全省2.56万多个基层党组织打造成坚强的战斗堡垒。

如果将海南比作飞驰的列车,有中央的指引、有信仰的引领、有法治的护航、有绿色经济的持续动力、有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招,一定能够行稳致远,抵达“目的地”美好新海南,实现“三大愿景”。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相关专题
· 聚焦各地党代会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