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今日浙江

由“弱”变“强”的浙江战法

——各地精准帮扶经济薄弱村纪事

叶慧 厉宝仙

2017年04月21日15:0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关系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重大政治问题。

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目前全省年收入10万元以下、且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还有7114个,占全省行政村的25%。

在2月9日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夏宝龙强调,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工作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攻坚战。要像抓“消除4600”一样,抓消除经济薄弱村。

为此,省委决定,从今年开始,实施集体经济薄弱村三年脱困计划:2017年基本消除发达地区薄弱村;2018年基本消除中间地区的薄弱村;2019年基本消除26个加快发展县的薄弱村。

浙江吹响了集体经济薄弱村“歼灭战”的号角,各地决心通过实施“一村一策”,精准帮扶,逐步做大农村集体的“家底”。

记者走进早先几个由“弱村”变“强村” 的行政村,探寻精准脱贫之道。

抱团发展共创富

最近,落地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的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项目开工。这个总投资3200万元、可入驻30家企业的的项目,由8个行政村共同出资,异地联建。

“这是目前我县参与村最多、投资规模最大的县级抱团强村带弱村项目。”德清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郑伟雄说,通过分享租金权益,8个村每年将增加村集体收入200多万元。

据悉,这个项目争取到了省以上补助资金550万元,县镇财政配套补助390万元,剩余部分由各村筹资。

下渚湖街道宝塔山村是经济薄弱村,村党支部书记王建青说:“参与这个联建项目,村集体今后每年有稳定收入,就能为村民多办事了。”

抱团发展,是浙江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一大创新。立足“抱团”理念,浙江各地探索出“飞地抱团”、联建公司、资产整合等模式,为经济薄弱村注入“造血”功能。

利用经济薄弱村贷款利率4.9%的政策优惠,平湖市联合54个村,贷款参与位于平湖经济开发区的高标准厂房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有开发区先行租赁厂房10年,每年按各村实际投入资金的10%支付租金。

平湖经济开发区负责人说,对于经济薄弱村来说,这是“一本万利”的好事,即使村集体不投入成本,每年也能享受5.1%的价差收入。

遂昌县地处山区,经济薄弱村较多。该县摒弃以往撒胡椒面的分散扶持方式,把上级补助中可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资金进行整合,注册成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并将全县203个行政村全部纳为公司股东。

公司优选风险小、见效快的项目进行投资,收益根据各村情况进行分配,以“活水式”发展、“滚动式”积累来破解经济薄弱村发展困境。到去年年底,遂昌基本消除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

开发资源稳增长

这些日子,在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黄坑村,村党支部书记吴朝建正为一栋老屋的“复活”而忙碌:“这7间2层的老屋,原先是村办公楼,废弃多年了。现在重新修造,建成精品民宿,委托专业人士来经营。同时和温州高校合作,计划打造一个美术写生基地。”

去年,瓯海区推出“强村十条”政策,帮助年经营性收入低于5万元的103个村拔“穷根”。地处山区的黄坑村名列其中。

镇干部为黄坑村设计的“摘帽”方案是:以闲置的村办公楼建设为试点,撬动全村开发。因为黄坑村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曾是古法造纸基地,村内留存着64幢明清古建筑。

吴朝建告诉记者,在系列帮扶下,黄坑村的道路、自来水基础设施已建成。接下来,村里要组建旅游开发公司,把古村资源开发出来,提振村集体经济。

像黄坑村一样,立足资源优势来开发增收项目的“摘帽”村不胜枚举,各地各显神通,激活内生动力,拉动集体经济稳定增长。

瑞安市塘下镇陈岙村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充沛的优势,结合小流域治理,筹资123万元建成一座山塘、三条蓄水堰坝和一座蓄水7万立方米的自来水厂。水厂投入运营后,不仅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还为周边企业提供有偿生产用水,仅此一项每年就为村集体增收150万元,从“穷村”一下子变成富村。

常山县青石镇和尚弄村,依托丰富的青石板资源,创办青石加工厂,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0多万元。文成县梧溪村以集体山林资源为资本,参股龙麒源风景区,以门票收入的2.5%获取分成。

在精明的浙江人眼里,不仅山林、秀水、滩涂、自然风景是可变现的财富,每天升起的太阳也能为村集体增收出力。一些村集体利用现有的物业屋顶和农业设施屋顶,向空间要效益,多途径与光伏公司合作,按照空间面积或者发电量收取效益。

缙云县红锦村作为光伏助村试点,整合清洁能源示范县资金、经济薄弱村转化资金和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建设100千瓦屋顶光伏电站。这个原本集体年收入为零的移民村,如今每年有10万元的稳定“进账”,实现经济薄弱村的实质转化。

社会服务拓财源

向资源要收益的同时,浙江的基层干部开阔思路,广开财路,在社会化服务领域拓展,为村集体增加服务性收入。

这种做法主要是由村集体创办村级经营性服务实体,围绕农业生产、乡村旅游、仓储物流、居民生活等,向群众提供多方面的生产生活服务,为村集体增加可持续收益。

磐安县管头村立足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乌石”文化发展农家乐,全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村集体成立旅游服务公司,为本村农家乐经营户组织客源、分配客源、结账收费等衍生服务,每年从服务农家乐工作获取村集体收入50万元。

地处楠溪江沿线的永嘉县岭下村,开发楠溪江沿线竹筏漂流、休闲滩林、旅游店铺、停车场等服务经营和物业经营项目,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空间。

嘉善县干窑镇范东村集体出资,成立植保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种子催芽、水稻插秧、病虫害防治、生产资料供应等社会化服务,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每年为村集体增加了一笔12万元的服务性收入。

近年来农村电子商务兴起,各地的一些行政村盘活集体土地,大力发展仓储物流业,增加村集体收入。

衢州市柯城区上洋村毗邻家具市场,上洋村盘活集体土地建造了1.2万平方米仓库,出租给商家,每年创收60万元。江山市清湖镇清泉村建成电商大楼,将其作为农产品经营展示平台,每年创收10多万元,走上了滚动发展的路子。

《今日浙江》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