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袁 卫 叶 慧
2017年03月16日16:1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新方位决定新使命,新使命需要新作为。1月15日至20日,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和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在杭州举行。
2017年是浙江省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是干好“一三五”的收官之年,两会被寄予更多希望,承载了更多的关注与期盼。
“最多跑一次”“拆治归”“振兴实体经济”“获得感”……在“两会”上频频出现的这些关键词,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展现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布局、新思路,是实现“浙江方案”的新思考、新探索。
关键词 最多跑一次
去年底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最多跑一次”的理念和目标,从与企业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最紧密的领域和事项做起,逐步实现全覆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最多跑一次”再次出现。
省人大代表、温州一鸣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立科说,第一次听说“最多跑一次”时,内心非常惊喜,这等于倒逼政府减权放权,变成真心服务企业的“店小二”。
“审批环节多卡一天,企业就会少赚一天的钱,投资的信心和积极性就会少一分。浙江打造审批速度最快的省份,对于企业来说就是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最多跑一次’是在原先放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标准、一个明确的导向。”朱立科说。
2016年,全省行政许可事项从554项减少到516项,4年累计减少779项;不再保留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这些正是浙江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底气所在。
“这是政府自我革命、简政放权的再加码。”省人大代表、立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章树根说,全面推行以“在线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并将抽取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为主要内容的“双随机、一公开”,将有效杜绝多头执法和重复检查,有利于形成“一次到位”机制,极大改善企业发展环境、减轻企业负担。
据了解,2017年,浙江将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推进简政放权,倒逼各级各部门减权、放权、治权,加快形成覆盖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裁决、行政服务等领域的“一次办结”机制。
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冯水华说,工商部门今年要以“最多跑一次”为目标,进一步提升市场准入便利化。加快推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全面开放企业名称库,实施企业名称“自主申报+承诺”制度。深化“局所一体、同城通办”,全面实行“在线咨询、网上办理、证照快递送达”工作机制,努力实现单一登记业务办理“零跑动”。
受“最多跑一次”启发,省人大代表、杭州市江干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直属中队执法队员孙阳提出了一个新词——“少往回跑一次”。他说,浙江作为互联网大省,能否在信息联网证件互认方面有所突破,在率先实现“最多跑一次”的同时,让新浙江人也实现“少往回跑一次”。
有代表说,只有打破制度的无形藩篱,真正简政放权,提升服务效率,才能调动释放企业活力,经济巨轮才能获得发展新动能,稳进向前。
关键词 拆治归
“拆治归”是浙江转型升级组合拳中的基本套路,是组合拳中最基本、最关键、最高质量的重拳硬招。
有违必拆、有污必治,坚决打破拖累浙江发展的坛坛罐罐……看着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这些词汇,省人大代表、温州市鹿城区委书记李无文觉得任务更明、责任更重了。2016年11月以来,鹿城区以“当年启动、当年签约、当年腾空、当年拆除”为目标,攻坚推进“大拆大整”项目改造。目前,拆违已覆盖27个行政村,仅2016年就签约、腾空、拆除9423户,腾出土地4580亩。让老百姓告别危房住上新楼,鹿城发展换来新的空间。
拆违治水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走进浙江展览馆,参观“三改一拆”“五水共治”成就展。那些图片和文字见证了“两美”浙江的山河巨变,展示了一条坚定而又清晰的绿色发展之路。2017年,浙江省全面消灭劣V类水。
“每一公里河道整治,每一平方米违建拆除,每一个浙商回归项目落地,无不体现着浙江精神,令人心潮澎湃。”省政协委员、龙泉市副市长张长山说,要加大“拆治归”的广度和深度,在完成重点区域工作的前提下,更多关注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发展,通过政策激励,使这些地方的“拆治归”跟上其他地区的步伐,达到全省均衡发展的目标。
自2012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发出“浙商回归”号召以来,回归浙商已成为新常态下浙江加大有效投资的重要力量,2016年浙商回归到位资金达3450亿元。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7年要进一步加大有效投资力度,确保浙商回归到位资金3800亿元。
省政协委员、辽宁省浙江商会会长曾昌飚表示,浙商回归能带给浙江更多的发展动力,也能给浙商自身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希望政府能搭建更多的对接平台,建立更好的对接机制,把“在内的”浙商和“在外的”浙商结合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省人大代表、鸿鑫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时满认为,在吸引浙商回归的道路上,还要注重一座城市内在“气质”的提升。“比如,很多商人要回来,安心在家乡发展事业,势必要带着一家人一起过来,特别是为孩子选择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是商人回归前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他建议,可以通过发展民办教育,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从而吸引浙商回归,扎根家乡发展事业。
“拆治归”换来绿水青山,蕴含着金山银山。省人大代表、安吉县章村镇郎村妇代会主任雷红琴说,郎村是安吉县的一个偏远畲族山村,我们利用畲族民俗风情,打造乡村旅游景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这也是我们郎村人的共同心愿和追求。
关键词 振兴实体经济
过去一年,浙江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振兴实体经济,“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明显成效。从“降成本”来看,政府工作报告列出了这样的“成绩单”:积极推进降成本,制定实施企业减负三年行动计划,直接减轻企业负担1010亿元。
省人大代表、省经信委主任张金如也晒出了详尽的成绩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已由上一年的84.7元下降为84.0元,比全国低1.7元;利润总额增幅由去年的6.2%提高到16.3%,高出全国6.9个百分点。
张金如表示,2017年是浙江降成本工作深化之年,要努力把浙江打造成为商务成本的洼地。
省政协委员、环宇集团浙江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拓宇说,省委、省政府提倡经济增长提质增效,给了实体经济从业者极大的信心。要继续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
省政协委员、浙江科技学院科研处处长阮世平说,实体经济的振兴发展、传统动能的改造提升、新动能的加快生成,都必须依靠创新来引领。“尽管创新驱动的主阵地在企业,但高校科研人员也是一股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阮世平说,浙江的高校在创新活动组织、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制度保障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
省人大代表、台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锐敏说,近年来,台州不断加大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实体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下一步,要继续把“三去一降一补”瞄准制造业发力,全面振兴实体经济。
除了创新驱动和金融支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互联网+”“机器人+”和“标准化+”也引发了代表委员们的热议。
“3个‘+’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之路指明了方向。谁能在3个‘+’中走在前列,谁就能先尝到甜头。”省政协常委、巨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仇建平说。
一方面,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修复传统功能;另一方面,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发展壮大新动能。在“双引擎”的驱动下,浙江的实体经济发展必将迎来又一个春天。
关键词 获得感
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是改革与发展的最终目的。无论是节节攀升的城乡居民收入,还是成效显著的“双下沉、两提升”等民生改革,或者是一桩桩正在抓紧落实的民生实事,都引起了代表委员们的关注。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作为少数民族界的委员,省政协委员李晓燕今年带来的提案是:加快推进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李晓燕说,浙江已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现象,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她建议运用“大数据”,对少数民族低收入农户逐一摸底把脉,找准原因,真正做到因村施策、因户施策,提高扶贫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围绕“放心吃饭”“安心用药”等话题,代表委员们展开了热烈讨论。
“这既少不了政府的顶层设计,也离不开农民认识提高。”省人大代表、衢州市衢江区林氏精品西瓜专业合作社社长翁有良说,没有政府的统筹规划,集聚起土地、人才等要素,综合治理好土壤、水、空气污染的关系,是做不成放心农业的;同时,少了农民的意识觉醒,各项生产标准没人去执行也同样不行。
省人大代表、浙江省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明焱说:“只有实现食品药品的全程‘验身’,才能有效地切断‘黑作坊’‘黑工厂’‘黑窝点’制假售假的通道,让食药安全达到无死角。”李明焱建议,药品追溯体系应该更进一步,数据库对普通老百姓开放,支持终端患者扫码,打通药企与消费者沟通渠道,让消费者看得明白、用得放心,同时也让企业责任落到实处。
养老是一个不老的话题。浙江提出了“构建‘9643’养老服务格局,到2020年有96%的老年人居家接受服务”的目标。
“居家养老和家政服务是未来的两大朝阳产业,随着更多资源和力量进入,这样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省政协委员、三替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陶晓莺建议针对目前家政行业培训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加快政府型公益培训机构建设,一方面为困难群体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充实居家养老服务力量。
5000多万浙江人将按照“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要求,翻篇归零再出发,撸起袖子加油干。
(《今日浙江》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