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永远不走的“红军工作队”

郑 颖

2017年03月12日14:23    来源:江西日报

原标题:永远不走的“红军工作队”

井冈山的脱贫离不开党中央的英明决策,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精心指导,离不开老区人民的感恩奋进,但其中也有这么一群人,被井冈山贫困群众亲切地称为永远不走的“红军工作队”,他们就是江西省军区的广大官兵们。

巍巍井冈,革命摇篮,红军故乡。省军区把井冈山脱贫攻坚作为政治任务、反哺工程、感恩行动,自觉融入井冈山的振兴发展规划,投身支援老区建设,为井冈山打赢攻坚战,摘掉贫困帽注入了强劲动力。

真情反哺,进村入户参建援建

站在镇上临街的三层小楼门前,大陇镇中村村81岁的贫困户朱开文看到自家的新楼房开心不已,他特意请人为新家写了一副对联:“住进大陇镇时刻不忘共产党 搬出九华岭感谢亲人解放军”。

对联中的“亲人解放军”就是前来挂点帮扶的省军区官兵。省军区积极参与井冈山的安居脱贫,出钱出力,帮助贫困群众搬出大山。

不仅是安居扶贫,井冈山脱贫攻坚的第一线都能看到广大官兵的身影。省军区按照“产业致富、挖除穷根”的思路,帮助村民以“公司+基地+农户”联户经营模式发展产业。贫困户以土地流转的形式入股,不仅可以得到股金,还可以到产业基地打工得到佣金,贫困群众吃上了“定心丸”。井冈山市人武部组织1000余名民兵绿化荒山荒地,种植千亩“民兵林”。井冈山毛泽东红军学校等6所部队捐建学校得到扩建和修缮,省军区官兵爱心帮扶助100名寒门学子圆了读书梦。

“让老区人民安居乐业是对革命先烈最好的告慰,作为新一代红军传人,我们决不能忘记老区人民的恩情。”省军区政委杨笑祥介绍,近年来,省军区官兵走出办公室、走向贫困村、走进老乡家,随身都要带上民情日记、帮扶手册、挎包水壶和干粮袋这“四件宝”,像当年红军工作队那样,深入井冈山革命老区扶贫帮困。

示范引领,民兵广开致富道路

“没想到我种的竹荪在网上这么畅销。”作为井冈山农村电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退役老兵黄小华采取“农户种植制作+合作社加工包装+电商服务站推广销售”模式,一年多在网上卖出农产品1万多单,帮助百余名贫困群众人均增收1500多元。今年,他还打算把当地的小河鱼、干辣椒等特产在网上销售。

在井冈山,有很多像黄小华一样的民兵预备役人员在脱贫致富路上争当排头兵。新城镇黄厦村民兵谢玉龙返乡创业,几年间带动67户村民把家乡的荒山变成一片鸡鸣鹿叫的大农场;菖蒲古村民兵吴建忠带动村里21户人家开办“农家乐”。

在政策宣传、技术帮带第一线,也可以看到这些排头兵的身影:基干民兵采取“联村联户结对上门”的形式,为村民发放《扶贫攻坚应知应会》小册子;有技术特长的民兵组成技术服务小组,进村入户巡回进行技术帮扶……

在人武部的推荐下,思路活、干劲足的黄小华当选为洪石村村支书。越来越多优秀的民兵预备役人员被充实到村“两委”带领群众脱贫致富。2015年6月,省军区联合省委出台《关于加强民兵预备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井冈山市人武部坚持把村党支部和民兵党支部捆在一起抓,深入开展帮素质强能力、帮队伍添活力、帮制度聚合力的“三帮三力”活动,民兵党组织在助力老区脱贫致富工作中的堡垒作用日益凸显。

牵线搭桥,联姻结亲发达区市

在八角楼景区旁,20栋精美别致的小楼掩映在草木葱茏的山水之间,这是被称为井冈山市旅游扶贫新样本的“山地人家”项目。村民刘秀峰告诉记者,他是从深山搬迁到这里的,以前年收入仅3000元,如今靠着“山地人家”项目,收入是以前的10余倍。

“山地人家”是“三联”活动促成的57个帮扶项目中的一个。2013年11月,原南京军区倡导“联学系列讲话、联创先进组织、联建文明建设”式扶贫活动,协调组织军区范围内五省一市9个百强县人武部牵线搭桥,联系当地经济发达的9个区市,按照一对一模式“联姻结亲”,对口帮扶井冈山的9个乡镇。

省军区深入乡村考察调研、主动搞好协调对接、全程跟进指导帮扶项目,充分利用东部发达地区优势资源改变老区贫苦面貌,创新了井冈山扶贫帮困模式。

跨区域结对帮扶经过3年多的实践已结出累累硕果。上海“长宁园”社区、娃娃鱼养殖基地、红心猕猴桃基地……一大批农村基础设施及农业示范科技园区惊艳亮相。目前,“三联”活动首批确定的农田水利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57个帮扶项目基本完工,落实项目资金数千万元,受益覆盖面达9个乡镇35个行政村,直接受益群众9万余人。

(责编:黄策舆、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