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山西《前进》杂志

聚才智 献良策 共铸山西文化旅游长青基业

山西省政协经济委员会

2017年02月15日15:3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业发展,依托丰富资源,不断创新产品供给,提升品牌效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壮大旅游经济总量,提升旅游产业贡献率。在市场低迷的大环境下,文化旅游业逆势上扬,始终保持了高位的增长率。“十二五”期间,全省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6.05%,2015年达到3447.5亿元,由旅游业所带动的餐饮、住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5.5亿元,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省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但与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富有特色和魅力的文化旅游强省的战略目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发展现状与文化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还不匹配,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在推进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重视并强化措施加以解决。

我省文化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旅游企业经营专业化、集团化水平不高。全省旅游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普遍不健全,市场化程度低、创新能力弱,整体上呈现小、散、弱的状态。旅行社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经营业务单一,全省854家旅行社中营业额超过1亿元的仅有8家。星级饭店档次不高,国际国内品牌酒店较少。从全国来看,在A股上市的旅游类企业已经达到27家,80%的省(区、市)已组建大型旅游集团,但我省截至目前还没有一家旅游类上市公司,也没有大型旅游集团,旅游产业投融资能力较弱。

第二、产业融合度不高,牵引带动性不强。旅游业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不够,旅游产品和业态单一,观光经济特征明显,旅游消费依然停留在低层次水平。特别是旅游商品开发薄弱,我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等没有充分应用到旅游要素的开发当中,缺乏体现三晋文化特色和高端创意策划的旅游产品。游客的购物消费在整个旅游消费中占比较低,对旅游经济的拉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据2015年山西省国内旅游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国内游客在我省的购物消费占比为11.99%,而全国平均购物消费占比近40%,差距较为明显,发展空间很大。

第三、景区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全省143个A级景区中,政府事业单位管理的53家,国有企业管理的21家,民营企业管理的53家,集体企业管理的16家。一些国家级旅游资源,经营权掌握在政府主管部门或主管部门派出的事业单位手中。有的虽然也成立了公司,但是并没有建立起公司化的法人治理结构,管理权、经营权没有真正实现分离。景区经营机制不能与市场经济运行模式接轨,形成了非公司化、非市场化、非专业化的运营管理模式,使得景区发展缺乏内在动力,更多地依赖门票收入。同时,受体制机制、部门利益、保守理念等制约,向社会资本的开放度不够,一些景区借保护之名拒绝合理的开发利用,致使一些国际、国内知名旅游集团难以进入。

第四、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与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还显落后,与旅游业便捷化、舒适化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重点旅游城市体现当地历史文化元素不够明显,城市的旅游功能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旅游公路建设步伐亟需加快,通达景区的标识标牌不够完备。停车场、厕所、垃圾和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不健全,自驾车、房车营地等服务供给不足。智慧旅游建设滞后、信息化水平不高。

第五、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旅游科研力量薄弱。我省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5.31%;大专学历的占10.12%;中专学历的占24.29%;中学学历的占54.32%。2万多名导游中,特级导游1名,高级导游70名,中级导游772名,不能很好地适应“讲好山西故事、传播山西声音、展示山西形象”的现实需要。懂经营、会管理的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严重短缺,现有的大多是由本土培养,理念落后、视野不宽、创新不足。旅游研究机构缺乏,研究力量薄弱,难以应对文化旅游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挑战。

我省文化旅游业发展对策、建议

当前,山西正处于发展动力深度转换、经济结构全面升级的新阶段,要紧紧抓住市场倒逼和文化旅游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按照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重大思路和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要求,使文化旅游业成为转型的新引擎新支柱,早日把我省建设成为富有特色和魅力的文化旅游强省。

一是明确战略定位,加强统筹协调。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文化旅游业放在战略性支柱产业的位置去谋划,使“大旅游”观念深入人心。进一步发挥省旅游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健全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强督查考核评价。各市和重点旅游县要加快组建旅游发展委员会,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县级旅游管理机构。强化旅游发展委员会在战略规划、产业政策、区域合作、综合协调、市场培育、公共服务、行业监管等方面的统筹协调职能。各部门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协作、加强配合,合力做好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各项工作。

二是注重顶层设计,突出规划引领作用。建立健全政府、专家、企业共同参与的设计规划机制,高起点大手笔做好顶层设计,发挥好规划引领作用。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水准,科学编制文化旅游产业总体规划和重点项目方案,按照全域旅游的理念,使文化旅游业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关行业规划相衔接。编制与文化旅游业相关的土地利用、城乡统筹、交通建设、环境保护、文物保护与开发等各类专项规划,要充分考虑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努力形成科学的产业配套体系、完善的产业空间布局、合理的产业发展结构。建立健全旅游规划编制、论证、审批、执行、监督、检查的各项制度和工作机制,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加大督查力度,推动工作落实。

三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景区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景区法人治理结构,解决景区深层次发展顽疾。要理顺管理体制,对符合条件的景区,整合各类行政管理资源,成立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景区管委会统一行使管理权,对景区社会经济事务实施一体化管理。要理顺经营机制,以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的景区管理权、经营权“两权分离”为突破口,以引进战略合作者为重要手段,选择有代表性的旅游企业抓好典型培育,及时总结可以复制的经验,发挥以点带面的引领作用,加快实现旅游景区的市场化、专业化、公司化运营。要理顺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好政府、企业、群众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景区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关系,完善景区共享发展的利益机制。

四是培育市场主体,做大做强旅游企业。要对本地重点旅游企业进行政策支持和重点培育,积极组建壮大旅游投资、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旅游商品、旅行社等旅游企业集团,打造一批对全省文化旅游业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旗舰型旅游企业集团。支持旅游骨干企业牵头推进企业整合,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积极扶持中小旅游企业发展,鼓励组建多种形式的旅游联合体。要以优势资源和资产为依托,引进一批有理念、有实力、有活力、有品牌的战略合作者进入我省旅游市场。在引进资金的同时,更要引进先进的发展理念、经营模式和专业人才,全面提升旅游行业经营管理水平,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支持促进旅行社跨区域发展。充分发挥高铁全天候、公交化、高速度优势,组建高铁旅游联盟,大力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

五是强化金融支撑,创新旅游投融资模式。通过金融创新、资本引入、平台构筑等方式加强文化旅游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探索文化旅游业资本化运作新模式。建立文化旅游专项引导基金,对全省旅游产业投资和文化旅游私募基金组建进行资金引导;完善贴息担保机制,由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或山西文化旅游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对文化旅游产业融资的担保费、贷款利息等进行补贴;引导和鼓励民资进入文化旅游领域,鼓励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投资、建设、运营旅游大项目;拓展贷款抵(质)押范围,探索开展景区无形资产和收益权抵(质)押贷款业务;推动旅游资产证券化,引导政府担保公司为省内文化旅游企业市场化融资提供征信支持;支持旅游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成立混合所有制山西文化旅游资产交易平台,推动文化创意、知识产权、版权、旅游经营权等实现交易,拓展各类融资新渠道,推进文化旅游品牌价值的实现。为文化旅游产业投资、资源整合、企业重组提供土地、环境、税费、审批等方面优惠支持,促进我省文化旅游业尽快做大做强。

六是打造特色精品,完善旅游产品体系。要适应旅游消费快速升级的趋势,加大文化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的力度,推动文化旅游由观光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要突出特色和魅力,深度挖掘我省丰富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佛教文化、自然风光等资源。引入专业、高端创意团队,搞好创意设计和规划,打造山西旅游特色品牌。在太原等中心旅游城市或重要旅游目的地推出展示山西文化底蕴、代表山西旅游形象的大型演艺节目。依托世界级文化遗产和重点旅游景区,以做大游客总量为目标,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品景区。

要构建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主导、专项旅游为特色、新兴旅游为亮点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旅游+工业遗存”、“旅游+体育”、“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地质科考”、“旅游+商务会展”以及露营自驾、房车旅游、养老养生旅游等新业态。

要整合全省旅游商品企业,建设山西旅游商品研发基地。扶持一批重点旅游商品和文化创意企业,健全完善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和供销体系,创建若干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旅游商品品牌,努力提高旅游商品销售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建设好特色旅游村、民宿旅游达标户,推出一批全省乡村旅游模范村、模范户、金牌农家乐和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积极探索“名胜景区+特色小镇+乡村客栈”发展模式,支持旅游企业进行边城古堡等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与贫困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纽带联结,采取安置就业、项目开发、输送客源、指导培训等多种方式帮助农民参与旅游业发展。

七是优化旅游环境,推动旅游目的地建设。大力优化旅游环境,推动景区提质升级,提升服务品质,坚持标准化引领,实现精细化管理。注重对景区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关停或搬迁周边污染重的企业,营造绿水青山的旅游环境。加快建设旅游专线公路,解决高速、国省道干线至景区“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深入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加强旅游目的地配套服务体系建设。适应游客出行方式变化的特点,加强对自驾游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重点在景区道路、停车场、应急救援、信息服务、标志标识系统等方面加大投入。旅游城市建设要注重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打造城市名片,增添城市魅力,营造旅游氛围。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坚持综合整治和联合执法,依法重点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的虚假广告、价格欺诈、欺客宰客、超低价恶性竞争等顽疾,建立有效的游客投诉受理、转办、处理机制,深入开展诚信建设,让游客放心旅游、放心消费。

八是加快智慧旅游平台建设,推行大旅游营销战略。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培育了新的旅游者群体、散客化逐渐成为主流的形势下,加快建成集宣传推介、气象服务、交通引导、应急救援和安全指挥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山西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并以此带动智慧景区建设。构建区域联动、部门联合、企业联手的旅游宣传促销体系,大力推行大旅游营销战略。围绕重点旅游目的地、旅游线路做好整体形象策划和包装推介。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利用多种渠道,积极宣传山西旅游,重大外宣、招商引资、经贸合作、对外友好和文体交流等活动要统筹安排山西文化旅游宣传促销。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微电影、数字旅游等新媒体、新手段进行宣传营销,推动旅游线上、线下联动发展。加强与国内外旅游组织、旅游客源地的行业主管部门、主要旅行商、新闻媒体和中介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发展旅游营销联盟,发力把山西旅游推向海内外。

九是注重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旅游科研水平。建立校、企、地三位一体的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体系。有计划地选送一批企业领军人物和优秀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到国际国内著名旅游院校进行系统培训。引进旅游职业经理人,关心旅游行业企业家成长和队伍建设。拓宽旅游人才培养渠道,积极引导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向旅游企业流动,通过工作兼职、服务外包、项目合作等方式,建立多学科、多门类、多专业旅游专家库。推动完善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评审制度,拓展旅游人才职业发展空间。提升导游队伍综合素质,建立健全规范化的导游人才资源开发机制,使导游管理体制更加科学高效,导游监管、评价、流动、激励机制更加完善,营造旅游消费者、导游、市场共赢局面。加强旅游科研队伍建设,加大旅游科研投入,不断深化文化旅游科研平台搭建、科研课题立项和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改革,适应我省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山西《前进》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沈王一、王金雪)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