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重庆当代党员

谱写重庆文化发展新篇章

——重庆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侧记

唐余方

2017年01月04日14:2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6年12月12日,江北区观音桥。

首届重庆文化惠民消费季在这里开幕。

天还没亮透,重庆市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朱茂就带领干部职工匆匆赶到活动现场。

上午10点,市文化委精心筹备长达数月的文化消费季活动,正式拉开大幕。

细雨绵绵,朱茂和同事们一度担心这阴冷的天气会浇灭人气。随着人群越来越密集,大家紧绷的心终于放松下来。

活动现场的由冷及热,也像极了重庆文化产业近年来的发展轨迹。

培育先锋

市文化委的干部职工,都亲历了这几年重庆文化产业的深刻变化。大家的一个共同感受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逐渐提高,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以外的空间将越来越大。

而这个空间,就需要文化产业来填补。

据市文化委产业处统计,最近三四年,我市平均每年新增文化企业1.5万户。

“在这如火如荼的发展势头下,该如何引导文化企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为此,市文化委一直在不断探路。

2014年11月,市文化委启动实施成长型文化企业培育计划,将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具有发展潜力的文化企业纳入培育计划,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形成我市文化市场体系的有力支撑。

万州三峡绣手工艺品有限公司就是培育计划的受益企业之一。

2013年,这家作坊式的小工厂,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

在大生产时代却坚持精雕细琢的三峡绣,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一行人在厂房里走来走去,认真观看几十个工人的手工刺绣。

“公司要想做大做强,就要学会运用现代科技的力量,为传统手工艺插上腾飞的翅膀。”观看良久,有人建议道。

“我们也正在进行生产标准化的探路。”三峡绣公司董事长史磊说。

“公司发展可以分成两条线,一条搞研发,主要是手工制作,产品量少价高,还要去参赛,以提高知名度;另一条用机器设备生产,走量。”那人具体说道。

经过思量,三峡绣公司采用了这一建议,投入200多万元引进科技公司,用现代科技提高劳动效率、提升质量、降低成本。

这些前来三峡绣公司参观的人,就是市文化委的干部。

这几年,市文化委对万州三峡绣给予了持续不断的关注和支持。

正如当初所预言的那样,科技的力量真的为这门传统手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如今,万州三峡绣已从一个作坊式的工厂,成长为拥有500多名员工的企业,公司还在重庆之外的6个城市设了分支机构。

在成长型文化企业培育计划的助推下,一批文化企业很快成长起来。

转化动能

2013年,是斯威特钢琴有限公司发展极为关键的一年。

因为这一年,它终于找到了“组织”。

2013年,市文化委在调研中发现一个突出问题。

“从全国平均值来看,文化产品的生产制造要占到文化产业的40%,但重庆只有24%。”市文化委经过调研发现,重庆在文化产品的生产制造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当将这个空间转化为有效动能。

于是,市文化委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挖掘文化产品生产制造领域内的企业。

“我们区有家钢琴企业干得不错!”北碚区文化委推荐了斯威特。

没过多久,市文化委产业处的干部们来到北碚。

大家穿过北碚城区,进入童家溪镇,再走过一条狭窄的小路,才到达这家钢琴公司。

斯威特在这个偏僻之地租地建房,但厂房并不标准,原材料也到处堆放。

这一行人的到来,让斯威特总经理孙家稀有些吃惊——在此之前,这家公司只顾埋头生产,从未主动寻找过“组织”。

而放眼重庆,还有不少像斯威特这样的文化产品生产制造企业“养在深闺人未识”。

“公司的销售怎么样?”参观时,有不少人关心斯威特的经营情况。

“产品供不应求。你看,工人们搞都搞不赢。”孙家稀如实回答。

这个回答让大家有些咋舌。

原来,这家看似不起眼的公司,因钢琴质量过硬,产品供不应求,在西南地区极具竞争力。

“有这么好的发展优势,应当将品牌打出去啊。”对此,市文化委帮斯威特理清了发展思路,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促进了斯威特发展思路和经营理念的转变。

2013年,斯威特的年产值是4000万元,2016年已突破亿元大关,同时还被评为重庆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自从找到‘组织’,路子走得更宽了。”孙家稀说。

这几年,市文化委大力挖掘文化产品生产制造领域内的企业,并进行重点培育。如今,文化产品生产制造领域在整个重庆文化产业中的占比,已经超过了30%。

增量价值

2016年,江北区观音桥的“北仓”着实火了一把。

“北仓”原本是重庆纺织仓库。随着纺织行业的衰落,这个仓库一直闲置在繁华的北城天街附近。

2016年10月12日,“北仓”以另一个身份——“中复·北仓”文创园再次亮相。

经过一年多的论证,“北仓”最终确定以文化艺术为主体,带动周边消费、娱乐、文化创意、产业孵化等板块的园区定位。

改建后的这座百年建筑,有城市公共图书馆,有供游人驻足停留的休闲商业场所,也有各类艺术展览……走进北仓,复古的工业气息和文化氛围立即扑面而来。

2016年,和“北仓”一样火的,还有猫儿石文创园。

猫儿石文创园的前身是猫儿石原白猫厂旧址。改造后的猫儿石文创园,结合了“互联网+”模式,打算引进全国各地的文化“创客”。

在开园之前,市文化委将猫儿石文创园的招商资料发给各区县文化部门,帮助其招商。

出乎意料的是,猫儿石文创园开园还不到3个月,招商成功率就达到了80%。

“合理利用城市中的闲置厂房、仓库、楼宇、老建筑等,一方面能降低开发成本,另一方面也能为文创人才提供创意空间。”朱茂说。

由于单个企业的影响力弱,为了形成品牌效应,市文化委正有意识地引导企业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企业集聚区。城市存量建筑的升级改造,正是打造特色企业集聚区的重要途径之一。

目前,重庆已建成N18文创园、黄桷坪艺术园区、猫儿石文创园等文化创意园区,它们是盘活存量房产、发展文化产业的典型代表,也为重庆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出另一种增量价值。

打通全局

最近几年,市文化委产业处处长陶宏宽养成了一个习惯——坚持每周利用休息时间看一场电影。

半年前的一天,52岁的陶宏宽像往常一样,来到解放碑一家电影院。

电影院里除了他,还有两对年轻情侣。

看到这位头发有些花白的中年人走进影院,年轻人忍不住笑了。

“你知道我看的是什么吗?我看的是《谁的青春不迷茫》。”陶宏宽笑着说,“年轻人是文化消费的主体,我必须要去了解他们喜欢什么、关注什么。”

作为文化产业的末端环节,“消费”具有撬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力量。

2016年,市文化委将工作重心放在了文化消费上。

但刺激文化消费,却又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事。

随着全国首批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名单出炉,重庆成为26个试点城市之一。市文化委决定借此东风,来刺激重庆的文化消费。

为了提高影响力,重庆市政府将文化消费试点范围扩大至重庆全域。

“如何撬动全域消费呢?”在进行活动策划时,这一问题耗费了大家不少精力。

为了结合年轻人这个消费主体,市文化委牵头成立了文化消费者联盟,将1000家文化领域里的排头兵企业聚集起来,策划了一系列活动。

2016年12月12日,首届重庆文化惠民消费季如期开幕。

这天,陶宏宽和同事们一直守在活动现场。嘈杂声中,他的手机突然响了。

“请问是陶处长吗?”

“嗯,我是。”

“陶处长您好,我是四川美术学院的一名学生,现在注册了一个文化企业,‘文化消费者联盟’我还能参加吗?”

“能啊,这扇门永远都是敞开的!”陶宏宽笑着回答。

挂了电话,陶宏宽又被拉回至热闹的活动现场。对于重庆的文化产业来说,这又何尝不是推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呢?

重庆《当代党员》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沈王一、王金雪)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