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诗赏
2017年01月04日14:2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6年11月30日,开州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时针指向晚上8点,副局长陈昌华还在忙。
灯光下,陈昌华盯着一份文件,不时挥笔记录。
笔尖“沙沙”作响,工作笔记本上很快记满文字。
忽然,陈昌华的手机响起。
“昌华镇长,你是我的恩人啊。你调走后,我心里还真是舍不得。”电话那头,九龙山镇双河村村民夏绍彬声音发颤。
闻言,2016年荣获“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陈昌华,心里涌起一阵自豪感。
“2016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重庆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是党的执政骨干,必须在‘三严三实’上发挥表率作用’。如何约束自己‘严’与‘实’,争当‘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表率,是每一个党员干部面临的考题。”陈昌华说。
对于这道考题,陈昌华给出的答案是——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对群众要“真”,对自己要“严”,对工作要“实”,对民生实事要“干”。
对群众要“真”
2016年3月,巴渝大地一片生机盎然。
正值农忙时节,位于高海拔山区的九龙山镇,不少水田都插上了翠绿的秧苗,在春风中荡起阵阵涟漪。
田间地头,到处可见忙碌的村民。
其间,一位鼻梁上架着眼镜、年纪约莫30来岁的汉子,正挑着一担秧苗行走在田坎上。
一路急行间,他不断和村民擦肩而过。各种亲热的寒暄,也随着他的脚步响了一路——
“陈镇长,又来义务劳动了?”
“陈镇长,你的农活做得不比我们差哟。”
“陈镇长,瞧你就跟我们农民一个样。”
…………
这位汉子,就是时任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副镇长的陈昌华。
“每年农忙时节,陈镇长都会帮助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等干农活。”一位村民说。
这样的义务劳动,成为了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调往九龙山镇任职之初,刚到而立之年的陈昌华,也曾因“嘴上没毛”而被部分干部群众怀疑“办事不牢”。
对此,陈昌华倒是有很清醒的认识。
“基层岗位是服务群众的一线阵地,首先需要做到成为服务群众的‘贴心人’——以真心、真情、真爱关心群众、帮助群众,自然就会在群众心中扎下根。”陈昌华说。
此后,一到周末,陈昌华就会进村入户搞调研。
进村走访时,陈昌华总会不时问上几句“你家里还有什么困难”;面对一些村民的误解和不信任,他总会低下身子,耐住性子,和村民以心换心;对困难群众,他会三天两头嘘寒问暖,送去关心和问候,顺带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碰到农忙时节,他就主动帮助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做农活……
以心换心过程中,陈昌华的真情渐渐被群众感知。而这样一颗真心,换回了群众对他的信任,也让当地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加入到了争当群众“贴心人”的队伍中来。
对自己要“严”
2015年3月的一天,一个熟人找到陈昌华。
“陈镇长,我有一个亲戚想请你帮个忙。他有两套房子,能不能在他的资料上改成一套房子?这样搞‘地票’交易的补偿高一些。”熟人笑眯眯地说。
闻言,陈昌华从桌上拿起两份文件——《开县土地复垦“一户多宅”类处置意见》和《九龙山镇土地复垦“一户多宅”类实施方案》。
“你先看看这两份文件!”陈昌华把文件递过去。
“朋友情面都不讲,你也太不给面子了。”熟人有些抱怨。
“帮了你一个,就会损害其他群众的利益。”陈昌华说。
见陈昌华“油盐不进”,熟人只好悻悻而去。
当年“地票”款拨付前,三五拨熟人找到陈昌华要求“关照”,都被他挡在了门外。
在查处整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过程中,一些违法对象拉关系找熟人,对陈昌华“攻关”,也被他断然拒绝。
正因为这样的“严”,陈昌华也得了一个外号——“陈原则”。
“我别的没考虑,就想做一个清廉办事的老实人。任何用原则交换‘人情’的行为,都沾不得。”陈昌华说。
对工作要“实”
2016年5月的一天,九龙山镇党委会议室,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进会正在召开。
会上,陈昌华亮出了一项承诺:改变九龙山镇在开县(现开州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年年垫底的窘境。
原来,因地域面积较广、场镇建设不合理,九龙山镇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长期突出。
为扭转这个颓势,陈昌华以身示范,领着党员干部清理河道边沟、改建垃圾中转站、规范垃圾池……
在“前线”激战之际,陈昌华也和同事们开辟了第二战线——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检查督促整改、考核评比、工程整治、奖惩兑现等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机制,全年开展“小手牵大手”和万人清扫保洁活动,在全镇所有中小学开展环境卫生教育,大力加强卫生宣传……
“两线”推进之际,陈昌华的承诺得以兑现——当年底,九龙山镇在全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年度考核中跑到了前面。
大功告成,陈昌华却没有松懈。
平时一有空,陈昌华就会到场镇转转,一发现问题就现场整改。
“从来没有见过这样较劲的领导,这样真心地为我们群众办实事。”有群众评价。
“再苦再累,能让群众多一分舒适,多一分温暖,我就无怨无悔。”每次走在干净整洁的场镇街道上,陈昌华心中都会觉得很踏实。
对民生实事要“干”
2016年6月,九龙山镇双河村。
一间绿色蔬菜大棚里,村民徐昌银双手叉腰,盯着长势喜人的西红柿、黄瓜、豇豆、茄子……心里乐开了花。
2015年,还是贫困户的徐昌银尝试承包了10余亩土地发展大棚蔬菜,年收入达到10万元左右,成功脱贫致富。
“我能脱贫,全靠陈书记帮忙。”徐昌银说。
2016年7月,陈昌华主动向镇党委请缨,把自己从包片领导调整为双河村“第一书记”。
双河村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地处偏远,基础设施滞后,脱贫难度较大。
“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只有不会干事的人!”赴任之初,陈昌华这样自勉。
从上任第一天开始,陈昌华就带领扶贫工作小组走访贫困户,广泛调研征集意见建议,宣传扶贫政策,完善基础信息档案。
密集走访之下,陈昌华找准了村子的“穷根”——村党支部战斗力差,基础设施落后,缺乏支柱产业。
为拔掉“穷根”,陈昌华领着全村干部群众打响了“两大战役”——
第一战:强支部。先后引回1名本土大学毕业生和两名在外创业党员到村“挂职”。“补血”成功后,陈昌华坚持白天走村串户,晚上召开组织生活会,转变党支部老成员思想认识,让新成员熟悉情况,在最短时间内把党支部建成脱贫攻坚的“战斗连”。
第二战:订规划。通过制订脱贫规划,发展效益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等工作,绘就双河村脱贫致富“蓝图”。其间,陈昌华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和乡亲们一道奋勇攻坚,到2016年底,已顺利实现70户、241人脱贫。
2016年11月,陈昌华接到上级组织调令,履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四字真经”依旧指引着陈昌华的“严”“实”人生。
而今,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陈昌华”,正带头践行“严”“实”精神,努力交出自己的答卷。
(重庆《当代党员》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 |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