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刊授党校》

向周恩来学说服方法

杨诗

2017年01月04日09:0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周恩来是一位能力超凡的说服者,他经常因人而异,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说服方法,有时长篇大论,有时循循善诱,有时甚至一言不发,只是用一件看似十分寻常、实则耐人寻味的物品来打动对方,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所谓说服,就是用理由充分的话开导对方,使之心服。说服是领导者开展工作的一个基本方法。

周恩来一贯强调在领导态度和领导方法上要坚持说服。他曾深刻地指出,“要想把领导者的觉悟、领导者的智慧变成群众的力量,需要经过教育的过程,说服的过程,有时需要经过等待的过程,等待群众的觉悟”。说服,是周恩来鲜明的一个领导风格,也是其人格魅力的一个光彩部分。领导干部要想做一位好的领导者,就要以周恩来为榜样,学好他的说服方法。

以诚相见,推心置腹

一切领导活动,都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周恩来最善于做人的工作。他一生广交深交党外朋友,并坚持一个原则:“对党外人士要和蔼真诚,不要虚伪。”他在做说服工作的时候也同样如此。周恩来以诚相见、以情感人、以心换心,朋友们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被他那推心置腹的话语所说服,被他那独特的人格魅力所感动。

黄炎培是著名爱国人士,中国民主同盟主要发起人之一。1949年3月,在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炮声中,黄炎培经周恩来等人的周密安排,从上海经香港来到北平。新中国成立之时,他应中共之邀,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被选为常务委员。

组建新政府时,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一致认为,应当请黄炎培“出山”。要黄炎培“做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1927年和1946年,黄炎培曾先后拒绝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委以的高官。此时已年过古稀,他能否“出山”在新政府任职?为了做好黄炎培的说服工作,周恩来决定登门拜访。

10月11日晚,周恩来轻车简从来到黄宅,热情寒暄后,真诚邀请黄炎培出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面对周恩来的请求,黄炎培有些犹豫地说:“1946年我68岁时,就觉得已经老了,做不动官了。如今我已72岁,还能做官吗?”听了他的话,周恩来笑着说:“黄任公(注:黄炎培,字任之)不老。”周恩来进一步解释说:在新政府任职,不同于在旧社会做官。现在是人民的政府,不是做官,是做事,是为人民服务。在人民政协会议上,由全国各党派一起千斟万酌制定的《共同纲领》,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剧本”。我们编了“剧本”,自己怎能不上台唱呢?周恩来娓娓道来,与他畅谈了两个多小时,最后黄炎培答应考虑考虑。黄炎培原本就赞成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现在倾听了周恩来的一席话,基本上被说服了。第二天,周恩来再次登门,听取黄炎培的思考结果。总理日理万机却两次登门拜访,黄炎培深受感动,当即表示,愿意出任新政府的职务。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此“情”,即真诚也。真诚最能拉近距离、最能打动人心、最能引起共鸣。因此,领导者在做说服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满怀真诚,用真诚讲述道理,用真诚解疑释惑,用真诚增加说服力量。真诚能够架起心贴心的桥梁,把自己的真情实意传递给对方,让对方愉快地接受自己的道理与主张,从而达到说服的有效目的。

解疑释惑,春风化雨

做好说服工作,不仅涉及领导方法,还关乎领导态度。善于做说服工作的周恩来,无论是对干部、知识分子,还是对工人、农民,即便是对年轻人,都从不居高临下、以势压人,而是谦虚和蔼、平等待人,通过寓理于事、循循善诱的话语,使被说服人豁然开朗,心悦诚服。

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掀起高潮之际,以大中学生为主体的红卫兵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喊着“破旧立新”的口号,冲向社会的各个角落。一时间,“红色”和“左派”成为最革命、最时尚的标志。其中,北京市十五中学的红卫兵发出“通令”,指出城市交通指挥信号绿灯行、红灯停是修正主义的东西,必须将它们改成红灯行、绿灯停。车辆靠右行驶也要一律改成靠左行驶。

此事关系首都正常秩序的维护。周恩来得知这一情况以后,立即要有关方面协商,看红卫兵的要求是否可行。汽车司机首先就不同意。因为在夜间和雾天只有红灯才照得远、看得清。如果改成红灯行、绿灯停,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在掌握科学依据的基础上,周恩来接见了北京市十五中等学校的红卫兵代表。他首先肯定青年同学有闯劲、有朝气,接着又坦率地说,不能认为你们提出的东西百分之百都是正确的。周恩来像老师一样,给红卫兵代表介绍起了科学常识:“交通指挥信号绿灯行、红灯停是国际惯例,是有科学依据的,红光穿透力强,无论雨天雾天,驾驶人员都能远远地看见红灯。因此,不能随意改变现行信号和交通规则。”他还耐心地劝导说,“革命精神必须和科学精神相结合。”周恩来有着崇高的威望,他说的话既有理有据,又亲切入耳。那些天不怕、地不怕的红卫兵代表,此时听了总理的话频频点头,个个心服口服。看到这种情形,周恩来风趣地问:“还坚持你们的‘通令’吗?”红卫兵代表当场表示:“请总理放心,我们马上撤销‘通令’。”周恩来用春风化雨般的劝说,阻止了红卫兵一个违反科学常识的鲁莽行为。

当时,红卫兵“破旧立新”,还在全国助推了一股改人名的风潮。10月19日,周恩来接见来京串联的藏族学生代表。充满激情的学生告诉总理,他们也打算更改自己的名字,理由是原来用的藏语名字中带有迷信色彩。周恩来当即表示,还是不改为好。他用自己的事例劝说这些学生:“也有人写大字报要我改名字。我过去在战争年代没改名字,做地下工作时没改名字,今天在毛泽东时代更不用改名字了。”他接着微笑着说,“如果大家都改名,那以后人名恐怕要排号了,如‘东方红’一号、二号、三号……”总理风趣的话引得学生们开心地笑了,那些要改自己名字的随即打消了萌生的念头。

说服既要讲态度,又要讲方法。须知,说服不是力服,不能靠权势压人,不能用命令口吻。态度高傲、方法粗暴,必然会使被说服者产生反感心理、造成对立情绪,这样就什么话都听不进,什么事也谈不拢。领导者谦虚和蔼、尊重理解,有理有据、情理交融,循循善诱、步步深入,才会赢得被说服者的信任,听得进解答与劝说,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样,才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以图寓意,感动对方

说服要靠“说”,但是对高明的说服者而言却并非完全如此,用一件寓意深刻的物品,也可以拨动对方的心弦。周恩来就是一位能力超凡的说服者,他经常因人而异,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说服方法,有时长篇大论,有时循循善诱,有时甚至一言不发,只是用一件看似十分寻常、实则耐人寻味的物品来打动对方,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张自忠是一位著名的抗日将领,他曾率领所部爱国官兵,多次重创骄狂的侵华日军,名震华夏大地。可是有一段时间,张自忠由于杀敌受阻、内心苦闷,竟然吸食上了鸦片,致使全军上行下效,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

1939年年底,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到国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视察时,苦心劝告张自忠要戒掉毒瘾。张自忠答应得痛快,但是过后仍旧难敌诱惑,继续吸食。

爱国人士胡秋原与张自忠私交甚厚,他深为张自忠的健康和第三十三集团军的军风和战斗力忧虑,很想去劝说张自忠戒掉毒瘾,但想到李宗仁的话都没有效果,自己也未必能成功。怎么办呢?胡秋原为此专门拜访了周恩来,请他想一个办法,力促张自忠坚决戒毒。周恩来沉思片刻,请胡秋原转赠张自忠一件礼物。

周恩来送给张自忠的是一张中国地图,上面详细标注着日军侵略中国的地方。劝告尽在不言中。张自忠看到这张山河破损的中国地图之后,立刻领悟了其中的深刻寓意。他如同大梦初醒,痛心疾首地说:“值此国难当头,我张某身为中国军人还吞云吐雾,吸毒成瘾,致使军营风气日下,军心涣散,我还算个军人吗?我还算个中国人吗?”他神色凝重,发出誓言:“苍天在上,胡先生作证,我张自忠从即日起发誓戒毒!否则,就对不起生我养我的皇天后土,对不起天下百姓,对不起李长官的教诲,也对不起周将军的期望!”热血男儿,一言九鼎。张自忠从此彻底远离了毒品,重新振奋起了精神。1940年5月,张自忠率军在枣宜会战抗击日寇中,为国壮烈捐躯。周恩来用一张具有特殊寓意的中国地图,促使沾染毒瘾的张自忠猛然醒悟,痛下决心,并付诸于行动。

说服有多种方法,以物寓意可谓一个奇招。奇招有奇效,一言未发胜万言。然而,以物寓意这个奇招不一定适用于所有被说服人。对什么人使用、选择什么物品,需要领导者认真考量。总的原则应当是:要深知其人、深知其心,号准脉搏、对症下“药”。不分对象,病急乱开方、乱用药是使不得的。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沈王一、王金雪)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