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靖文
2017年01月04日08:5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实践论”首次加入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大家庭里,是缘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写下的、在世界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作品。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精髓。自马克思将“实践”引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以来,它一直是个人追求理想、国家追求富强的重要思想指引。无论从毛泽东的《实践论》,还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中确立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都能感受到实践的伟大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号召全党“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勤天下无难事”“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形势决定任务,行动决定成效”,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实践”的力量一直指引着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而“实践论”首次加入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大家庭里,是缘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写下的、在世界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作品。《提纲》还称不上为著作,因为全篇不到1500字;但是称得上经典,因为在这个被恩格斯评价为“包含着新的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科学的实践观,阐明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划清了其与一切旧哲学的界限,并以此建立起崭新的哲学体系。
“天才提纲”的实践思想形成的路径
19世纪三四十年代,各国的工人运动风起云涌,不断涌现的工人运动本身也体现了工人阶级思想的先进性。而他们表现出来的先进性被马克思“机智”地发现了,如法国里昂工人的两次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愤怒的工人们将怒火发泄到制造商品的机器上,认为这就是他们苦难的根源;而到1844年德国西西里亚的纺织工人起义时,他们不再向机器泄愤,而是去烧毁卖身契和工人账本,将怒火转移到文件身上。马克思当然不会认为烧毁文件工人就可以获得解放,而是发现在文件背后隐藏着造成工人苦难生活的真正根源,这就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我们知道,乱世的社会也是各种思想不断碰撞的社会,是思想理论家纷纷为国家道路出谋划策的社会,这也正如当时德国的理论界。伴随着黑格尔哲学解体,德国理论界纷纷涌现出为国家设计方向道路的各种社会思潮。于是,目睹了国家现状、体会到工人阶级疾苦的一个天才的思想家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为重建社会、为人民引领思想方向的新的世界观诞生了。
“实践”的概念并非马克思所创,但在马克思这里“实践”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早在1844年之前,马克思理论研究的重点是与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历史任务有关的社会生活的政治方面的问题。如在其博士论文中,马克思第一次用“实践”的概念来表述理论活动。在《德法年鉴》中 ,马克思从对“实践”概念的分析转入对“实践”活动的分析。当然,这时候的马克思也深受费尔巴哈的理论的影响,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理论一直是毫不吝啬地赞美,甚至认为费尔巴哈为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哲学基础。这期间马克思的生活还是相对稳定的,从大学毕业担任《莱茵报》的主编到担任《德法年鉴》的主编,生活状态方面并未给马克思带来太多的难题。
到1845年,马克思来到了流亡生活的第一站布鲁塞尔,他的思想由此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他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实践观,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也由赞扬转为批判,并由此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提纲》就是马克思批判的结晶。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再提“社会实践”,他认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将目光由“神”“纯粹的自然”转向“人”,这是认识的进步,但又把对“人”的关注仅停留在抽象的“类本质”,也就是人性,把人看作动物般的“感性对象”,也就是肉体上的自然人,从而到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生理特征中总结人性,却忽视了从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形式中去认识人,因而它实际上是在贬低人的主体地位。马克思认为只有“实践”是从旧唯物主义走向新唯物主义的唯一道路,并认为只有首先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才能达到对整个世界既唯物又辩证的科学理解。而关于《提纲》成稿的具体时间在学界并没有统一而且确定的历史考证,这篇对哲学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提纲最初在马克思的笔记本里只是以草稿的形式存在,马克思生前并没有发表它的意图,直到40多年后,1888年恩格斯在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时,把它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与世人见面,恩格斯也只是凭借记忆说《提纲》写于1845年的春天。在这里需要我们摒弃感性的直观理解恩格斯关于《提纲》的评价,由于恩格斯把《提纲》称之为“萌芽”,所以许多学者就认为《提纲》的思想观点并不算成熟,其实在德语中并结合恩格斯当时说话的语境,“萌芽”有起点、开端的意思,即是有待开展的寓意,而非思想不成熟的表达。虽然《提纲》寥寥1000多字,没有大篇幅的论述,但却意境深远,包含着巧妙留白的意蕴,延伸出极大的理论空间。
“天才提纲”的实践观
“天才提纲”的实践观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实践是认识的本质。关于认识的本质,马克思在《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旧唯物主义由于割裂了实践和认识间的关系,看不到实践对人的认识的基本作用,看不到事物是被人改造过的对象,以及实践在认识事物、检验真理中的作用,所以它是一种直观的、感性的反映,并不能说明理论的本质。而马克思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认为理论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才能区别真伪。
实践是社会的本质。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旧唯物主义将社会生活与实践分割开来,对社会的认识只是一种纯粹的直观经验,它是看不到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所以,旧唯物主义这种世界观并不能指引人们认识到社会生活的本质。马克思将实践引入社会生活领域,认为生产实践是现实世界的基础。马克思阐明这一观点的原因在于:社会的起源和物质基础是实践。劳动创造了人,也创造了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作为物质生产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并制约着其他社会活动如宗教、法律、道德、艺术等的发展。人类认识和把握社会的规律也来源于实践。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人类生产生活规律,人类对其的把握和认识都离不开实践。
实践是人的本质。马克思是这样论述人的本质的:“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如费尔巴哈把人理解为单个的、抽象的、无差别的自然存在,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类”,这里的“类”指的是感情、意志、理智等主观情感,认为单个个人是依靠“类”的本质连接起来组成了人类社会。而马克思将实践引入人的本质问题,指出人只有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才能生存发展,才能体现人的本质的社会性。这是因为:人的实践活动首先是对象化的社会活动,人要在社会上生存,就一刻也离不开社会活动,离不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离不开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在社会中,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因此,对于人的本质的追问,只有从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去审察。同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又是丰富而多样的,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等,在这些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中结成个人与他人的多样的社会关系,结成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说,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外化了的人的本质的内容。于我们而言,认识人的本质及对其他相关问题的追问,都要将个人置身于所处的社会外部环境和个人社会生活中来。
实践是历史的本质。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旧唯物主义由于将人的实践和历史割裂开来,得出单个的英雄创造了人类历史的结论。马克思将实践的概念引入人的历史,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类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依赖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没有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这样,马克思从历史实践的角度跳出了抽象的、狭隘的人性论的观点,把人与社会理解为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的辩证统一关系。正是由于社会实践的发展,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进而构成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过程。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 |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