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刊授党校》

用唯物史观洞察社会发展

苏超莉 曹仕涛

2017年01月04日08:4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意识形态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要依据现实国情,坚持意识形态话语创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们面临着许多新问题,而它们都对“生产力发展”话语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今年9月20日,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对邱少云烈士之弟邱少华起诉孙杰(微博用户名“作业本”)、加多宝(中国)饮料有限公司一般人格权纠纷案一审公开宣判,判决二被告于判决生效之日起三日内公开发布赔礼道歉公告,向原告邱少华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该公告须连续刊登五日;二被告连带赔偿原告邱少华精神损害抚慰金1元,于判决生效后三日内履行。这件事的起因为孙杰在新浪微博发文称:“由于邱少云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最终食客们拒绝为半面熟买单,他们纷纷表示还是赖宁的烤肉较好。”加多宝公司跟进博文称:“多谢@作业本,恭喜你与烧烤齐名。作为凉茶,我们力挺你成为烧烤摊CEO,开店十万罐,说到做到……”相关微博被大量迅速转发,引发了网友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不满。孙杰与加多宝公司以违背社会公德的方式贬损烈士形象用于市场营销的低俗行为,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近年来,网络上类似这样拿历史人物开涮的行为屡屡出现,有些网友义正词严地谴责他们,也有些不明真相的群众跟风歪曲历史、嘲讽英雄人物。这种现象的出现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应该引导大众去正确地看待历史。关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早就于1845—1846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给了我们答案。

两位伟人联手撰写重要著作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再度联手所撰写的重要著作。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所谓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实质上都是以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和历史运动的历史唯心主义为依据的,他们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勾勒出唯物史观这个新世界观的轮廓。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唯物史观的诞生。在书中,马克思、恩格斯清晰地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并提出和运用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范畴来系统阐释历史唯物主义一些基本原理。简而言之,关于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两对新概念,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一般唯物主义都正确地把意识看作存在的反映,历史唯物主义则进一步把社会意识看作社会存在的反映。所谓社会存在是指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关系,而社会意识是处于这种社会存在当中的人们产生的一种集体意识。正因为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所以要消灭旧的社会意识,就不能靠哲学领域内的精神批判,只有改造那些和旧社会意识相适应的旧社会存在,即通过革命来改造现实,才能彻底消灭旧的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方面,“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表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特别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逐步将人从人对物的依赖中解放出来,为一种新生产关系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先进的生产关系能够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扫清障碍、提供可能性,而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总之,正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运动,推动着历史的车轮缓缓向前。今天,我们再来回顾《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它对当代共产主义运动,尤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用唯物史观洞察社会的发展

我们需要用唯物史观来洞察社会的发展,坚持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为此,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必然是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阶级要在物质生产中进行物质统治并决定整个社会面貌,他们就必须要把这种统治扩展到思想领域中去,以便调节自己时代的精神的生产和分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传入至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了它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而且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如今依然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前进。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我们党必须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牢牢掌握住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并立足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所导致的社会结构变化和分化,通过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不断建设、发展和完善一个顾及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利益、有凝聚力的社会意识形态。此时,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首先,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工作,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自身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决定它能够处于指导地位,能够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体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党员干部加强修养学习的重中之重,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其次,意识形态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要依据现实国情,坚持意识形态话语创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们面临着许多新问题,而它们都对“生产力发展”话语构成了严峻的挑战。目前我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重点是“美好生活”,侧重价值理性层面,以公平正义为立足点,着力于寻求整合社会的价值重建、目标凝聚。我们要遵循意识形态话语变迁的特点,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意识形态的社会适应性,发挥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作用。

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中国全面发展。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表明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的、前进的过程。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当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社会革命。当然这样的革命不是偶然发生的,实行全面变革必须考察物质因素的发展状况: 一方面要考察是否具备生产力条件,真正的革命也需要以一定的生产力作为物质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要考察是否具备这种“不仅反抗旧社会的个别条件,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的革命群众”。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五大发展理念,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大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念的一次重大升华和理论创新。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发展,我国各领域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成绩可喜,但存在的问题同样不能忽视。五大发展理念针对的就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致力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非常重要。未来五年,我们要紧紧咬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总目标不放松,始终坚持五个“更加注重”,做到五个“全面提升”,把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推向前进。一是更加注重质量与效益,全面提升经济发展水平。要因势而变、应势而新、顺势而创,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要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集约发展、提升壮大工业主导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二是更加注重统筹与协调,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要统筹好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统筹好经济发展和公共安全。三是更加注重绿色与生态,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让大地“绿”起来,把资源能源“省”起来,使城乡环境“净”起来。四是更加注重融入与开放,全面提升改革发展水平。要放宽视野,注重内外联动、融合发展,不断扩大融入的范围和层次,构建国际、国内区域合作新格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层次,持续增强发展新动力,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逐渐形成有利于融合发展的制度和服务体系。五是更加注重共享与公平,全面提升民生保障水平。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文化事业发展水平,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总之,《德意志意识形态》自面世以来,不断地引导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奋勇前行。我们应高度重视,不断地去学习、研究和实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经典论述,并探讨其中的当代价值,用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正确理解和运用唯物史观来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沈王一、王金雪)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