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刊授党校》

走近马克思

2017年01月04日08:4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在德国特里尔。众所周知,19世纪是全球化展开和资本主义全面推行的时代;这也是现代社会结构发生异化,弊病开始呈现的时期。历史的境遇使马克思有条件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制度进行透彻的批判,并在这一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告诉我们:“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发展规律”就是唯物史观,马克思用唯物史观来解剖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就是剩余价值论的产生过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共同论证了现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之根据,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所在。

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毫无疑问,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然而有人认为,马克思自诞生距今一个多世纪,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早已超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从而得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结论。我们的回答是: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在当代人的心目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西方,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再度成为热销著作;法国学者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中描述的资本主义不平等现象,实际上回应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思考的焦点。而中国道路的历史志向表明,处于现代化运动与中华文明复兴,民族国家与全球化趋势共同形成的张力之中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获得了更高的理论分辨率。当然,我们要以更开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更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我们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承认马克思主义需要创造性的发展和这种发展的重要意义,没有任何时候像今天在中国这样突出。如果说当今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发展的关键时刻,那么马克思主义则同样处于这个关键时刻之中。所以,在今天我们仍然有重读马克思的必要性,在源头上弄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走近马克思,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是一种对马克思主义负责任的态度。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沈王一、王金雪)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