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时代先锋

把患者装入心里——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口腔医学专家周继林

2016年12月15日10:04    来源:经济日报

原标题:把患者装入心里

  ▲ 青年时代的周继林。(资料图片)

   周继林在查阅资料。(资料图片)

  ▲ 周继林向学生们示范口腔检查和手术操作手法。 (资料图片)

  100年,是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对于一个人来说,100年,能做些什么,能留下什么?百岁专家周继林用她的人生作出了诠释。

  修己以敬

  1935年,当21岁的洪民考入原南京中央大学牙科专业学习的时候,他没有想到,自己将要和命中注定的长沙女孩周继林相遇;他更没想到,两个人注定要在建设口腔学科这条路上,相携一生。

  周继林,我国口腔颌面缺损修复领域的开拓者之一,我国最早对各种原因造成上下颌骨缺损进行研究修复的专家。在数十个冬去春来之中,她们伉俪携手只干了一件事——钻研口腔颌面修复学。

  翻开周继林教授的相册,里面居然满满的全是患者的照片。这些患者,都是在全国做了第一例有关口腔手术的幸运者。例如,“颞颌关节强直”是由创伤、炎症致使关节损坏造成的,这类患者张不开嘴,从而导致语言障碍和咀嚼障碍。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横断面截骨假关节成形术,其复发率高,且开合并发、咀嚼功能不能恢复。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就是抱着这种信念,周继林、洪民夫妇决心攻克这一国际性医学难题。最终,经过5年多反复临床实践、经验研究与缜密的科学论证、反复比较改进和不断探索尝试,他们终于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乙状切骨原则”,将传统的关节切除方法由横切改为横竖结合,实现了治疗“关节强直”质的突破,甚至将病后复发率降为零。

  上世纪50年代初,周继林开展了对颌面战伤恢复功能的研究。1954到1955年,她参加原总后卫生部组织的抗美援朝晚期战伤医疗研究组,担负颌面战伤功能恢复的研究工作,让不少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负伤的老战士,经过治疗恢复了正常功能。

  有一位在朝鲜战场上被炮弹击伤上颌骨的战士,被许多专家诊断已无救治可能。周继林经过多方探索,利用“颧颊沟成形术”成功修复伤员上颌骨,并且对伤员的随诊观察长达42年,先后进行增填修补手术50多次,让伤员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那位老战士激动地将周继林称为救命恩人。

  1958年,周继林夫妇同时调入解放军总医院,当时的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甚至连一张病床都没有。从此以后,他们二人把余生都奉献给了这个科室,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从事医疗和科研工作。如今,解放军总医院的口腔科规模已经不亚于一个专业口腔医院,其专业技术水平和人才储备堪称翘楚。

  “从我们301医院口腔科组建开始,周继林教授夫妇二人倾注了一辈子的心血。他们遇到问题从不绕着走,而是千方百计地去解决。为了解决病人的难题,他们开创了许多手术治疗的先例,这种精神是我们一代代301口腔科人最宝贵的财富。”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步荣发说。

  医者大爱

  1947年盛夏的一个早晨,伴着黄浦江畔一声汽笛长鸣,年轻的周继林、洪民夫妇相互依偎着走下客轮。此前,他们谢绝了来自美国的一切挽留,毅然回到祖国,准备着手建立我国自己的口腔颌面外科与口腔颌面缺损修复相结合的口腔医学事业。

  两年后,他们已然成为上海著名的口腔科专家。此时,国民党一边在战场上负隅顽抗,一边网罗各类人才送往台湾。周继林夫妇再一次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面对各种许诺,他们不为所动。为了让对方死心,他们居然用木板和钉子把大门牢牢封住,别人进不来,自己也出不去。

  1949年5月28日,天刚蒙蒙亮,他们终于打开门窗,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屋檐下,躺着数不清的解放军官兵,除了站岗放哨的,一个个枕着背包、抱着枪支,正在熟睡。上海初夏的黎明,潮气袭人,将士们宁可自己受凉,也不肯打扰任何一户人家。周继林夫妇被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冲击着:如此爱民的军队,古今罕见,如此严明的军纪,人间罕见。从这种从未有过的冲击开始,他们对党的忠诚延续了一生。

  新中国的成立,给口腔医学事业带来了生机。“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有了我国口腔医学事业的蓬勃发展。”周继林夫妇对党的深情溢于言表。他们说,党信任、理解、关心知识分子,为我们创造了医疗、科研、教学的有利条件。我俩沐浴春光,得尽其绵力,在本专业众多有识之士的协作下,为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和颌面缺损修复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做一点工作。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始有今日的昌盛局面。

  大医精诚,大爱无疆。时刻装在周继林夫妇心中的是对党的深情,对患者的大爱。“父母总是倾其所有为病人解除痛苦、恢复功能,使他们能正常生活。很多病人都是边防战士或贫苦的农民,他们不远千里来求医,很多病人病还没治好可钱已经花光,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父母经常会把这类病人带回家里住。”周继林的儿媳王秋红回忆道。

  上世纪90年代初,周继林主动向医院申请,将自己和爱人的专家号全部改为普通号,被患者称为“不挂专家号的名专家”。为了最大限度地方便患者,直到90岁高龄,她才停止门诊工作。有时天气不好,路途也远,由于她腿脚不方便,大家就劝她不要出诊了,可她却认真地说:“病人千里迢迢来找我们看病,绝不能让病人失望。”

  石磊是周继林诸多病人当中的一个。“那是1980年,我刚50岁出头,已经一颗牙都没有了。庆幸的是,我碰上了和蔼可亲的周主任,她就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我。我做了口腔大手术后,几十年来,要经常回来作调整,周主任特别负责任,就在她退休的时候,亲手把我托付给她的学生刘洪臣主任。她跟刘主任说,‘这是我的病号,好好照顾她’。”这位八一电影制片厂的退休职工对记者说:“周主任就是我心目中的白求恩。”

  培育人才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当周继林已届暮年之时,最让她欣慰的是“喜见人才辈出,学有创新,接力已有后来人”。

  在周继林眼中,口腔科学是一项宏大的事业,要有众多优秀人才不懈地努力才能完成。作为一名老专家的头等责任,就是尽快培养接班人,把自己的“绝招”传给他们,让学生超过自己,这是事业的需要,也是自己学术生命的延续。

  在历史使命感和紧迫感的召唤下,周继林夫妇建立了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第一个博士点,并联手培养研究生。他们治学严谨,言传身教,对研究生的研究课题,都亲自审定,对教学和医疗实践中的每一张片子、每一个数据、每一篇引用的文献,都要亲自察看、亲自核对;对每一台手术和操作,都是手把手地指点,并给予学生们更多的手术锻炼机会。

  “我是周教授的第一个研究生,当时我24岁,她64岁。”解放军总医院口腔医学中心主任刘洪臣感慨地说,那时候,周老虽然已经60多岁了,但对于她而言,培养人才这项事业才刚刚开始,她以无比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了这件事中。刘洪臣深深地折服于老师努力奋斗的工作精神。

  周继林教授不但教医术,更注重对学生的医德培养。她经常告诫学生们,“庸医无异于误人、杀人”,要当一个严谨认真、对病人高度负责的医生,不要当庸医。

  “上世纪80年代,我到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求学,这里被誉为我国现代口腔医学的发源地和摇篮。刚刚入学时,在学校的博物馆里,我看到一张老照片。9位青年才俊,身着西装或旗袍,站在一颗银杏树下,意气风发、朝气蓬勃。那是1938年入学的9位口腔学科的学生。其中有一位格外引人注目,她非常漂亮。当时的解说老师告诉我,这就是解放军总医院的周继林教授,是我国著名口腔修复学专家。”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主任郭斌告诉记者,后来当她来到解放军总医院工作时,她的第一个愿望就是见到周教授。

  2010年,郭斌终于见到了心目中的“女神”。她回忆道:“当时,周教授已经90多岁高龄,但她的兰心蕙质没有改变,她温柔地叫我‘小师妹’,拉着我的手说,‘大医,就是把患者装入心里,帮他们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在周继林夫妇的辛勤耕耘下,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如今已是桃李满园。他们的学生大都已成为全军和各大医院的骨干力量。如博士研究生刘洪臣、步荣发和胡敏,年仅35岁、36岁时就被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教授。在他们的辛勤培育下,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已拥有13名主任医师、教授,30名副主任医师、副教授,23名主治医师,8名博士后和37名博士等。而周继林教授也当之无愧地被原总后勤部授予“伯乐奖”。

  走过一个世纪的沧桑岁月,周继林教授赤诚奉献、仁心大爱的故事,激励着后辈们不忘初心、接续前行。(李 哲)

(责编:黄瑾、程宏毅)
相关专题
· 人物事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