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中华文化溯源】

秦淮河:桨声灯影逢盛世

2016年12月14日19:02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秦淮河:桨声灯影逢盛世

秦淮河风光 光明图片

素有“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之名的秦淮河,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这里有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和李香君的血溅桃花扇……它是南京的母亲河和护城河,同时也是石头城的文化之河。从古到今,无数的文人雅士、迁客骚人乃至王侯将相都在此追寻江南旧事,也在繁华与颓落中感叹朝代兴替,探寻治乱之道。

六朝金粉里的繁华记忆

“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朱自清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以舒缓而又惆怅的笔调,借秦淮河的美寄托自己对民族前途的忧思。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走近这条古河,秦淮两岸也再度繁华起来。内秦淮河东五华里水上游线有每年80万人次的画舫游客资源,夜间华灯初上之时,秦淮两岸人头攒动。

余秋雨说:“一个对山水和历史同样寄情的中国文人,恰当的归宿地之一是南京。”而秦淮河的诗韵与骚雅,则是南京的文化魂魄。秦淮河古名叫龙藏浦,汉代起称为淮水。相传秦始皇在东巡会稽路过南京的时候,认为此地有“王气”,便下令在今南京市区东南一带开凿渠道,导龙藏浦的水北入长江以破之,到了唐代,人们根据这一传说,改称秦淮。

历史上南京曾是江南最奢华的一座古都,从南朝开始,秦淮河两岸商贾云集,浓酒笙歌,文人荟萃,王导、谢安两家便是东晋时期最负盛名的豪门望族。“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这首《桃叶歌》相传为东晋书法家王献之为爱妾“桃叶”所作,她常往来于秦淮两岸,放心不下的王献之就亲自在渡口迎送。因为王氏家族的名声太大,“桃叶渡”的名字便由此传开了。在历史的铺陈下,秦淮两岸的乌衣巷、朱雀桥、桃叶渡纷纷化作文人墨客的诗酒风流,在金粉楼台、画舫凌波中炫目生姿。

秦淮河边的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秦淮也因此成为江南的文化中心。明清年间,十里秦淮进入鼎盛时期,上演了无数才子佳人的传奇。秦淮八艳的韵事便是这灯火迷离幻影中的惊鸿一瞥,为南京这座城市添加了几分风情妩媚。

阴柔女子的爱国豪情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朱雀桥边、乌衣巷口感喟历史的沧桑无言。繁华落寞间,多少亭台楼榭在历史的烟雨中泯灭。后世之人在秦淮河的粼粼碎影中浅吟低唱,缅怀着六朝淡去的风景,寄托着平凡的生命个体对于国家前途命运的关照。

不同于边疆城塞的雄健刚毅,秦淮河展示给世人的是女子的爱国情怀,它似乎要证明一件事:舍生取义并非男人的专利。当山河破碎时,即使是风尘女子,也会有着夺目的侠义精神与爱国气节。“海内如今传战斗,田横墓下益堪愁。”这样情绪饱满的诗句,便出自柳如是之手。在明朝灭亡、清军兵临城下时,据说她曾劝丈夫钱谦益投江以保气节。但钱以江水太冷为由拒绝,柳如是于是孤身投水,但被钱谦益拼死拉住。柳如是虽出身卑微,一生坎坷曲折,但在国破家亡之际,却有着让许多男人也汗颜的气节,其后更是劝导和协助钱进行复明大业。除了柳如是,“秦淮八艳”中的李香君,不屈强权,以头触柱,血溅桃花扇,并与变节的丈夫侯方域分道扬镳;董小宛杜鹃啼血,苦口婆心,力劝丈夫冒辟疆不要出仕为清朝做事……“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比起所谓的那些空腹牢骚、趋炎附势的爱国文士,秦淮河畔的这些女子高洁的人格令前者黯然失色,完整的风骨在那个易帜的时代得到凸显与张扬。

在挖掘开发中延续文脉

“对秦淮河的人文历史进行保护和挖掘至关重要。”南京地方志办公室研究员胡卓然说,随着城镇化与现代化的展开,进入21世纪后,秦淮两岸众多历史人物古迹逐渐湮灭。大量污水涌入秦淮,河水的颜色呈黑绿色,被老南京讥讽为“臭水沟”。

2002年年底,南京市启动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十几年过去,秦淮的水再次清澈起来,李香君故居、王谢故居等历史遗迹得到修复和兴建。经过一番综合治理,当下的秦淮河重现了当年的“桨声灯影”。

“目前秦淮河航道整治工程已经开通,合计里程97公里。”秦淮河航道整治工程现场指挥部指挥长陈龙海告诉记者,整个航道改造完成后,从南京城区可以坐船一直到安徽境内,大有“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恣意潇洒。由相对闭塞到四通八达、由王公贵族到寻常百姓、由一度衰落到再现昌盛,经历沧桑再展新颜的秦淮河仿佛在告诉世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今日之秦淮、今日之南京,恰逢太平盛世,国运旺盛,在新的桨声灯影里,将前行得更加静远。

秦淮河的变化也映照着南京的巨变:去年,南京实现生产总值9720.77亿元,迈出了向“东部重要中心城市”跨越道路上的坚实一步;50多所高校陆续在南京扎下营盘,每年培养几十万名各类人才;青奥会、名城会等国际盛事相继在这里上演,勾勒出国际化大都市的轮廓……(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许应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