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当代世界》

进一步加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江时学

2016年12月12日09:0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在当今世界,每一个国家都建立了对外话语体系,但不同国家的对外话语体系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例如,有些国家的对外话语体系似乎能左右国际舆论,而有些国家的对外话语体系则缺乏这样的影响力和冲击力;有些国家的对外话语体系传播真理,捍卫正义,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了贡献,而有些国家的对外话语体系则以“有色眼镜”观察世界,不时“妖魔化”他国,甚至散布谣言;有些国家的对外话语体系能以恰当而有力的话语使对方心服口服,使自己的意志被对方接受,而有些国家的对外话语体系则常被视为“鼓吹”(propaganda),因而难以打动人心。

2013年12月30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他还指出,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2]

为什么要进一步加强

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提升中国的软实力。虽然软实力的大小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受多种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对一国软实力的判断是各不相同的。国际上对中国软实力的评价多种多样。一家名为“波特兰传媒”(Portland Communications)的英国公共关系公司以所谓“客观的变量”和国际上的一些民意调查的数据为基础,为世界上的30个主要国家制作了“软实力30强指数”(Soft Power 30)。根据它在2015年7月发布的指数,在30个国家的排行榜中,前三名分别是英国(得分75.61)、德国(得分73.89)和美国(得分73.68),最后一名是中国(得分40.85)[3] “波特兰传媒”的评价未必是正确的,但中国在追求和平发展和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确实应该进一步强化软实力。由于软实力的强弱与人们的主观上的判断息息相关,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以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亲和力。

二、有助于改善中国的国家形象。按照购买力平价(PPP)的计算方法,2015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为19.39万亿美元,欧盟为19.18万亿美元,美国为17.95万亿美元,分别居世界前三位。[4]此外,中国的军事实力也在稳步上升。[5]

毫无疑问,作为文明大国、东方大国、社会主义大国和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一国家形象尚未被国际上的每一个人接受,国际上误读、误解或“妖魔化”中国的声音时有所闻。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通过宣传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使国际社会更为深刻地、客观地了解中国,从而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营造一种有利的国际舆论。

三、有助于中国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修改。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修改既与一国的实力息息相关,也与国际舆论的导向密不可分。一方面,中国与国际体系接轨的紧密度不断上升,遵守国际规则的必要性也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在当前国际体系的力量对比中,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发言权尚难胜过发达国家。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既要在一般性的国际事务中“发声”和“讲中国故事”,还要在与国际规则有关的舆论场上占领道德制高点。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不宜低估

“有色眼镜”的危害性

在进一步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以下几个方面的有利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硬实力和软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稳步上升、与大多数国家保持着良好的双边关系和国际传播网络初具规模。但是,中国的对外话语体系现在面临着不少来自外部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有色眼镜”。

以“有色眼镜”观察中国的人五花八门,多种多样。更为令人遗憾的是,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敌视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敌视中国。在这些人的眼中,中国取得的任何成就都是不足挂齿的,中国在发展道路遇到的任何问题都是政治制度导致的必然结果。甚至经常应邀来华就软实力等问题发表讲演的约瑟夫?奈也有类似观点。

“有色眼镜”的由来与多种因素有关。例如在国际上,不少人依然恪守“冷战思维”,在意识形态的驱使下,不承认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视而不见。又如,国外媒体对中国的不实报道到处蔓延,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阴影。再如,受价值观、语言、政治体制、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差异性的影响,中国“被理解”和“被认知”的程度极低。

应对“有色眼镜”的有效手段应该是多元化的:既要有力地反击“妖魔化”中国的言论,也要对误读、误判和误解中国的所有人多做细致而有效的宣传和解释工作;既要进一步扩大对外人文交流,又要做好中国自己的“家庭作业”,使之无法找到攻击中国的“口实”;既要大力提升综合国力,又要进一步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如何进一步加强

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是一个庞大而艰难的系统工程。除了有效地应对西方的“有色眼镜”和“话语霸权”以外,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一、努力提升国际话语力。对外话语体系包括话语权、话语力、传递话语的工具及方式方法。其中话语权的重要性尤为显著。话语权与话语力不尽相同。话语权是“发声”的权利,话语力则是话语的感召力、公信力和渗透力。每一个国家都拥有话语权,但不同国家的话语权的强弱各不相同。在很大程度上,话语权的强弱取决于话语力,即“发声”的力量及其效果。有些声音既能感化人的观念,也能影响其行为;而有些声音不仅不能使国际社会理解,而且还会产生负面效果。因此,中国必须通过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力求实现话语权和话语力的最大化。这意味着,中国既要积极“发声”,又要使发出的声音能被他人听懂或认可。

二、大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的本质就是中国如何对外“发声”或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因此,这一体系的力量不仅与国际话语权的大小和国际话语力的强弱有关,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国际传播能力的成效有关。中国早已拥有包括电视、广播、书籍、报纸、期刊和因特网等媒介在内的庞大国际传播网络。但是,与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相比,这一网络在以下几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充实。

第一,有必要尽快消除国际传播专业领域中人才匮乏的不良局面。国际传播专业领域中的杰出人才既应熟练运用一种以上的外语,还应知晓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等专业知识;既要掌握必要的通讯技术,又要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在中国,具备上述技能的人才极为缺乏。为改变这一局面,除加大本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力度以外,还应该从国外引进更多的专业人才。

第二,有必要扩大中国媒介在全球范围内的覆盖面。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有线电视新闻广播网(CNN)、《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等媒介在世界各地的几乎所有高档酒店或机场的贵宾休息室里随处可见,其影响力是可想而知的。中国的媒介尚未达到这一普及程度。无论是中央电视台外语频道的节目还是英文版《中国日报》,只能出现在为数不多的大城市。

第三,有必要注意“发声”、“讲故事”的方式方法。国际上对中国的对外宣传的批评并不少见。这些批评主要包括:报喜不报忧,避重就轻,用词用语不当,空话、大话和套话多于实质性内容,时效性差,单纯追求轰动效应。这些批评并非都是无稽之谈。目前中国话语体系中的种种问题不仅削弱了对外宣传的功效,而且还损害了中国话语体系的声誉。

第四,有必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话语体系包括话语工具的使用。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如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表现形式新颖以及互动性强。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新媒体的上述优势更为突出。

三、要对重大国际问题表态。中国外交恪守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并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尽量韬光养晦。但是,为了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充实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中国必须要对重大的国际问题表明立场。事实上,对重大国际问题表态,不仅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而且还能体现中国的大国担当和增加中国外交的透明度,进而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而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又能使中国在国际上更好地“发声”。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四、敢于在敏感问题上“发声”。民主、人权、选举、政治改革和其他一些在国内被视为较为敏感的话题,常被国外的一些政治家、学者和记者当作攻击和批评中国的“炮弹”。为了反击和自卫,既要在各个场合用不同的方式宣传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的优势,又要敢于与其“叫板”,揭露西方政治制度中的种种缺陷和弊端。无论如何,在敏感问题上保持沉默绝非上策。

在敏感问题上“发声”时,有必要认真考虑以下几种做法:(1)要注重发挥学者“能说会道”的优势,鼓励其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要区分人类社会恪守的普世价值观与西方推崇的价值观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不能将“洗澡水与婴儿一起倒掉”;(3)敢于抨击西方政治制度的局限性;(4)要敢于反驳外国网站的不实报道和错误言论。对于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外文新闻网站,不能因为其经常发表批评中国的言论而加以屏蔽,而是应该利用我们的话语权,与其进行有力的辩驳,在辩驳中提升我们的国际话语权,在斗争中积累我们的经验。

五、最大限度地缩小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与国际话语体系之间的差异性。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也有不同的价值观。此外,受国内政治经济体制和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每一个国家都精心构建为自身利益服务的话语体系。毫无疑问,不同国家的话语体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尽相同。影响力较大的若干话语体系构成了国际话语体系的主体。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由此产生的理论与实践具有中国特色,因此也很难被西方理解和认同。此外,在内容、形式、内涵和外延等方面,中国特色国际话语体系与国际话语体系有着巨大的差别。如果我们完全用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在国际上“发声”,效果可能是“对牛弹琴”,事倍功半。这意味着,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缩小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与国际话语体系之间的差异性。一方面,我们应该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理直气壮地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使用容易被西方民主接受的话语,使中国发出的声音被更多的人接受。

六、积极发挥学者的作用。在许多国家,学者因拥有某一专业或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而能为其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做出重要贡献。一方面,国际话语权需要学者提供学术支撑;另一方面,在公众的心目中,政治家的言论完全为政治目的或政府利益服务,而学者的言论则被认为具有较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因此,为了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1)鼓励学者在国际学术刊物或国际媒体上发表其科研成果;(2)减少对学者出国参加学术活动的限制;(3)将更多的科研成果翻译成英语或其他主要外语;(4)要求所有学术机构开设外文网站,介绍其学者的主要科研成果;(5)创办更多的外文期刊;(6)为学者在话语权领域的创新提供更大的空间和便利条件;(7)鼓励中国学者走进外国大学的课堂。

有关部门应该鼓励中国学者参加外国大学中国课程教授的招聘,并在人事关系、工资待遇和职称晋升等方面减少其后顾之忧。还应该将中国学者撰写的教材推广到外国大学,以尽快改变外国教授在外国的大学用外国教材开设关于中国的课程这一不利于提升中国话语权的状况。

七、加大政党外交的力度。在国外,从政治精英到普通民众,从学者到记者,对中国的最大的误读和误判是在政治领域。在“有色眼镜”和无知的支配下,他们不了解这样一个事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因此,他们总是喋喋不休地鼓吹多党制的优势,并污蔑中国奉行的是“一党制”。

为了消除这样的误解,有必要加大政党外交的力度。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等机构应该利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机遇,宣传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

此外,还可进一步发挥驻外使领馆的重要作用。驻外使领馆既了解东道国的舆论动向,也深知当地社会各阶层对中国的看法。它们的声音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在反击西方媒体蛊惑人心的宣传时能发挥必不可少的引领作用;增加政府部门增加透明度。祝情况许外国记者与外国学者,采访或拜访中国党政军等部门的要求;在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时尽量增加非政府色彩,避免西方人士对中国政府直接参与人文交流而产生负面看法。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研究员;来源:当代世界)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