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党建文汇

让理论琼浆滋养人生

赵凤燕

2016年11月02日10:5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迫切需要理论总结,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更需要理论的指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需要理性的规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盈着理论的光辉,理论琼浆时时滋养壮美人生。

把握知行合一。“为政贵在行”。避免“少知”“无知”,学习、探索、掌握“真知”,还要靠实践锻炼。观念决定思想,思想支配行为,行为得出实践成果。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一个人没有观念的引领,就会陷入盲目,同样,不去扎实苦干,一切美好的愿景只能是“镜花水月”。现实中,有的人惯于唱高调,却懒于落实,在公众面前,有人意在刻画自己廉洁奉公的形象,大唱“反腐经”,猛烈抨击腐败分子,正义凛然;在工作岗位上,他们塑造的是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工作狂”,但在政治欲望、金钱美色面前,却对声色犬马深度迷恋、无法自拔,忘记了理想和信仰,忘记了在党旗前的誓言。这不成为令人不齿的言行不一的“两面人”吗?

厘清质量互变。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有量的累积和质的飞跃。人们当然追求在量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经济社会讲究的就是提质增效。然而,就个人而言,自然会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但质与量之间也有个“度”,“度”是临界点,有时是生活的“雷池”,我们常讲“不越雷池一步”,就是要适可而止、保持定力,从廉洁到不廉洁也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过程,只有谨言慎行,才能拒腐防变。如果生活中放纵小爱好、忽视小毛病、习惯小意思,就容易发生质变。党员干部要从小处小节抓起,从细枝末节严起,做到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抗得住歪理、管得住小节,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

稳固精神之“钙”。内因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某事物与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现实生活中,有政治定力的人心神宁静、稳如泰山、坚如磐石,对欲望诱惑具有强大的自制力和免疫力。当代共产党人中不乏忠诚干净担当之人,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李保国等人堪称楷模。毋庸置疑,少数党员干部情趣低下,结果气节没了,操守弱了,一遇诱惑便伸手,一推一拉便下水,最终坠入黑暗渊薮,陷入犯罪泥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一个人战胜不了自己,制度设计得再缜密,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对于党员干部而言,要防止被“诱惑”、被“围猎”,应该内修自身,多吸理论之“氧”,常补精神之“钙”,坚持正心与正行相结合,增强“政治定力”,剔除身上的异味,时时刻刻做到心中有戒、心中有法,守住做人、处事、用权的底线,真正做到心无杂念,德无杂质,行不乱章。

剥下华丽外衣。形式和内容是一个统一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内容决定事物本质。恰当的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在持之以恒纠“四风”的要求下,化空谈为务实、变口号为行动是克服形式主义的关键。要在改进作风上出实招。从实处入手,以民声为行动指南、以求真为工作目标,动真格、祛虚功,斩断“走形式”的思想源头。同时,用实干考量,树立形式与内容并举、务实与创新并重的考核导向,让党员干部勇于担当、善抓落实,真正用实绩说话,以“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的实干精神革故鼎新。

掌握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遵循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把这一原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常用的“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方法就是精妙运用。联想到中央倡导的“精准扶贫”,就要应用好这一原则。我们知道,贫穷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如果用相同的办法是实施不好扶贫这一民生工程的,只有在“漫灌”的基础上实施精准的“滴灌”,才能挖掉“穷”根。由此可见,在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处处充满辩证法。

《党建文汇》 杂志 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