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野芒坡》:写给每个人的心灵手册

徐 馨

2016年11月01日16:5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野芒坡》:写给每个人的心灵手册

  殷健灵的写作,从内容上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如“甜心小米”系列和《安安》,主要是对童年的梳理与再现,是某一特定年龄段的横切面;一类是如《纸人》《少年夏之秋》《野芒坡》,是纵向的摆锤,探测的是一个人从懵懂的童年、少年到初谙世事的成年人的心灵成长。

  其文学创作,在我有限的阅读中,呈现出一种特质:诗性。诗性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不追求故事情节的戏剧性,重在“剥洋葱”式的对人物内心的展示;其二,追求美以及呈现美,小说呈现出散文化写作的特点。

  新近出版的《野芒坡》(天天出版社),就是一本诗性的心灵成长小说。同是表现少年的成长,并且都以上海本土真实的历史事件为素材,《野芒坡》中主人公的成长,要比《少年夏之秋》内化和深刻;同是表现内心的磨砺,又比专注女性心理与生理的《纸人》更有普适性,乃至具有一种哲学意味。

  主人公幼安被遗弃,进入了教会背景的收容院和“男子成长学院”。幼安在收容院中度过的童年尾声,继续了殷健灵以往写作中对爱、温暖与平和的追崇,小说中几位悉心照料孤儿的嬷嬷,是这种情感追求的具体外化。小说的主体,发生在位于野芒坡上的“男子成长学院”:在收容院里长到12岁的男孩,会被一叶苇舟送到野芒坡,习得一技之长,以此安身立命。幼安心灵成长最重要的阶段,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野芒坡》是一个隐喻的世界,这是它与作者此前的成长小说最大的不同。幼安在野芒坡有两个亲密朋友:若瑟和菊生,分别代表着两种人生精神向度,前者在精神上皈依宗教神学,后者在世俗的工匠技艺中安放身心。少年幼安的痛苦,在于他不属于这两大被世俗认可的群体的任何一个。经历了挫折、迷茫和混沌,幼安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属与人生价值——艺术的创造。

  《野芒坡》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主人公在精神地图上的向导。这让我想到美国作家伊丽莎白·吉尔伯特的自传体小说《爱,美食和祈祷》,“如果有心,每一个在你生活中出现的人,都是你的导师。”同样以修道院为背景、关注内在精神世界的作品还有黑塞的《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如果说《野芒坡》是初春小雨,《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就是夏季的疾风骤雨乃至一年四季的景观。幼安是歌尔德蒙的少年版,早于幼安看到他的艺术创造力的若瑟,愿意支持幼安的修道院院长安仁斋,在某种程度上则可以说是他的纳尔齐斯。

  优秀的儿童文艺创作者,不会“轻视”少年儿童,也不会把自己的受众局限在少儿这一群体中。幼安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对自我价值的思考、试错、发现和坚持,每一个有自觉精神追求的人对此都会产生共鸣。甚至可以说,幼安幸运地在他的少年时代,就完成了许多人一生都没有完成的自我认识与定位。

  当前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的繁荣有目共睹,题材和创作手法丰富,数量庞大。殷健灵写作的独特价值,在于她对未成年人心灵成长的关注与再现,在于她以写作的方式分享她最为内在的人生体验和思考。《野芒坡》是一本润物无声的心灵成长手册,对于早慧的、已经开始在精神向度上自我探寻的少年读者来说,应该可以成为他们的“秘密朋友”。

  而对于当前这个蛋糕庞大的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业态来说,《野芒坡》的价值,在于再次发出这样的创作观:儿童文学写作,不仅不应是“俯就”的姿态,而且应以更加纯粹的心性,面对人生最初的灵魂,以经历了淬炼但没被完全世俗化的心智告诉孩子们:成长,其实是一生的作业;成长,更多时候是一个人内心世界里的一场场厮杀。

  向着有光亮的那一方,向着美,这是我们唯一能够坚定不移地告诉孩子的事。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