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5日07:46 来源: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
9月8日,“2016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主持发布会的是工信部新任办公厅副主任梁志峰。曾任湖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的他,是在今年8月底离开湖南,因中央和国家机关与省区市中青年司局级领导干部交流赴京任职的。
我们将视角切换到上海。9月19日,上海奉贤区委召开常委会,出席领导中有一个并不为人熟悉的名字——区委副书记王霄汉。今年49岁的王霄汉此前任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研究室主任一职。此次,他也是因央地干部交流而“空降”至上海的。
梁志峰是离开一直工作的湖南赴京任职,王霄汉则是踏出中央国家机关,到地方任职。他们两人并非央地干部交流的个案。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新一轮央地干部双向交流任职已启动,目前已有50多位中青年司局级干部分别到中央和国家机关或省区市履新。
“有培养前途的干部一定要放在重要岗位”
7月25日,中央和国家机关与省区市中青年干部双向交流任职培训班在北京举办。中组部部长赵乐际与交流任职干部座谈时指出:“开展双向交流任职,是优化干部成长路径的举措,是保持领导机关和基层联系的途径。”
培训班举办之后,中央和国家机关与省区市的中青年司局级领导干部,陆续到岗履新。
8月以来,一批中央国家部委正司局长“空降”地方省区市,担任市委书记、市长等党政正职。
比如,交通部公路局局长张德华“空降”云南,任职玉溪市代市长;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院长曹淑敏,任职江西鹰潭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国务院法制办社会管理法制司司长李岳德,任职贵阳市委副书记;国务院国资委综合局局长刘南昌,“空降”河南三门峡任职市委书记;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司长梅建华,到山东莱芜任职代市长等(详见后页表格)。
放眼全国,“空降”早已成为我国干部任用的一个重要渠道。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不完全统计,近期已有35名中央和国家机关中青年司局级干部“空降”地方,到20多个省市的委办局履新。
“空降”的同时,从地方“调任”中央任职的中青年干部也不在少数。比如,贵州省铜仁市委书记夏庆丰,调国务院国资委任职;广西北海市长林山青,调任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鹰潭市长熊茂平,调任国家工商总局个体私营经济监管司司长等。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不完全统计,近期已有19名地方省区市中青年干部,到了中央和国家机关正司局岗位上任职。
粗略统计,目前共有50多名中央和国家机关与省区市中青年干部双向交流任职。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干部交流要根据干部培养、使用的方向以及干部自身的能力进行,司局级干部一般都是中管干部,对中管干部进行交流的主要目的还是锻炼干部,交流的过程也是干部锻炼的过程,“主要看干部的水平、能力和培养前途,对于这些有能力、有水平、有培养前途的干部,一定要放在比较重要的岗位。”
“京官”多“空降”地方 任市委书记、市长
8月24日,河南省三门峡市委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河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胡战坤出席会议并宣布省委决定:刘南昌同志任中共三门峡市委委员、常委、书记。
刘南昌今年50岁,经济学博士,也是一名注册高级风险管理师。1987年他从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研究生毕业后,在国家信息中心从事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预警研究,之后便开始了仕途生涯。
公开资料显示,1993至2003年,他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综合司工作,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分析和政策调控工作,历任分析处处长、调控处处长、副司长。
2003至2009年,任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业绩考核局副局长,分管业绩考核、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等工作。2009年至2016年8月24日,任国资委综合局局长。
除了任职市委书记、市长、代市长外,还有一些交流干部任职副书记、副市长,例如,国务院法制办社会管理法制司原司长李岳德,任职贵阳市委副书记;人社部办公厅原主任赵敏,任职西安副市长。
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7人在地方任职市委书记、副书记;至少有9人在地方任职市长、代市长、副市长。
“65后”成为干部交流主体, “70后”崭露头角
央地干部双向交流任职并非始于今年。2010年,中组部发起改革开放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央地干部交流任职,按照“进一出一、进出平衡”和“平级调动、统筹安排”的原则,当年共有66名从中央和国家机关选拔出的中青年干部前往地方履新。同时中央也从地方选拔了63名厅级干部到部委任职。
此后,中组部在2011年、2012年又组织了两批央地干部双向交流任职。从时间节点来看,恰逢各地换届前后。
今年又逢换届年,中组部再次组织央地干部双向交流任职。
从当前央地交流的时间间隔来看,5年左右恰逢一届地方任期。对此,竹立家教授认为,5年时间,这对于干部熟悉情况并打开工作局面提供了充裕的时间,也为他们日后扎下根来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从以往交流干部的发展情况来看,这样的时间跨度和经历显然是有助于他们成长与进步的。”竹立家说。
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梳理统计的54名厅局级官员中,清一色的“60后”,而且多数是“65后”。
龚晓峰便是中央“空降”到地方任职的“65后”干部中的一位。公开信息显示,龚晓峰1965年3月生,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高级工程师。据记者了解,他于8月底履新河北省工信厅,到任河北省工信厅党组书记后,就马不停蹄地开始参加会议、参与地方调研等工作,以便尽快熟悉地方情况。
“65后”为何会在新一轮干部交流中“异军突起”?竹立家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国家是要培养年轻干部,“十八大是‘50后’时代,明年召开的十九大就进入了‘60后’时代,‘60后’甚至‘65后’会大规模进入司局级干部行列,同时‘70后’也崭露头角。”
事实上,新一轮交流任职干部除了“65后”居多外,也不乏“70后”的身影。比如,“空降”湖南省国资委担任党委书记、副主任的,原中建铁路有限公司董事长鹿山;担任海南省三沙市委副书记的,原国家海洋局政策法制与岛屿权益司司长阿东等。
从地方到中央任职的中青年干部也有几位“70后”,比如,湖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梁志峰,任职工信部办公厅副主任;内蒙古兴安盟委原副书记、盟长韩宪军,任职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党委书记。
最年轻的是出生于1971年的张文兵,他由合肥学院院长调任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司长。张文兵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博士研究生学历。公开简历显示,他长期在安徽省高校系统工作,曾担任过皖西学院院长、合肥学院院长等职务。
高学历官员多在基层实践,会更接“地气”
在央地交流的中青年干部中,普遍具有比较高的学历和扎实的理论基础。
记者梳理从中央“空降”地方交流的干部,发现具有经济学博士学历的官员比较多。比如,任职河南省三门峡市委书记的刘南昌,任职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的龚晓峰,任职四川省政府金融办主任的欧阳泽华,任职四川省攀枝花市委副书记的李建勤等,均为经济学博士。
除此之外,管理学博士和法学博士也比较常见。比如,任职江西省鹰潭市代市长的曹淑敏,任职黑龙江省七台河市长的徐建国,均为管理学博士;而任职吉林司法厅党委书记的张毅,则是法学博士。
记者梳理从地方到中央任职的交流干部,发现具有管理学博士的官员比较多。比如,任职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司长的张文兵,任职科技部农村科技司长的兰玉杰,任职工信部办公厅副主任的梁志峰,任职国家安监总局安全监管二司司长的唐琮沅,均为管理学博士。
此外还有工学博士和经济学博士。比如,任职国家工商总局个体私营经济监管司司长的熊茂平,是工学博士;任职环保部水环境管理司司长的张波,是环境工学博士;任职中保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总裁徐安良,是经济学博士;从青海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调任人民法院出版社社长的黄文俊,是经济学博士后。
竹立家告诉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干部的学历提高是一种趋势,新一轮的央地交流干部普遍都具有比较高的学历和扎实的理论基础,“1977年恢复高考后,‘60后’和‘70后’如果不上大学,很难进入这个行列。现在部长大部分都是博士了。可以肯定的是,通过央地交流,这些中青年干部可以把学习到的理论与基层实践相结合,同时也能在基层实践中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使所掌握的理论得到升华,更接‘地气’。”
专家:交流干部多被提拔,晋升比例为20%~30%
干部交流,一直是我党培养使用干部的优良传统,至今已经有10年的历史。
2006年8月6日,《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由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布,目的在于推进干部交流工作,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2010年,中组部曾组织66名中央司局级干部到地方任职。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梳理,这批下派“京官”中,至少有17人已经跻身副部级之列,约占三分之一。其中有一些是“回炉”北京后晋升的,还有一部分则是在地方晋升的。
最新升任副部级的是商丘市委原书记魏小东,公开资料显示,他在地方任职河南省商丘市委书记,今年8月从地方回归中央,晋升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他此次重回中央编办,升任副主任,并在国务院第三次大督查中任第十二督查组组长。
新一轮央地干部交流的这50多人中,到底会有多少人会获得晋升,众所期待。竹立家分析说:“无论是从中央到地方,还是从地方到中央,这些交流的干部,可以说都是国家重点培养的干部,一般来说晋升副部的比例比较大,从以往经验看,可能将达到或者超过20%~30%。”(记者 王红茹)
相关新闻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