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商宇 戴娟 张莎 周松
2016年10月15日13:04 来源:重庆日报
黄奇帆
林毅夫
刘伟
蔡昉
郑永年
核心提示
10月14日下午,“2016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嘉宾,交流和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在全球经济治理创新方面的理念、实践、意义,并就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如何为全球经济治理创新提供新思路和路径,中国的发展成果和经验如何与世界各国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对话、交流。
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奇帆:
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 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奇帆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三期叠加”阶段性特征和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大逻辑,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引领发展,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促进我国经济向中高端迈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黄奇帆说,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谋划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综合平衡,全市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势头。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推进发展动力的接续转换,促进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与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相互融合。二是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制定了系列工作方案,着力提高供给体系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三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重庆坚持问题导向,滚动推出64项重点改革专项,激发了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和社会活力。同时,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形成了“三个三合一”开放平台。四是着力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着力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20%左右。五是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始终坚持民生第一目标,构建起民生实事滚动实施机制,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
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林毅夫:
“要致富,先修路”经验值得全球推广
如何应对当下全球经济的挑战?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认为,打破全球经济难以复苏僵局,可推广中国改革开放中的“要致富,先修路”经验,加大全球基础设施投资。
林毅夫认为,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很多,但最重要的挑战是怎么样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复苏过来。
发达国家如何才能从这场危机中真正复苏?国际经济学界包括发达国家内部都有一个共识,就是发达国家必须进行结构性改革。但为何8年过去了,还没有进行结构性改革?林毅夫认为,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发达国家结构性改革的内容是减少福利,要金融机构去杠杆,政府减少财政赤字。如若推行,短期内会减少需求,减少投资,减少经济增长率,提高失业率,这是不可推行的。
“打破这个僵局,就必须找到一个给发达国家创造结构性改革空间的方案。”在林毅夫看来,这个方案,就是加大全球基础设施投资。
对此,林毅夫特别提到中共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经验,即“要致富,先修路”,并以重庆为例进行阐释。他说,重庆本来是一个内陆省份,近些年来加大了交通等基础设施投资,现在重庆的产品可以卖到全世界,对重庆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林毅夫说,根据“要致富,先修路”的理念,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并且以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作为抓手来推动中国跟其他国家的开放。“这其实也是中共在全球经济治理创新上所作的贡献。”
“真正好的基础设施投资机会在发展中国家。”林毅夫提出,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基础设施瓶颈,而根据研究,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投资,每投资一块钱,要增加七毛钱的进口,这当中有三毛五来自于发达国家的出口。“所以,如果有一个全球基础设施的投资倡议,而且规模足够大,可以给发达国家增加出口,创造他们结构性改革的空间,而且能够让发展中国家解决经济增长瓶颈,并且帮助发达国家走出当前金融危机的困境。”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
中国是当下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创新的 受益者、改革者、完善者
“中国是当下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创新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改革者、完善者。中国将继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经济治理理论,加强国际合作,协力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认为,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有3个方面的突出作用——
第一,中国的反危机举措正被世界所参考。近年来,中国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初步显示出了成效,这是中国在对宏观经济失衡特点的认识逐渐加深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综合措施。
第二,中国的改革动力释放出全球溢出效应。3年前,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可以看作是中国与世界在各个方面寻求平等深入合作的长期过程。它将促进各国之间经济、政治、社会、政策相互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为低迷的世界经济提供新的发展极。
第三,中国的开放将带来新全球化进程。刘伟认为,新全球化是一个随着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而出现的不同于旧全球化的新型全球化模式,它在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参与下,不仅是惠及发达国家的局部现代化,而且是可持续的普惠式、新型现代化。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
世界经济需要长期可持续的增长动力
“有观点认为,如果中国出台更强大的刺激政策,增加中国原材料、设备的进口,能够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但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认为,世界经济需要长期可持续的增长动力,而不是一剂强心剂或镇痛剂。
蔡昉说,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第二大货币进口国家,未来5年经济保持不低于6.5%的增长速度,就能够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不小的贡献。但是如果按照某些观点,中国经济靠短期刺激来发展,是无法提供一个长期可持续的动力的。
在蔡昉看来,目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经济增长动能正在向新的增长动能转变,这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性因素。
因此中国经济要对世界经济作出新贡献,就应该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蔡昉认为,从近期的任务来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些是中国当前面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任务,改革越充分、越彻底,中国经济未来保持中长期、中高速发展的时间就越长,就可以对世界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
中国共产党的经验具有参考意义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认为,面对许多全球性问题,需要好的思想。但仅有好的思想还不够,还要有执行者,把思想转化为行动。
他表示,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治理陷入危机,而中国共产党的经验非常有参考意义。在郑永年看来,这也是重庆发展快的原因,重庆市委能够把很好的思想转化为现实。
郑永年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人均GDP300多美元,发展为现在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能力。中国共产党召开十八大以来,又通过大规模的反腐倡廉建设,使得中国共产党更加强大,正是在这样强大的政治基础之下,中国共产党才有底气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本组图片均由记者熊明摄
相关专题 |
· 2016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