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时代先锋

记者手记:那山 那人 那条路

2016年10月11日19:31    来源:新华社

原标题:记者手记:那山 那人 那条路

在黔西南州晴隆县的南郊,陡峭的山壁上,一条蜿蜒的公路盘龙般曲折而上,划出二十四道令人惊叹的大转弯。这里就是抗战时期著名的“史迪威公路”中最险峻的一段——二十四道拐。

七十多年前,为打通连接滇缅公路和重庆间的交通线,人口不到5万人的晴隆县城几乎出动了全部劳动力,以血肉之躯和最原始的石锤铁钳仅用一年时间就开出了这条抗战生命线,被称作“人类奇迹”。遥望二十四道拐,至今仍能从中感受到晴隆人在逆境中的坚韧与不屈,这是一条用生命铺就的道路。

岁月穿梭。如今,晴隆又有了一位用生命来开路的人。他就是姜仕坤——倒在脱贫攻坚道路上的县委书记。

当了四年县长、两年县委书记,姜仕坤在下乡调研的途中曾无数次经过二十四道拐。在这条颠簸辗转的山路上,他第一个提出要将二十四道拐打造成“晴隆名片”,作为开发山地旅游的看点和抓手。然而比这更加重要的是,这条凝聚着血汗与牺牲的道路让姜仕坤坚信,晴隆人有能力靠着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

在遇到姜仕坤之前,40多岁的山里汉子肖长青几乎就要被贫困打垮了。一年辛苦到头,所有收入加起来不过几千块钱,妻子因贫穷离他而去,两个儿子每天两块钱的生活费有时都会让他捉襟见肘,至于已经住了三十多年的吊脚楼,四面透风却没有多余的钱去整修。

姜仕坤在进村入户排查中认识了肖长青,把他定为自己的帮扶对象。和很多干部送生活必需品、送现金搞帮扶不一样,姜仕坤首先问肖长青自己究竟会做什么,想干什么。

曾经学过电焊的肖长青最大的理想就是开个电焊铺。姜仕坤当即拍板,自己出钱给肖长青“投资”。一个月后,姜仕坤带着焊枪、氧气瓶、电焊面具、切割机再次来到肖长青的面前……肖长青至今还记得姜仕坤当时对他说的话:“给你多少钱,都不如给你找条路。”

现在“长青电焊铺”在四邻八村已经小有名气,肖长青靠给乡亲们焊接门窗,每个月的收入超过了3000块,离开几年的妻子回了家,想了多年的新房子终于盖了起来。

姜仕坤始终认定,只要把晴隆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晴隆人修筑二十四道拐时的那股劲激发出来,那么面前的困难就一定会被克服,实现小康就不会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在他的劝说下,大田乡董箐村村委会副主任李安珍放弃了去城里生活的机会,带着村里人搞山地畜牧业,靠养羊富了一户又一户,村里的小楼越来越多。

在他的要求下,晴隆的乡镇干部几乎人人都是脱贫攻坚的尖兵。大田乡乡长田志敬告诉我们:“现在没人坐得稳办公室,每天不是在村里帮着搞易地扶贫搬迁,就是在农户家里帮着算脱贫账。”

在他的嘱托下,早就可以“功成身退”的畜牧业专家张大权依然孜孜不倦地奋战在推广“晴隆模式”的第一线:“仕坤认定‘晴隆模式’是推动晴隆脱贫攻坚的关键。他现在走了,我就要替他坚持下去!”

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走到了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很多县里局委办的工作人员骑着自己的摩托车走村串户,听百姓的意见,办扶贫的实事。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曾几何时,黔西南大山里的农民,会想尽办法在遍地石头的山坡上寻找哪怕碗口大的土地播下种子。在姜仕坤的带动下,晴隆的干部群众铆足了干劲,在一切可能的地方找机会、找突破,为脱贫播撒下希望、开辟出道路。

整整六年,在姜仕坤的带领下,在全县干部群众的努力下,晴隆县逐渐形成了以山地畜牧业、山地旅游业两大产业强力拉动,以易地扶贫搬迁托底保障的发展格局,脱贫攻坚形势发生根本性扭转。穷了几辈子的晴隆县,终于在石头缝里走出了一条致富大道。

这条路,比七十多年前那条曲折蜿蜒的二十四道拐更加令人惊叹,更加让人感动,更加充满希望。(新华社贵阳10月11日电 记者罗宇凡、李春惠)

(责编:杨丽娜、程宏毅)
相关专题
· 人物事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