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时代先锋

青山不舍百姓难忘“羊书记”——追忆晴隆县原县委书记姜仕坤(中)

邹晨莹

2016年10月11日09:28    来源:贵州日报

原标题:青山不舍百姓难忘“羊书记”

姜仕坤(中)在光照镇与养羊户交流(2012年5月21日摄)。 新华社发

一双手,皴裂如树皮,茶马镇董箐村贫困户肖长青脸上写满无奈。身后,年久失修的木架瓦房摇摇欲坠。

一双手,手持焊枪在火花中飞舞。红红火火的光芒,叠映着肖长青满是憧憬的笑脸。

4月13日,听到晴隆县原县委书记姜仕坤辞世的噩耗后,手里的焊枪瞬间滑落。

“姜书记,你帮我买设备,你给我讲发展。他们说你再也不能来看我了,你在哪里嘛?”

姜仕坤,你在哪里?原来,你在晴隆肥姑素盐菜厂总经理王世莉的手机里:从青丝到白发,不变的是你忙碌的背影。

姜仕坤,你在哪里?原来,你在茶马镇董箐村副主任李安珍的脑海里:一件夹克衫,一双运动鞋,一个帆布包,你撸起袖子,你钻进羊圈,你为羊治病。

姜仕坤,你在哪里?原来,你在碧痕镇绣娘的一针一线里:“二十四道拐”的火爆,给晴隆带来了山地旅游的新兴产业,也点亮了贫困户心中的小康希望。

大山不语,江水不言,姜仕坤,被定格在百姓心里。

情浓:“有什么问题,我们帮助解决,你放心领着大家养羊。”

讲述人:

李安珍 茶马镇董箐村副主任

李安珍屡次想离开董箐村,直到一个“兽医”的到来。

自1989年嫁到董箐,绝望一直伴随着她:“一年种只够半年吃,一年只赶两次场,这日子怎么过?”

平日里,李安珍喜欢看报,读些和农业有关的书。2010年,她琢磨着,在董箐养羊,可行。乡亲们的实践证明,养三十只羊,就能满足温饱,脱贫不成问题。

然而,乡亲的致富路,就像山里的羊肠路,曲曲折折。

2012年,这些养羊的乡亲们好不容易脱贫,却遭遇重创。尽管他们为保羊命不惜每日背草五六趟,甚至买来了自己都舍不得吃的包谷,无奈羊只还是相继死亡。

李安珍灰心气馁了,四处打听哪里需要她这样的人,甚至做好了进城打工的打算。

乡亲们一听说她要走,急红了眼:“你喊我们养羊,你走了我们怎么办。”

李安珍的丈夫劝诫她:“你带头养羊,自己能不能养好还不好说,怕会让大家越养越穷,还是别养了。”

既盼望着有人指导,又惧怕着再度失望,李安珍进退两难。

就在这时,一个陌生人到了董箐,他在羊圈边上转悠,衬衫上透着汗渍,裤脚挽过小腿,一双旧皮鞋上满是泥泞。“那人径直钻到我的羊圈里摸羊,又问我咋不给羊驱虫?”李安珍觉得奇怪,不以为意地嘟囔着:“又不是人,驱什么虫。”

接着,来人又叮嘱她:“你家的羊得了皮肤病,得赶紧治。”说着就转身弯腰,揪起路边的几株野草递给李安珍,“这种草叫马鞭梢,多采点碾碎了榨出汁抹在发病的地方就能好。”

这么一来二去的,李安珍猜想,他应该是个经验丰富的兽医。

没过多久,那个“兽医”又来了。李安珍边给羊喂草料,边吐露心声:发展太慢,还是得出去打工。

“兽医”给李安珍算起了经济账,结论是:在家养羊还是比进城打工划算。

姜仕坤的第三次到访,李安珍才知道,眼前这个给羊开药方、给她算收益账的“兽医”,居然是晴隆县里“最大的官”。

姜仕坤问,最大的问题在哪。李安珍答:“卖不出去,人家不要。”

“你的羊个头太小,不达标。”姜仕坤的分析,让李安珍更没了信心。

“你是‘领头羊’,你走了其他人心里也没底了。有什么问题,我们帮助解决,你放心领着大家养羊。”姜仕坤的“保证”,让李安珍格外安心。

之后,姜仕坤成了李安珍的良师益友。李安珍说,姜仕坤知道山上哪些中草药能治羊的什么病。他所讲的那些“秘方”,李安珍都会记录下来。

“哪里还找得到像他这样懂我们的人……”回忆渐渐深入,李安珍放声大哭起来。

擦干眼泪,李安珍说:“再遇到困难,我也要遵守和姜书记的约定,把羊养好,当好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领头羊’!”

较真:“晴隆这种底子薄、基础差的地方,老百姓经不起折腾,领导干部要认真再认真、钻研再钻研。”

讲述人:

张大权 晴隆县草地中心主任

托尼 晴隆县海权肉业集团董事长

4月7日凌晨2点,张大权接到姜仕坤的电话。

“有个问题我想不通——”姜仕坤直奔主题:“现在羊价下滑,我们要好好算算账。农户一亩地产多少草?生产一斤羊要消耗多少草?活羊的成本价是多少?养一只羊利润空间有多大?怎样才能保证老乡能赚钱?”

一连串的问题,外行自是招架不住,张大权心里有底:“老乡是有利润空间的,过去养本地羊,8个月出栏,一只羊只有80斤;现在的晴隆羊,6个月出栏,一只羊有100斤。老乡们只看到羊子单价下滑,觉得不划算,其实无论周期还是草料、劳动力都节省了。”

“这个账要给老乡算清楚。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羊产业,不能因为羊价下滑,影响老乡养羊的积极性。”10分钟的通话结束,姜仕坤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我已经习惯他半夜打来和我讨论。”张大权说,对于养羊,姜仕坤有着不同寻常的“较真”和近乎痴迷的钻研。张大权却没有想到,这是他和姜仕坤的最后一次通话。

“晴隆这种底子薄、基础差的地方,老百姓经不起折腾,领导干部要认真再认真、钻研再钻研。”据张大权回忆,这是姜仕坤常挂在嘴边的话。他还说,事关晴隆发展的每一项决定他都要自己先弄懂吃透,绝不能心血来潮,绝不能拍脑袋想当然。

研究透了,县委书记索性被老百姓喊成了“羊书记”。功课足了,他开始解决老百姓养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姜仕坤大胆改变单一品种,增加绵羊养殖,进军北方市场,提出“晴隆模式”升级版——通过低息小额贷款,鼓励群众独立散养,由县草地中心提供技术指导,产权由原来的草地中心转到农户手中。

“以前老百姓借羊养,羊病了死了都没人爱惜,如今羊都是自家的,一些家里不通车的农户怕买来的羊羔走山路坏了蹄子,竟然像背娃娃一样把羊羔背回了自家的羊圈。”张大权说,

事实证明了姜仕坤的判断。这一“升级”,解决了羊的产权问题,打破群众养羊动力不足的桎梏。

规模上来了,市场跟不上,怎么办?遇到关于销售的难题时,姜仕坤喜欢“请教”托尼。

姜仕坤去世的前三天,两人还彻夜研究晴隆羊的深加工问题。

托尼说,姜仕坤捍卫老百姓利益,他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两人没少吵架。这段对话让他记忆犹新:

“你能不能提高点价格,把老百姓的羊收购了?”

“价格要跟着市场价格走,我没有义务也没有理由提高价格收购。”

“你来这里办厂,为什么?不就是看到晴隆种草养羊这个产业来的吗?现在羊养出来了,你不能不收啊?”

“不是我不收,是要按照市场价格收,超过市场价格我就不能承受。”

“我不管你市场价格不价格,现在是晴隆羊产业受到了严重影响,很多老百姓都要毁草种庄稼了,再这样下去,养羊产业会毁于一旦。失去了这个产业,老百姓拿什么来发展?你不是也认为这是最好的扶贫产业吗?”姜仕坤站起身来,大声说话,脖子上的青筋都鼓出来。

“我是企业,哪家企业会做你这样的亏本生意?”托尼也提高了声调。

“哪个喊你亏本?不就是让你少赚点,给老百姓多点利益,保住产业嘛。”姜仕坤语气缓和下来。

“产业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没有产业也就没有企业。支持政府发展产业也是企业应该做的。但是也得有个度嘛。”

“那你出多少钱一斤?”

“比市场价多1元,11元一斤。”

“不行。”

“那你说多少?”

“14元5角一斤,我和张大权算过,这个价格不管是对你还是对老百姓都是不亏的。”

“我给你说,等我们产业发展壮大后会,有好的扶贫项目会向你倾斜。”

从回忆中缓过神来,托尼感叹:“你看,他这操心的,哪里是一个县委书记干的活啊?但是,我就是被他的这种精神感动,尽可能让多一些利益给老百姓。”

担当:“老百姓不满意,要么是我们工作不到位,要么就是没有考虑充分老百姓的利益。不要怕百姓得利益!”

讲述人:

封汪鑫 晴隆县副县长

姜文新 晴隆县住建局局长

让封汪鑫很受触动的是,哪怕是征地拆迁这样的敏感问题,“农民书记”也保持本色,顶住压力,敢于在公开场合多次重申“不能怕老百姓得利益。”

规划做出来之后,县城东观区征拆工作启动,这也是晴隆近十年来第一次大规模拆迁,用姜文新的话来讲,“简直是翻天覆地”。

按照相关规定,贵州土地征拆,每亩补偿标准不足三万元。最初,征拆办的人去开院坝会,规规矩矩念完征拆标准,方案被当事群众公开“怒掷”的尴尬。

原征拆办负责人范勇回去给姜仕坤汇报。姜仕坤说,“老百姓不满意,要么是我们的工作不到位,要么就是老百姓的利益没有考虑充分!”

“不要怕老百姓得利益。”姜仕坤亲自参与征拆工作,院坝会开了五六次,一直强调着这句话。一笔一笔算细账,反反复复改方案,最终,在省里规定的征拆标准之外,县里又出台了规划期的征地优惠政策。终于形成了各方都比较满意的系列征拆文件。

在制定房屋征拆标准时,晴隆同样突破常规,没有集中安置,采用1:1划地安置的办法。有人曾批评,这违背了土地节约开发的原则。

姜仕坤顶住压力,最大限度地向百姓让利,“当官要有担当,只要干净,就不怕。”

2000亩地,248栋房屋,无一户因征拆上访。

希望:“旅游业是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主攻方向。只要把晴隆旅游搞起来,再苦再累也值得。”

讲述人:

付明勇 晴隆县委常委、副县长

陈永益 巅峰集团副总经理

沈娟 晴隆县安南古城鑫昌阁老板

国庆期间,安南古城游人如织。一家叫鑫昌阁的小店里,沈娟前前后后招呼客人,忙得不亦乐乎。10月7日傍晚,沈娟手工算账,七天收入有十来万。

沈娟的店,贩售晴隆特色的手工艺品和民族服饰,一针一线的背后,是碧痕镇妇女们的脱贫致富的希望。沈娟明白且感恩:“这是姜书记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旅游业是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主攻方向。”姜仕坤认定,“二十四道拐”必须深度开发。

姜仕坤不止一次站在山顶,眺望着二十四道拐;也不止在一次会议上,强调“要把二十四道拐推出去”。

巅峰集团接手了二十四道拐景区的开发和运营,陈永益说,姜仕坤给了他一项“特权”:关于二十四道拐景区的一切问题,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可以直接打电话给他。

于是,收集各种关于“二十四道拐”的文献,编撰相关出版物,储备“二十四道拐”的影像资料;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建设安南古城影视基地,筹拍电视剧《二十四道拐》……他们在悄然积蓄力量,等待着水到渠成的契机。

2015年,电视剧《二十四道拐》的热播,“引爆了”过去几乎为零的晴隆旅游业。

“晴隆的旅游,没有姜仕坤的努力,不可能‘一夜成名’。”陈永益感慨。

2015年10月2日,付明勇拍了现场火爆的场景发给姜仕坤,姜仕坤回复:“只要把晴隆旅游搞起来,再苦再累也值得。”

前不久,中国汽车场地越野赛、史迪威公路“二十四道拐”汽车拉力赛、国际动力伞邀请赛等国际国内赛事相继在晴隆举办,聚了人气,得了财气。“这些都是姜书记计划好的,他却看不到了。”付明勇语气中满是惋惜。

4月9日,在贵阳开完会,付明勇陪着姜仕坤听王志刚工作室介绍县域旅游规划。这是姜仕坤奋进九牛二虎之力托关系找到的专家。

听汇报时,付明勇感到很诧异:曾经,为推动晴隆旅游,姜书记连一块碑文的大小材质都要亲自把关。当天,姜仕坤却一反常态,坐立不安,也不发言,中途离场好几次。汇报完,对方征求他的意见,他只讲一句“我累了,没意见”,就不再开口。

“原来,那个时候,他已经累得不行了。”付明勇连道后悔。他说,姜仕坤殚精竭虑地付出,就是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为晴隆老百姓脱贫播撒希望。

嘱托:“我扶植的不是你,是你背后的那些老百姓。”

讲述人:

王世莉 晴隆肥姑素盐菜厂总经理

离开晴隆的晚上,记者的微信里收到一条消息:“谢谢你们写他的事迹,拜托你们好好写他的事迹。姜书记是个好人,他不靠说,靠做。但是,我们得说啊。”发来信息的这个人,叫王世莉。

王世莉的叙述,从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开始。那时,王世莉的工厂厂房刚开始建造,姜仕坤刚从黔西南州建设局调任晴隆。

“王世莉,你很有钱啊?”姜仕坤指着厂房的施工现场问。

“没有。”王世莉答。

“那为什么要这么建?”姜仕坤反问。

原来,他一眼就看出厂房的布局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做企业,钱还是应该用在刀刃上。”他并非只是嘴上说说。第三天,两位专家到了工厂,重新设计施工方案。仅此一项,就为王世莉的企业节约成本300多万元。

“姜书记为我的工厂付出了很多心血。”王世莉懂得姜仕坤的用意:“你要去闯市场,市场起来了,我的老百姓脱贫才有希望。”

在姜仕坤的奔走和协调下,肥姑素盐酸菜厂破天荒地拿到了航空公司的订单,厂里生产的盐酸菜上了飞机。

那天是3月18日,王世莉给他发信息“报喜”,他回:“同志仍需努力”。

与姜仕坤开会时,王世莉习惯用手机留影。翻看从青丝到白发的姜仕坤,王世莉总能说出当时讨论的发展议题。“拍摄4月7日这张照片时,他给我布置了带领2000名贫困户的任务……”说话间,王世莉泪流不止。

“我扶植的不是你,是你背后的那些老百姓。”姜仕坤的这句话,王世莉牢记着。她的微信头像从4月12日起就换成了蜡烛。“这是为了纪念他,也是为了提醒我自己。”(邹晨莹)

(责编:黄瑾、程宏毅)
相关专题
· 人物事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