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时代先锋

一张尘封46年的老照片 一位共产党员的无私情怀——新疆哈密退休干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的故事(上)

2016年09月21日17:26    来源:新华社

这是一张珍贵的老照片,历经多次搬家,但从未遗失。

照片是新疆哈密市退休干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48年前与焦裕禄家人的合影。已经泛黄的照片背后,是阿布列林48年如一日践行焦裕禄精神的故事。

“兰考,一个忘不掉的地方”

1968年,当焦裕禄的名字响彻全国时,阿布列林还只是一名高中学生。对这个英雄人物充满好奇的他和其他5名同学一起坐上火车去河南兰考。他们想看看:焦裕禄在兰考县做了什么,为什么当地老百姓如此崇敬他?

“在兰考,我看到了大片被改良的土地和郁郁葱葱的林带。”下了火车,阿布列林和同学边走边看,还凑了9元钱买了一只花篮。他们在焦裕禄墓前站成一排,用维吾尔语高唱《焦裕禄,毛主席的好学生》。

在当地群众指引下,他们找到焦裕禄的家,见到了他的老母亲、妻子和孩子。“焦裕禄的妻子徐俊雅还蒸了红薯招待我们几个学生。”阿布列林说。最让他震撼的是焦裕禄家里用各种报纸糊满的墙,哪里像一个县委书记的家!这一场景,让年仅17岁的阿布列林掉下了眼泪。

离开兰考前,阿布列林花了8角钱,请来照相馆的师傅为他们拍下合影,并留下地址,请师傅务必将照片寄到新疆哈密。

怀着满腔热血,阿布列林回到新疆。毕业后,他带着这张照片,主动离开城市,到边远贫困的农村接受锻炼。

“48年来,焦裕禄一直在我心中”

自此,下乡时阿布列林是优秀知识青年,在地区农机厂是先进生产者。“在最辛苦、艰难的时候,我会拿出1968年2月16日拍的这张照片,看着看着,突然觉得全身都充满力量!”

1979年,阿布列林调入哈密市伊州区检察院。“我当时只有高中文化,只能不分昼夜地学法律。”为了尽快适应新工作,他白天跟着老同事办案,晚上捧着书本学习法律知识和汉语。

阿布列林说,“同意批捕、同意起诉”这八个字看似简单,但调查取证必须扎扎实实,对每一个当事人负责,把每件案子办成铁案。正是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让阿布列林在哈密市伊州区检察院办案的批捕、起诉准确率达到100%。为了在少数民族地区办案便利,他还在最短的时间里学习了哈萨克族语。

在政法系统工作30多年里,阿布列林先后被评为全国检察系统优秀刑检干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先进工作者。

1984年1月12日,阿布列林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2010年7月,59岁的阿布列林拿到了函授法律专业本科毕业证书,成为当时那一届学员中年纪最大的本科生。退休后,他发挥余热,到基层义务宣讲法律知识,传播法治精神。

“我是焦裕禄的学生”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自己为何出发”。48年来,兰考一直是阿布列林最牵挂的地方。

在新一轮中央对口援疆工作中,河南省对口支援新疆哈密市。2014年2月,哈密市委邀请焦裕禄的女儿焦守云前来作焦裕禄精神专题报告会。

得知这个消息,兴奋的阿布列林立刻拿起珍藏的照片,“照片右下角第一个就是她呀!”

后来,河南援疆指挥部和哈密市委选派阿布列林等5人赴兰考考察。2014年6月18日晚上,在河南开封,阿布列林终于见到了焦裕禄的女儿和儿子,并把扫描放大的那张合影送给他们。

那一刻,阿布列林46年回兰考的夙愿终于实现。

因为学习焦裕禄,他用无声的力量,默默无闻地在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践行着自己心中一个朴素而有力的信念:任何时候不能搞特殊化,为人民群众做事了不起!(新华社记者蔡国栋)

(责编:常雪梅、杨丽娜)
相关专题
· 人物事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