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坚决铲除电信诈骗的土壤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郑光魁

2016年09月12日13:57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1 舆情综述

最近,一系列悲剧让电信诈骗走向舆论的风口浪尖:8月19日,山东临沂“准大学生”徐玉玉被“教育局工作人员”电话骗走9900元,不久后心脏骤停,经医院抢救无效不幸去世;8月23日,山东临沐县大二学生宋振宁也在遭遇诈骗之后心脏骤停,不幸离世;8月24日,华东师范大学大二学生小文(化名)被“航空公司客服”以发放改签补偿为由,骗走6100元学杂费;8月29日,广东揭阳一名“准大学生”在被骗光学费和生活费后跳海自杀,清华大学一老师被电信诈骗人民币1760万元……

有舆论指出,表面上看,悲剧的矛头直指“电信诈骗”,但究其根源,是受害者的个人信息早已遭泄露。遏制电信诈骗违法犯罪行为,铲除这一违法犯罪滋生的土壤是关键。

2 舆论追踪电信诈骗产业链

人民网、新华网、《南方都市报》等媒体以深度报道的形式对电信诈骗相关产业链进行了深挖。

实施电信诈骗只是十分庞大的网络黑色产业链其中一个环节,在此之前还包括恶意软件编写、漏洞贩卖、实施数据窃取、个人信息倒卖等。通过窃取用户个人信息,进而实施非常精准的诈骗活动。例如在用户的手机或计算机上植入恶意软件实施窃听、通过网络钓鱼诱骗用户提供个人信息、在网络上实施窃听、从提供服务或者拥有数据的部门窃取数据等。

据媒体报道,在某些网站,公然售卖考生信息者大有人在。这些卖家对于包含考生姓名、学校、电话、住址在内的信息进行打包出售,却根本不问买家用途。有些人会专门去联系相关的培训机构或诈骗团伙,从而把手上的数据卖到下游。而下游这些团队,有专人负责诈骗培训、线上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洗钱、线下ATM机提款等,分工非常明确。

3 电信诈骗猖獗源于监管缺位

电信诈骗案件之所以屡禁不止,《新华每日电讯》、深圳新闻网、《财经杂志》等媒体指出,电信运营商、银行、相关教育部门等存在的监管缺失是主因。

电信诈骗的两个关键环节“诈骗电话”和“银行转账”在目前尚没有“源头”管制措施。目前通信业务和金融产品的某些安全隐患,在某种程度上为犯罪分子提供了便利。由于运营商拦截不力,能够虚拟任意号码的网络电话仍处于无人监管状态。

电信诈骗的形成不仅仅是因为那些丧尽天良的诈骗犯,各个环节的监管漏洞也是电信诈骗之所以得逞的原因,电信诈骗的猖獗程度与监管的失责程度成正比。或者说,诈骗者的得逞,恰恰说明了监管的失败。

4 监管部门应该扛起责任担当

《北京青年报》《新京报》《人民公安报》等媒体建议,保护公民信息安全,需要统筹协调运营商、服务商、工信、司法等部门在监管体系中的角色,分清责任归属,使法律执行、问责及时、有效。

电信运营商必须履行管理职责,付出相应的监管成本,大幅度提高技术水平,让诈骗电话的呼出总量大幅降低,这是降低电信诈骗案件必不可少的前提。有关主管部门必须督促运营商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给电信诈骗踩下刹车。同时,司法部门还应考虑追究有关运营商的法律责任,这不仅可以给予其足够大改进工作的压力,还可以帮助受害者减少损失。

发现一起就严厉查处一起,才是有效遏制电信诈骗的必经之路。其一,在惩戒过程中绝不能手软,必须建立起打击电信诈骗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其二,“伪基站”已呈现依托互联网的趋势,在“互联网+”的社会发展中兴风作浪,相关监管部门必须立足于互联网,用“互联网+”思维改变工作方式方法;其三,加大对生产“伪基站”的不良厂家的打击力度,全力制止“伪基站”流向市场,让电信诈骗违法犯罪人员没有工具进行诈骗。

5 网民呼吁加紧电信诈骗治理

连日来,电信诈骗相关话题在舆论场中维持了较高的讨论热度。抽样统计发现,网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观点:96%的网民认为,电信诈骗猖獗,受害者人数众多,希望相关治理机制加紧变革,不要再让类似悲剧发生;85%的网民表示,多个案例都表明诈骗分子掌握了受害者的精准信息,而这种“精准”正是源于个人信息的泄露;68%的网民称,个人信息泄露的渠道主要是接触到数据的工作人员人为泄密、黑客入侵获取数据、提供服务的第三方获取数据后泄密三种;54%的网民强调,公民个人信息泄露严重,电信实名制把关不严,既是监管漏洞,也是法制漏洞,根本原因是法制不健全,监管不到位;32%的网民建议,防范电信诈骗要根除其背后的黑色链条,一方面加强对电信诈骗行为的监管与追责,另一方面要整治个人信息泄露及倒卖行为。此外,还有5%的网民表达了其他观点。(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郑光魁)

◎链接

专家为防电信诈骗支招

1.手机短信内链接别轻易点

虽然手机短信中也有银行等机构发来的安全链接,但不少用户难以通过对方短信号码、短信内容、链接形式等辨别真伪,所以建议用户尽量不要点击短信中自带的任何链接。特别是Android手机用户,更要防止中木马病毒。

2.不向不相关的人和机构透露“短信验证码”

银行、支付宝等发来的“短信验证码”是极其隐秘的隐私信息,且通常几分钟之后即自动过期,所以不要向不相关的人和机构透露该信息。

3.对无显示号码来电要谨慎接听

目前,除极少数军政方面还拥有“无显示号码”电话之外,任何政府、企业、银行、运营商等机构均没有“无显示号码”的电话,所以今后再见到“无显示号码”来电,接听要慎重。

4.闭口不谈卡号和密码

无论电话、短信、QQ聊天、微信对话中都绝不提及银行卡号、密码、身份证号码、医保卡号码等信息,以免被诈骗分子利用。

5.不信“接的”相信“打的”

为了防止遇上诈骗分子模拟银行等客服号码行骗,遇上不明来电可选择挂断后,再主动拨打相关电话(切勿使用回拨功能),这样可以保证号码的准确性。

6.钱财只进不出

任何要求自己打款、汇钱的行为都得长心眼,警方建议如需打款可至线下银行柜台办理,如心中有疑惑,可向银行柜台工作人员咨询。

7.陌生证据莫轻信

诈骗分子常常会掌握用户的一些个人信息,并以此骗取用户信任。此时切记要多长个心眼,就算朋友家人,如果仅仅是在网上,也不可轻信。

8.钓鱼网站要提防

在登录银行等重要网站时,养成核实网站域名、网址的习惯。

9.新鲜事要注意

诈骗分子常常利用最新的时事热点设计骗局内容,如房产退税、热播电视节目等都常常被骗子利用。

10.难分真假,拨打110最放心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