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时代先锋

戈壁滩上绽放青春之花——记西北某基地研究员陈德明(下)

王达 通讯员 赵金龙 俞嘉

2016年07月25日10:2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戈壁滩上绽放青春之花

从国防科技大学航天动力学与飞行试验专业毕业后来到西北某基地之前,张尚敏就已“认识”了素未谋面的陈德明。陈德明是早他几年毕业的师兄,“虽然陈德明已经告别了校园,但校园里始终流传着他的传说”。

“你们要向陈师兄学习,他刚工作就对两个软件进行了修改,还发表了论文,连老专家都很震惊。”张尚敏记得,好几个教员都用陈德明的事迹鼓励大家认真学习,末了常会加上一句,“你们看吧,学好专业课还是有用的!”

“还没见面,他就已经让我觉得‘压力山大’了。”如今已经成为陈德明研究团队成员的张尚敏笑着说。

1994年,张尚敏被分配到基地工作,在西北的茫茫戈壁滩上,终于见到了这位传说中的师兄。教过陈德明的老队长给陈德明带了一封信,请他关照张尚敏,“找一个条件好点儿的岗位”。陈德明看完信说:“我建议你还是去一线工作,沉下去。连导弹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光搞理论是不行的。”

第一次见面就这样结束了。张尚敏接受了师兄的建议,来到大漠深处的导弹测试一线工作,“发射阵地和测试阵地来回跑”。

“当时很艰苦,但现在回想起来,觉得那段经历真是财富。”那段来回奔波的日子为张尚敏后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每次回首,他都对陈德明充满了感激。

那段时间里,每隔几个月,张尚敏就会到陈德明的办公室去看看。渐渐地,他发现,除了工作,自己的师兄只有一个爱好——看书,“看的最多的是专业书和期刊杂志,还有文学、哲学、历史书,看完一本就写一篇读书笔记”。

后来,张尚敏又发现,看书不仅是陈德明的爱好,也是他拓展知识、紧盯前沿的秘诀之一,“他关注的东西总是比别人早一步”。

“早在上个世纪,某型导弹在国内还处于研究阶段,他已经着手研究该型导弹靶场规划和评估工作。”张尚敏举例说,“1999年,我在北京见到他时,他又提出在关注进攻手段的同时,还要注重防御手段乃至防御系统的发展。”

张尚敏后来了解到,实际上,从刚刚进入基地开始,陈德明就显示出敢为人先的特质。上世纪90年代初,试验目标单一是我国导弹武器飞行试验的惯例,“每做一次飞行试验只能验证一个目标,虽然比较稳妥,但一个型号的导弹需要多批次试验,周期长、投入大。”

陈德明第一个提出“用一次试验验证多个目标”的方案。没想到,方案一提出就遭到一片质疑:“那么多人搞了那么多次都没成功,一个年轻人能搞出来吗?”“‘一箭双雕’可别变成‘鸡飞蛋打’啊!”

“没有十足的把握,哪里敢这么冒失?”陈德明笑着回忆。他带着厚厚一沓手稿挨个敲开专家的门,从原理、方法、风险等方面详细阐释论证,最终得到了专家的认可。

试验证明,他的方案是对的。直到今天,这种试验方法依然在用,不仅节约了大量经费,更重要的是加快了导弹武器研制生产和装备部队的进程。

加入陈德明科研团队后,张尚敏发现他还有另一个特点——勤奋。“他经常加班到凌晨,是办公室走得最晚的人。”但张尚敏不知道的是,陈德明加班不只是为了完成工作,更多的时候是在学习。他曾利用这些时间系统学习了大学计算机专业和一套15本的国外统计决策教材,这些知识后来都应用到了科研当中。

“一流的头脑,干苦力的精神。”一名年轻同事这样评价陈德明。

让大家印象深刻的是,陈德明数学功底很强,无论走到哪里,那些复杂的公式他都能信手拈来,根本不用看书本。每当攻克一个难题,他总会跑到办公室,拍着同事的肩膀谈自己的想法,“高兴得像个孩子”。

陈德明喜欢用“沉浸”来形容自己进行科研攻关时的状态,“这种状态非常奇妙,能够想到平时想不到的问题。”他的许多成果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完成的,其中一项研究成果为导弹武器定轨提供了理论基础,被3位院士评价为“原始创新,国内领先”。

张尚敏记得,陈德明曾担任过几年总体技术室主任,由于工作出色,室里每年都会获得很多荣誉。但他先后3次请辞室主任职务,因为“繁杂的行政事务干扰了科研”。

2003年的一件事,让张尚敏看到了陈德明的内心世界。

那一年,他陪陈德明去国防科大调研,听说老教授贾沛然住院了,两人赶紧前去看望。

一见面,贾教授就攥住陈德明的手不放:“我们老一辈人干不了具体工作了,你在第一线,一定要把我们的导弹事业发扬光大!”

“教授,您放心,我一定坚持下去!”陈德明的眼圈红了,“我去戈壁滩就是想干成一些事情!”

20多年前,这个刚刚毕业的年轻人就是怀着“一定要干成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辞别恩师,从国防科技大学出发,登上了开往大漠深处的列车。

(责编:常雪梅、杨丽娜)
相关专题
· 人物事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