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时代先锋

“我要把剩下的生命都留给病人”——记我国知名肝病专家骆抗先教授

2016年07月13日13:18    来源:新华社

原标题:“我要把剩下的生命都留给病人”——记我国知名肝病专家骆抗先教授

“希望乙肝患者了解到抗病毒治疗的无可替代,当我离去的时候,我会感到不虚此生。”75岁高龄时骆老先生开设的博客序言中,有这样一句话。

现年85岁的他仍坚持每周都出三次门诊。这位“线上线下”被网友和患者称呼“骆老”的医生,就是我国著名的传染病学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骆抗先。

治病更治心 名医是“民医”

85岁的骆抗先仍然坚持着每周出诊三次。护士长告诉记者,如果按照每周三次门诊计算,早到、晚走1小时,62年里他比别人多工作17856个小时,相当于义务工作2232天,多工作了6.2年,多诊治病人10多万人次。

骆抗先很会为病人省钱。他选择的诊疗方案总是考虑患者的经济状况,从不开大处方、大检查单。对家境贫寒的患者,他会告知复诊时不要挂专家号,普通号就行。

骆老不仅想方设法为患者省钱,还经常掏钱给困难患者。去年8月,住院部来了一个产后急性黄疸的病人。他去病房看到病人因为欠费用不上药时,二话不说带头捐出了身上所有的500块钱,医生们被他的爱心感动了,纷纷解囊相助。

不少乙肝患者心理压力大,骆抗先采用自己的独特方法——开“爱心处方”。他说,医生的认真倾听和真诚鼓励,能消除初诊患者对乙肝的恐惧心理,对他们战胜疾病非常重要。骆抗先每看完一个病人,都会起身将病人送出诊室,然后站在诊室门口招呼下一位病人。这成了骆老门诊区一道独特的风景。

肝胆相照为患者的“网红专家”

如今,越来越多患者从网络搜索疾病相关信息。然而,网络信息浩如烟海,难辨真假。为此,骆抗先10年前为求医者专门开设了科普博客。

作为我国乙肝治疗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当年的骆抗先已75岁高龄。他那125万字的专著《乙型肝炎基础与临床》是专科医生们不可或缺的,但普通病人却看不太懂。一位患者向他建议:“您一天门诊只能看几十个号,如果能够利用网络开博客,就能帮助到更多病人。”

骆抗先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没学过拼音、不会打字的他,从零开始学习电脑操作,硬是学会了用自然码录入,开通了“骆抗先的乙肝频道”博客。年纪大了,白内障越发严重,他还每天在电脑前一干就是几小时。他总是认真回复网友评论,每篇博客文章一般回复30条评论,回复内容全是“干货”,详细解答。

他就这样坚持了10年——每周更新文章,电脑都用坏了两三台。10年来,他发表了近400篇文章,博客访问量超过1100万,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

想到一些患者无法接触网络,他3次将博客文章结集成书出版,还以科室的名义买下1000本书,寄往全国的偏远地区,让无法上网、没钱看病的农村患者也能了解相关知识。

“我要把剩下的生命都留给病人,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中国人口中约有10%的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也造成很大损失。

1996年底,某军事学校700多名学生转氨酶不明原因地增高,疫情面达61%,其中有20多人因感染严重被送进部队医院。总后勤部卫生防疫部门马上责成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前身)派专家去现场调研和协助防治工作。

当时作为全军传染病专业组组长的骆抗先到达疫区后便一头扎进调研中。新年的钟声敲响时,骆抗先还在一点一点地收集病人大便和血清标本,还在病区看着他的病人。回到广州后,骆抗先与专题攻关小组通过一年多严谨的动物实验和分子病毒学实验,在尝尽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鉴定出一种新的病毒基因组成段。这是继甲型和戊型肝炎后发现的世界上第三种经胃肠传播的肝炎病毒。这一重大发现,是肝炎病毒的早期研究成果,为人类探知新病毒所致的肝炎写下重重一笔。

骆抗先在国内最早将分子生物技术引入乙肝研究,发现了中国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阴性感染者的病毒变异,并在国内率先进行了病毒性肝炎细胞凋亡的发病机制研究,把我国乙型肝炎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他提出的“无症状慢性活动性肝炎”新论点,为乙肝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自从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骆老深深明白,他的命运始终与祖国紧紧相连,要以自己专业知识去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脾气有点怪,平时一般不愿意多说话。但他对一些不良现象敢于发声。有一次,他发现科室有个同志给患者开了“高价”药,他立马要他改正过来,还直言不讳地严肃批评:“我们的医院姓公,要讲良心,要对病人实事求是地开药。”

“骆老做事太认真了,非常讲原则。”南方医院感染内科教授孙剑说,为防止一些厂家利用他的影响力做广告、搞推销,骆抗先从不参加药厂组织的“鉴定会”或“新闻发布会”等,还及时披露了一些药厂对乙肝治疗药物的不实宣传。

骆老常说:“我是一名医生,也是一名党员,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可想做的事情还很多,我要把剩下的生命都留给病人,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新华社广州7月13日电 记者肖思思)

(责编:常雪梅、杨丽娜)
相关专题
· 人物事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