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赵一曼:铁骨柔情民族魂

2016年07月08日15:33    来源:新华社    手机看新闻

一身粗布红衣、一把手枪,骑着一匹白马冒着枪林弹雨冲锋在如火如荼的战场……

这不是影视剧中的虚拟的场景,而是当年东北抗日联军中一位女战士真实的形象。她,就是威震敌胆,被誉为“白山黑水”民族魂的抗日女英雄——赵一曼。

距这个最早燃起抗日烽火的战场数千公里之外,大后方的四川宜宾市翠屏山半山腰上,坐落着家乡人民为赵一曼建立的纪念馆,馆里保存着新中国开国将领陈毅元帅的题词:“生为人民干部,死为革命英雄。临敌大节不辱,永记人民心中”。

赵一曼,本名李坤泰,1905年10月27日生于宜宾县一个地主家庭。在家乡求学时期接受“五四”进步思想,反抗封建礼教,谋求妇女解放。21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在黄埔军校、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23岁的赵一曼从莫斯科中山大学回国,先后在宜昌、上海、江西等地从事地下工作。

在宜宾赵一曼纪念馆党支部书记廖永红看来,赵一曼幼时反对缠足,少年时不顾兄长阻挠坚持读书,成年后阅读《新青年》、《妇女周报》等革命书刊追求平等自由,在那个年代注定了是一名奇女子。

彼时的中国军阀混战不断,内忧外患,国家风雨飘摇。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这个从四川坝上封建大宅门里走出的“大家闺秀”,和千千万万有志青年一道投身革命,在腥风血雨里迅速成长为一名革命女先锋。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中国共产党派往东北地区领导革命斗争。她曾任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一师第二团政治委员等职务,领导哈尔滨电车工人大罢工,组织农民建立抗日自卫队开展游击战争。1935年秋,赵一曼在与日军作战中为掩护部队突围,身负重伤被俘。

“在狱中,日军为获得情报对赵一曼施以长达9个多月的酷刑,用马鞭抽打,用钢针刺伤,用烙铁烙,烧焦其手指,逼其投降招供。但她宁死不屈,没有吐露一字有关抗联的情况。”杨帆是宜宾赵一曼纪念馆的讲解员,7年来,赵一曼的故事她讲了上千次,可每每讲到动情处还是会流泪,被共产党人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所感动。

一份尘封的日本档案,记录了赵一曼牺牲前的遭遇:“七月二十六日对赵一曼女士的电刑,操作准确,新式电刑器具功能发挥正常,给了赵一曼女士超负荷的最大压力。在长时间经受高强度电刑的状态下,赵一曼女士仍没招供,确属罕见,已不能从医学生理上解释。”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被日军杀害,年仅31岁。“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廖永红说,赵一曼生前所写的这首诗是她一生最好的写照,她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实现了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铮铮誓言。

在英勇就义前,赵一曼留给唯一的骨肉一封家书:“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这封160多字的短信,字里行间透露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思念与愧疚。虽然从未亲眼见过赵一曼,但在58岁的孙女陈红心中,奶奶的形象崇高而美丽:奶奶是一个女英雄,她为了祖国毅然抛头颅,洒热血,无畏地献出生命。但她还是一名妻子,一个母亲,有着常人的喜怒哀乐。在人生的最后一刻,奶奶最放心不下的还是自己的孩子。

陈红家里珍藏着一张2寸泛黄的黑白照片,是奶奶和父亲仅存的合影。照片上,一位面容清秀,身着短袖旗袍的年轻女子抱着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婴坐在藤椅上。这张照片拍摄后不久,赵一曼就把儿子托付给亲戚,独身奔赴东北抗日前线。在东北,她隐姓埋名和家人失去了联系。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已成年的“宁儿”才在东北烈士纪念馆看到了母亲的亲笔遗书。“父亲常告诉我们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不要以烈士后代自居,不要给组织上添麻烦,不要对不起你奶奶。”陈红说,每当遇到人生中的坎坷,她就会拿出奶奶的遗书看一看,每次都会感受到心灵的洗礼,获得面对困难的勇气。

走过80年风云岁月驻足回望,当年山河破碎的中国,已在新生的道路上走了很远。历经岁月更迭、时代变迁,女英雄赵一曼仿佛从未离去,她留给后人无尽的精神财富。在她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地方,有以她的名字命名的一座座公园、一条条街道。每年,来宜宾赵一曼纪念馆参观者超过60万人次。一位参观者说,赵一曼舍小我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对今天的共产党员来说,依旧不可或缺。(新华社成都7月8日电 记者 吴晓颖)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精华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