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昌:“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

2016年07月01日19:13    来源:新华社    手机看新闻

6月22日,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前夕,“四有干部”的楷模、福建省东山县原县委书记谷文昌的雕塑在中央党校落成揭幕。

当年,面对当地风沙肆虐,这位县委书记立下铮铮誓言:“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

他带领当地干部群众,将不毛之地变成郁郁葱葱的生态旅游海岛。

他“两袖清风来去”,离世35年,其“清白持家、简朴本分、为民奉献”的家风至今仍为百姓津津乐道。

“不把人民拯救出苦海,共产党来干什么?”

盛夏的东山,绿树成荫,湛蓝的天空下,点点帆船出没碧波间,细白的海滩上,游客们惬意享受美景。

东山,国家生态县,全国首批12个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之一,年接待游客超过500万人次。

然而就在60多年前,这里几乎是一片不毛之地,风沙肆虐,民不聊生。时任东山县白埕村林业队长的林龙光老人说:“当时东山一年有150天以上刮6级以上大风,220平方公里的海岛,林木仅有147亩,30多公里的海岸线寸草不生。”

1950年,作为南下干部,谷文昌从老家河南来到东山,目睹当地群众艰苦的生活,他大声疾呼:“不把人民拯救出苦海,共产党来干什么?”

上世纪50年代,谷文昌带领东山干部群众先后8次大规模植树固沙、挑土压沙、筑堤防沙,种下几十万株苗木,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过了一段时间,树苗和泥土就被大风刮走,堤坝也被海潮冲垮。

面对困难,谷文昌立下誓言:“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

曾是谷文昌警卫员的潘进程告诉记者,为了摸清东山的地质、气候特点,谷文昌踏遍全县412个山头,把一个个风口的风力、一座座沙丘的位置详细记录、绘图;探访每个村子,详细了解地质特点、风沙出没规律等信息。

1957年,广东电白沿海种植木麻黄防风林带成功;在东山西山岩林场,一位老农随手种上的三颗木麻黄树苗在风吹沙压之下顽强成活;在白埕村飞沙滩,村民挖出了泥炭土,证明远古时代东山曾经有大片森林存在,东山可以种树!

谷文昌在白埕村安营扎寨,和林业队员们一道,种下了20亩木麻黄试验林。经过一段时间摸索,谷文昌总结出木麻黄种植的“六大技术要点”,并在全县大规模推广种植。截至1959年底,全县共完成荒山造林4.3万亩,流动沙丘种草5000亩,筑堤18条,种树153万棵,成活率90%以上,80%的飞沙被固定下来。

在谷文昌看来,树和水是东山的命根子,是改变全岛面貌的关键,防风抗沙取得成效后,他带领东山人民挖塘凿井,兴建了22座水库和705个大小水利工程,东山自此水美田丰,百姓不再受旱涝风沙之苦。

“两袖清风来去”

“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谷文昌将这两句话写在了笔记本上,践行了一辈子。

和群众打成一片,不搞任何特殊,这是谷文昌身边工作人员对他共同的评价。

谷文昌的通信员朱财茂、时任东山县委办干事的沈达成等人告诉记者:“谷书记经常骑着自行车下乡,随身带着一把锄头、一个手电筒和水壶,白天和群众一起劳动,晚上开座谈会,吃的是厚叶菜和地瓜梗熬的粥,睡的是地铺。”

时隔多年,谷文昌的小儿子、58岁的谷豫东对家里的饭桌仍然印象深刻。那是东山县政府宿舍院子里的一张露天石桌,大多数时候,石桌上的菜是地瓜和腌制的咸菜,半个月才能吃上半斤肉,“遇到下雨家里人只能端着碗在屋檐下吃饭。”谷豫东说。

简朴是子女们对家风的共同记忆。谷文昌大女儿谷哲慧说:“父母都是穷苦人家出身,不贪图物质的享受,一辈子勤俭,家里从没置办过什么贵重的家具。”

朱财茂说:“谷书记公私分明,从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家人牟利,他的5个孩子都是自食其力,没有沾到父亲的光,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了一辈子。”

政声人去后 丰碑在民心

近20年来,东山有了一个新的风俗:清明时节“先祭谷公、再拜祖宗”。

东山县政协原主席、东山文化发展研究会会长高爱明告诉记者,东山人民对谷文昌有着深厚的感情,1981年谷文昌去世后,群众自发纪念、缅怀谷文昌的活动始终不断。1989年,谷文昌的骨灰葬在了当年风沙肆虐的东山县山口村赤山农场,每年清明前后,都有大批群众带着花篮、香烛等物品,自发祭拜谷文昌。

“时间越久越怀念谷书记。”东山陈城镇73岁老人陈志英告诉记者,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东山的旅游、海洋渔业越来越红火,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表示,谷文昌身上,有四方面精神特质弥足珍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大公无私的革命家风。

在高爱明看来,谷文昌的人格力量在于他作为共产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和人民群众心连心,他心中的唯一准则就是人民的利益,一切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最终在人民心中筑起了不朽的丰碑。

接受记者采访的当地多名干部群众表示,谷文昌身上集中体现那一代共产党员艰苦朴素、清白为官、为民奉献的优良作风,这是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传家宝”。(新华社福州7月1日电 记者郑良)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精华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