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记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2016年06月29日16:20    来源:新华社    手机看新闻

佛教圣地五台山,五峰耸立、千嶂环护。抗日战争时期,以阜平、五台为中心,中国共产党创立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这个“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如一把尖刀插向了敌人的心脏。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挺进华北抗日前线。“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在取得抗战开始后的首个胜利之后,一一五师主力南下晋西南,而由政委聂荣臻率领的第一一五师一部及军政干部共3000余人则留驻五台山地区,着手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7年11月7日,以阜平、五台为中心的晋察冀军区成立,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次年1月10日,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河北阜平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共产党员、国民党员、各抗日军队和抗日群众团体的代表,工人、农民、开明绅士和资本家的代表,蒙、回、藏等少数民族的代表以及五台山寺庙的和尚、喇嘛等140余人,代表着边区30余县的广大民众。会议经过民主选举,成立了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这是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敌后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它颁布实施的各项政策法令,稳定了社会秩序,根本改变了国民党军队败退和政权垮台后出现的混乱局面,使敌后抗战力量得到迅速发展。

1938年11月,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成立,分局代表中共中央和北方局,全面领导边区的党、政、军和群众工作。这年年底,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共辖70余县,拥有居民1200万,武装力量约10万人。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立与发展,引起了日军极大的恐慌。他们在华北采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的“总力战”,连续5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扫荡”“蚕食”。日军还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惨案,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晋察冀根据地进入艰苦困难的时期。

面对这样的局面,晋察冀分局和晋察冀军区执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坚持敌后抗战、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建立“三三制”政权,实行精兵简政、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同时,抗日根据地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加强地方部队、主力部队和民兵相结合的方法,采取“敌进我进”“向敌后之敌后伸展”“把敌人挤出去”等军事斗争方针。

在高高的山冈上,在密密的丛林中,在遍地的青纱帐、芦苇荡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锤炼出了一整套令日寇闻风丧胆的战法: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

1945年5月,晋察冀根据地军民根据中共中央“削弱日伪,发展我军,缩小敌占区,扩大解放区”的方针,对日、伪军发起大规模夏季攻势,先后发动察南战役、雁北攻势、子牙河战役、大清河战役、热辽战役,消灭日、伪军2万余人,扩大了解放区,将敌人压缩到铁路沿线及主要城市。

同年8月,晋察冀军区在广大群众的支援下,对日、伪军展开大反攻:一部攻夺大同、丰镇等城,一部进攻太原,一部包围北平,一部攻张家口、张北、多伦、沽源,一部攻唐山、秦皇岛等,一部攻天津、塘沽,一部攻石家庄、保定,攻占城市70余座,解放了西迄同蒲铁路,东到渤海、锦州,南临正太路、石德路,北至多伦、赤峰的广大地区,使晋察冀根据地与晋绥、晋冀鲁豫、山东根据地和东北解放区连成一片。

“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不怕雨,不怕风;抄后路,出奇兵;今天攻下来一个村,明天夺回来一座城。叫鬼子顾西不顾东,叫鬼子军力不集中……”从晋察冀根据地开始,敌后根据地如同四散的火星迅速形成燎原之势,为取得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华社太原6月29日电 记者王菲菲)

(责编:姜萍萍、杨丽娜)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精华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