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时代先锋

创新就是“打胜仗”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用创新促发展

2016年06月28日21:09    来源:新华社

原标题: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用创新促发展

2016年5月,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新建成的每秒千万亿次计算机系统正式投入运行,极大提升了我国计算空气动力学能力。从万亿次/秒到百万亿次/秒、再到千万亿次/秒量级,短短几年,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数值模拟计算能力实现了“连级跳”,我国在空气动力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由此得到不断提高。

在武器装备研制中创新就是打胜仗

“十二五”以来,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成功解决了新型战机、大型运输机、航空母舰等重点型号研制中的大量关键气动难题,为武器装备建设和国防科技发展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那一天,随着一声刺耳的呼啸声划破天际,我国自主研制的某新型战机一飞冲天,成功实现首飞。这是对我国先进气动试验研究能力的一次展示,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因在飞机研制中完成大量攻坚任务被评为“首飞突出贡献单位”。

大型运输机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自主研制大型运输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工程,这也为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大显身手提供了舞台。

针对大型运输机的布局形式,中心科技专家王勋年带领课题组创造性地发展了一整套风洞试验方法,完成了90%以上的气动试验,解决了大量关键气动问题。2013年1月,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运输机首飞成功,赢得了试飞员的高度评价。

在某型导弹研制过程中,中心科研人员提出气动外形优化方案,型号单位高度认可,并将中心聘为气动总负责单位。在此后长达5年的不懈攻坚中,科研人员不断创新完善布局方案,设计出满足导弹快速机动等战技指标要求的全新气动外形,为导弹研制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科研攻坚中创新就是打胜仗

科研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载人航天工程是我国空间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战略工程。发展载人航天,气动力、热和防热问题是必须首先攻克的关键技术难题。以返回舱为例,在返回地球穿越大气层过程中,速度最高达到二十几倍声速,剧烈的压缩和摩擦最高可产生数千摄氏度高温气流。解决飞船防热问题,是整个载人航天工程的一项重要课题。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心科研人员就瞄准了这座航天领域的高峰,全方位投入关键技术预研攻关,完成了工程研制各阶段的试验研究任务几百项,风洞试验万余次,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提供了大量准确可靠的气动试验数据,解决了长征运载火箭、神舟飞船返回舱和逃逸塔研制中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

探月工程三期是我国航天领域面临的一次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中心科研人员凭借一股闯劲和韧劲,开展了返回器再入气动问题研究、外形优化设计、气动热环境、真实气体效应等数十项技术攻关,解决了返回器气动布局和热防护系统设计等关键技术难题。

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就是打胜仗

近年来,中心制订出台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实施办法,不断加快人才国际化培养步伐,一大批勇立潮头、锐意创新的攻关团队和科技英才脱颖而出,中心60%新增科研课题由35岁以下青年骨干担任负责人,成为推动国家空气动力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青年科技专家易贤潜心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器结冰的交叉学科研究10余年,在国内首次提出飞行器结冰的数值仿真方法和试验理论,并在工程实践中进行广泛应用;杨党国在高速飞行器气动噪声控制研究领域提出一种振动模态预测方法,发展了工程实用的飞行器部件气动噪声预测技术,34岁就成了高速飞行器气动噪声研究团队主要负责人;余永生参与完成多座大型风洞设计任务,37岁就被任命为大型低速风洞总设计师,迅速成长为我国风洞设计团队的后起之秀。

目前,中心有10位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技术首席、17位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专家,10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人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工程。同时,中心还拥有“气动热试验功勋研究室”“科技创新模范”“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工作者”等一大批科技创新典范,形成了院士领衔、专家众多、英才辈出的生动局面。(新华社成都6月28日电 王楠楠、孟昊翀、兰小红)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相关专题
· 人物事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