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档案展开幕
一封家书,诉说共产党人革命情怀 近40件档案文献和照片系首次在沪公开,展览免费开放持续至年底
2016年06月28日16:16 来源:解放日报 手机看新闻
市民在市档案馆《信仰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档案展中参观。记者 海沙尔 摄
“我为中国革命没有一文钱的私产,把三个幼儿的养育都要累着诸兄嫂……为着中华民族就为不了家和个人。”1935年3月,刘伯坚在苏区率部队突围时,受伤被捕,壮烈牺牲。而这封家书也成了一份绝笔遗书,隽秀的小楷落在一页页泛黄的信纸上,无声地诉说一名共产党人“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情怀。
昨天,由上海市档案局、上海市档案馆与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联合推出的《信仰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档案展,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馆开幕。展览通过“追寻真理”、“坚定信念”、“严守党纪”、“勤政为民”、“修身齐家”五个部分,以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信仰为主线、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为切入点,集中展示革命先辈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舍家为国的高尚品格与情怀。
在本次展览中,有不少珍贵的共产党人家书首度“面世”。刘伯坚书写的那封沉甸甸的六页家书,也只是当时茫茫信笺中的沧海一粟。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中,无数满怀热血与理想的仁人志士,告别父母、爱人和儿女,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家书反映着执笔者当时的顿悟与思想轨迹。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张太雷于1921年给妻子陆静华的信中写道,“惟有求得高深的学问,既可以自己独立谋生,不要依靠他人,心境自然也就安定,又可以保持我清洁的身体、高尚的道德。”
写下这封信时,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已经成立,随后北京、湖北、广东、济南、湖南也先后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革命风生水起之时,组织选择张太雷为代表去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工作,临危受命的张太雷给妻子写下这封长达2000多字的家书。
为保护家人,张太雷不便透露自己所从事的革命事业。信中所提到的“高深的学问”,指的便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赴苏俄投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信的最后,张太雷还安慰妻子,“我们现离开是暂时的,是要想谋将来永远幸福。”年轻革命家满腔的抱负与坚定的信念,在信中展露无遗。
“连夜不安,寝即梦及我亲,悲愁交集,实不忍言……况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此亦我辈青年人的希望和责任。”这是1921年5月,任弼时赴苏留学临行前给父亲写的信。
在这封信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任弼时对于父亲的不舍与愧疚,“自后儿当努力前图,必使双亲稍得休闲度日,方足遂我一生之愿。”
由于家书属于私人物品,搜集过程颇为不易。据中央档案馆工作人员透露,这些家书部分来自于收信人,比如共产党人的子女或亲属捐赠给档案馆,还有一些则是档案馆通过民间征集获得。
本次展览包含近240件档案文献和影像资料,展品中近40件档案文献和照片系首次在上海公开展示。展览从即日起一直持续至今年年底,面向广大市民免费开放。
记者手记
一封封信笺,是革命者与亲人间的心灵交流,背后承载着战火的记忆,但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那个时代下,共产党员的高贵品格与道德修养。无论是舍小我为大家的奉献精神、为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还是甘于清贫不图回报的淡泊,对今天的共产党员来说,依旧不可或缺。
展览现场,前来参观的市民无不感慨于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有母亲带着年幼的孩子,逐字逐句教她念一封封家书中的文字,为的就是让孩子能够记住先辈们崇高的理想与信念,这是一次学习,更是一次传承。
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在中国共产党95年的历史中,无数共产党人谱写了一幕幕感人的“家国情怀”,靠的就是这种信仰,为的就是这个理想。
当下全党正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当我们讨论“合格党员”该怎么做时,不妨回溯历史,答案或就书写在一封封家书之中。(记者 陈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