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我的父亲邓小平★战争年代

第60章 决战之前

邓榕

2016年02月04日14:13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十个人,真可算是一个袖珍作战科了。那么,凭着这么一个小小的作战指挥系统,刘邓,是怎样指挥千军万马去进行游击战、运动战和大规模的大兵团作战的呢?

张生华每日在刘邓身边工作,他最了解。

他说:刘邓是直接指挥作战,亲自处理重大问题,坚持当天的事当天办完。所有来往电报和各类情报材料,均送作战科,由参谋人员分类放好,由刘邓来时阅读和处理。这样做,保证了工作的及时性和高效率。

他说:野战军参谋长李达,是刘邓的代理人。李达能够正确理解刘邓意图,主动承担了许多作战的具体指挥工作,而且发挥作战科每一个人的积极主动性,在首长到来之前,即起草好电报复电文稿,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他说:刘邓及其他首长,坚持重大工作亲自动手、动笔、动口。刘邓从来坚持自己起草文件和报告,从不让人给他们写讲话稿子。刘邓有个共同的特点,讲话从来不拿讲话稿,但一篇讲话,洋洋洒洒数小时,竟然十分精彩,真可谓“胸有成竹”、“腹稿在怀”。刘邓野战军对每次战役都要写出总结和报告,这些基本上都是刘伯承、李达亲自写成。淮海战役歼灭黄维的初步总结,是由邓亲自主持完成的。邓亲自撰写的文件电报数量是很大的,仅上报中央的,每年就有几十份之多。作战科的人都说:“邓政委写文电报告又多、又快、又好。许多需要的有关数据,也记得非常准确。”

他说:刘邓对司令部工作要求极其严格,邓经常说:“你们的工作,是贯彻我们的作战计划和决心。你们工作得好与坏,成功与失误,是关系着千军万马的行动,关系着战役战斗胜败的大事。”邓极其郑重地告诫作战科人员:“你们不能有一点疏忽大意。”

刘邓要求参谋人员:第一,工作上做到快速,也就是快速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敌情、我情,并能及时上报,即刘伯承所说的“了如指掌”。同时,办事要快,“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利”,这一格言,在战争上表现得最明显、最现实、最深刻。

第二,参谋人员报告情况要准确,写出的材料要真实,不能有差错,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在作战问题上,一个问题,一句话,甚至一个字的差错,都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作战科的工作一定要精益求精,准确无误。

第三,要求参谋人员要精通业务,熟悉情况,要熟知敌情、我情、地形、气候等诸多问题。邓是熟悉敌情的模范,对敌情比作战参谋记得还熟还准,他还经常出其不意地考参谋人员,如答不上,他就会笑道:“怎么你们青年人还记不过我们上年纪的人呀!”刘邓还要求参谋人员会写、会画,并要大事小事都会做。

刘邓直接到现场办公,参谋人员效率高,这就是刘邓作战指挥的基本特点。

在刘邓司令部里,没有繁文,没有缛节,大事小事一齐处理,作战命令当场可下,战略决心及时可定,战役指挥现场即可下达。

这就是刘邓的作战指挥风格。

张生华感切至深地写道:刘邓李三首长,感情异常融洽,亲密无间,工作十分协调,配合默契。在战役过程中,李达参谋长一向埋头苦干,自觉担负起许多具体工作。李处理不了的问题,邓政委就亲自主动找各纵队首长讲话,实施指挥。只有在战役发展遇到困难时,刘司令员才亲自出马。刘邓李作战指挥这种特点,各纵队领导都很熟悉。

对于刘邓,张生华的感触就更多更深了。他写道:刘邓两位首长互相尊敬,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团结得像一个人,对人教育极深。邓常说:“刘司令员年大体弱,司令部要特别注意,有事多找我和参谋长。刘是我们的军事家,大事才找他决策。”而刘则常说:“邓政委是我们的好政委,文武双全,我们大家都要尊敬他,都要听政委的。”

不只是张生华,刘邓野战军中所有的人,都对刘邓二人之间的亲密感受至深,也受益至深。

有人说,二野是最团结的。这句话是对的。

二野的团结,始自于刘邓的团结。

团结就是力量,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自从1947年6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以来,经过半年的时间,我三路南下大军已在长江、淮河、汉水之间的广大地区站住了脚跟。在华北、东北、西北、华东其他各战场,我军实行的进攻和反攻,也大量地歼灭了敌人有生力量。

中国的战争形势,已进一步发生变化,这是一个质的变化。

战争,已主要在国民党控制区域内进行了。1947年底,毛泽东在陕北豪迈地指出:

“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

“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

“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1948年初,在南线的中原战场,国共双方的兵力对比是这样的:

国民党方面:国防部长白崇禧、陆军总司令顾祝同、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三员大将,率军三个整编军、三十七个整编师、八十六个旅,共六十六万人,占国民党全国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其下属计有胡琏、邱清泉、张轸、孙元良、斐昌会、张淦等诸多要员。

放下这六十六万的兵力且不用说,单说这白崇禧、顾祝同、胡宗南三人,也都来历不凡。

白崇禧乃桂系旧底,为人多谋狡黠,素有“小诸葛”之称。顾祝同出身黄埔,先后任过参谋总长、陆军总司令等要职,几十年来追随蒋介石,是蒋“剿共”的心腹干将。这胡宗南,乃蒋校长黄埔一期的得意门生,不但是蒋介石与共产党打仗的一员军中上将,还是蒋的同乡,据说甚至曾被宋氏家族的爱女孔二小姐看中过。若非胡宗南本人不乐意,他早已当上宋氏家族的乘龙快婿了。

以上部署,可见蒋介石对中原战场之重视。共产党方面:刘邓野战军主力,陈谢集团,华野陈(士榘)唐(亮)兵团,三大作战集团共五十个旅三十五万人,由刘邓统一指挥,准备在淮河、汉水、陇海路和津浦路之间机动,打中等规模的歼灭战。(华野粟裕另有任用)。以上布局,总的战略指导思想,是继续大量歼敌,粉碎国民党的中原防御体系。

为了加强中原地区的领导,中共中央决定:一、加强中原局,由邓小平任第一书记,陈毅为第二书记;

二、建立中原军区,刘伯承为司令员,陈毅为第一副司令员,李先念为第二副司令员,邓小平为政委,下辖七个军区;

三、将刘邓的晋冀鲁豫野战军改名为中原野战军,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九、第十一共七个纵队,并负责指挥华东野战军的陈唐兵团。

刘邓野战军由此更名为中原野战军,简称中野。在中原地区,国共双方都已布好阵局。

逐鹿中原,犹未结束。

毛泽东指挥的军队,在中原地区,开始了有步骤、有计划的,甚至是有节奏的军事行动。

1948年2月,刘邓转出大别山后,进入淮河以北进行休整。

3月,陈谢、陈唐两兵团发起进攻,一举夺下河南大城市洛阳,同时掩护了刘邓的休整。

5月2日,陈赓指挥中野二、四纵及华野十纵,发起宛西战役,歼敌二万一千余人,解放县城九座。

此时,粟裕兵团休整完毕,中央令其加入中原战场。

5月22日,为钳制敌张轸部,保障粟兵团南下,刘邓中野发起宛东战役,东西集团各由陈锡联、陈赓指挥。是役用不到十日的时间,歼敌一万余人,俘虏张轸手下之少将三名。

在中原,蒋军有三大机动兵团,即南阳的张轸,驻马店的胡琏,鲁西南的邱清泉。(未完待续)

(责编:乐意、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