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时代先锋

(时代先锋)

奉献西部 情满高原——记第十五批博士服务团成员、西藏自治区卫计委副主任王海

记者 赵 兵

2015年08月20日09:2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他是一名医生,医术精湛,救死扶伤;他是一名党员,为了群众,奋不顾身;他是一名干部,指挥得当,协调有方……今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强震,西藏自治区部分地区受灾严重,中组部第十五批博士服务团成员、西藏自治区卫计委副主任王海第一时间率领医疗团队奔赴抗震救灾一线,奋战20余日,保障数万名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把“严”“实”写在雪域高原。

救人:奔走险境不畏惧

“当时一心想救人,没考虑过死的问题”

在“4·25”地震当日,王海接到通知后,便立即组织人员从拉萨前往地震灾区,指挥医疗防疫。到达日喀则时,震区下起了大雪。“当时雪特别大,大到雨刷都刮不过来,而且气温低,雪落地后就结冰,特别危险。”同行的应急办负责人张福生说。

然而,王海当即决定连夜赶往受灾严重的吉隆镇。吉隆镇与日喀则相距500多公里,要翻越几座海拔5000多米的山峰,盘山公路一边是随时有碎石滚落的峭壁,一边是深渊万丈的悬崖。加上深夜里下着大雪,司机看不清道路,王海和张福生不得不打开车窗盯着道路两侧,提醒司机调整方向。“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不测,现在想想都害怕。”司机普尼玛是个高大的藏族汉子,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依然心有余悸。

就这样,行驶14个小时后到达了吉隆镇。王海等人刚下车,就碰上了7.1级余震!惊魂未定之余,王海立即投入医疗救援工作。随后,王海得知萨勒乡受灾严重便执意要去,当地干部以山险路滑为由劝阻,王海斩钉截铁地说:“我是前线指挥,如果有一个乡镇情况不明,那就是我的失职!”

20公里的路程走了3个小时,塌方遍布。冒着生命危险挺进萨勒乡后,王海为自己的坚持而感到庆幸:一个在地震中出生的婴儿出现了窒息症状,另有两名开放性骨折病人极易感染,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因王海的到来而得救。

“这次冒险真是险些出事!”日喀则市卫生局长索多说。“冒险”发生在另一个受灾县——聂拉木。

4月28日,聂拉木县樟木镇依然是一座“孤岛”,听说那里有一部分重伤员,王海心急如焚。29日早晨,再也坐不住的王海挑选了几个骨科医生,徒步前往。在通过友谊涵洞时,一块巨石横在不远处,就在这时,远处的一个解放军战士不断向他们示意躲避,他们立即钻进了附近一辆挖掘机的车底,只听“砰”地一声巨响,巨石爆破所产生的碎石如雨般砸在车上——王海再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而樟木镇12名骨折病人也因王海到来而得到了及时救治。

“那时一心一意想去救人,根本没有考虑死的问题。贴着悬崖边走了那么长的路,路上随时都可能塌方,现在想想是有些后怕。”但其实,王海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25日下午走之前,他给女儿发了一条短信:爸爸要去执行任务了,万一回不来,你要好好完成学业,照顾好妈妈……

担当:医疗防疫主心骨

“必须服从大局,统一行动,出了问题我负责”

来到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安置点,一顶顶蓝色的帐篷整齐排列,帐篷顶上插着的国旗随风飘扬。29岁的夏尔巴人珠次仁回忆起自己在地震中得到医治的尼泊尔籍丈夫,几度哽咽落泪:“衷心感谢王医生,是他把一个我快要失去的人,活生生地还给了我。”珠次仁激动地说。

从伤员救治,到防疫“消杀”有效进行,与王海的精湛医术和指挥有方密不可分。

震灾初期,吉隆镇上聚集了自治区、日喀则市、吉隆县、吉隆镇和部队等多方救援力量,多头救援,场面混乱。关键时刻,王海豁出去了,“大家必须服从大局接受指挥,统一行动。不服从者,事后一定要追责。出了问题我负责!”他提出,整合救援力量,成立吉隆灾区卫生指挥中心,所有救援医疗力量整合到吉隆镇灾区医院。这个医院一经成立,局面立改,各种救援力量开始高效协调运作。

与此同时,王海在吉隆县指挥成立了有较完备医疗设施的后方医院,由吉隆镇灾区医院转运来的伤员可到此救治,如有需要则转运至日喀则医院。同样,樟木镇、聂拉木县和日喀则市这条线路上也建立了三级医疗体系,确保了伤病员的有效救治。

大灾面前,王海展现出了医疗专业素质。到达樟木镇后,他首先对伤员进行排查,哪些是轻伤,哪些是重伤,分类救治转运;他做事严谨认真,要求救灾队员要得到第一手资料,如此才能制定有效的救援方案;他部署周密科学,在灾区指挥建立了医疗救治、卫生防疫、检验检疫、食药检测的“四位一体”医疗救治体系。“王主任来了以后,医疗防疫有了主心骨。”灾区干部说。

奉献:多为西藏做些事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老西藏’精神”

采访中,很多人说起王海,不约而同提到了“老西藏”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他们高兴地看到,这种精神在新一代党员干部身上得以继承和发扬。

在抗震救灾的日子里,王海挤帐篷,睡车里,吃泡面,喝凉水……不怕吃苦,不怕辛劳,成了大家对他共同的印象。

“当我们27日凌晨赶到吉隆镇时,看到王海穿着军大衣站在尘土中等候,蓬头垢面,还忙前忙后协调帐篷住宿,让我们很感动。”自治区疾控中心应急办副主任李景中说。

救灾中,王海一直发烧吃药,甚至当他得了严重腹泻,被人从厕所搀扶着出来,依然带病坚持。他还临危受命,前往尼泊尔开展防疫“消杀”。按规定,他必须当日返回国境内,因此王海和队员每天都要徒步20多公里。“经常是早7点出发,晚10点才回来,还要自带干粮和药品,每天负重20公斤来回,路很难走,大家都穿着厚重的防疫服,每次回来衣服全都湿透了……王主任从不喊一声苦、一声累。”队员们说。

王海曾在青海援助工作过,那段经历让他对西部的艰苦深有感触,也深刻认识到西部对人才的渴望。他曾说:“博士服务团在西藏也就一年,这一年时间非常宝贵,我想多为西藏做些事。”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加强自治区应急建设,提高应急物资库存储备,变被动应急为主动应急;每周二都主动到自治区人民医院查房,教授医护人员相关知识;发挥专业特长,亲自主刀做手术,不收一分酬劳;帮助医院申请科研课题,提高科研意识和水平……

“其实我很普通,做的都是该做的,这里的干部群众几十年如一日在坚持、奋斗,更值得敬佩。”今年11月,第十五批博士服务团服务期就要结束了,但王海已递交了申请书,申请在西藏多待一段时间,多为高原做些事。

《 人民日报 》( 2015年08月20日 06 版)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