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赣州在向梁家河学什么?

记者  李建兴  朱  凯  刘少华

2015年05月25日08:1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左:赴梁家河学习考察的赣南15名村支书在习近平当年住过的窑洞前召开座谈会。
  杨院勤摄
  图右:当地随处可见习近平的讲话
  本报记者 赵树宴摄

如今村民们住进了宽敞的楼房
  本报记者 赵树宴摄

村子里老百姓的新家挂着习近平的画像,以此表达内心的感激。
  本报记者 赵树宴摄

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
  本报记者 赵树宴摄

赣州是长征的出发地,陕北是长征的目的地。

今年4月,15名来自赣州的村支书从长征出发地到了目的地。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陕北有习近平总书记插过队的梁家河,他们专程去取经。如何学习梁家河、做好村支书、打好攻坚战,如何做好精准扶贫,赣州总结出了一些经验。

?村支书到梁家河取经

“五一”期间,中组部、中农办和国务院扶贫办共同印发《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要求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选派第一书记。

通知明确了选派第一书记的重点范围,一上来就是“赣闽粤等原中央苏区”。在实地调查时记者发现,这一措施在赣州已实施数年,每年都选派一批机关年轻干部、“三支一扶”人员、大学生村官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现在,赣州3649个村都选派了第一书记。

上个月,包括5名第一书记在内的赣州15名村支书,难得出了趟省,到了陕北的梁家河村。

他们去学了什么?习近平曾说,梁家河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他们学到的,自然是大学问。

翻阅村干部们的学习记录,赣州干部眼中的梁家河所蕴含的崇高精神,是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

说来容易,但是这学问如何实践?

“一个梁家河带起来,千百个梁家河跟上来。”瑞金市沙洲坝镇洁源村党支部书记曾小生从梁家河回来后,对记者这样感慨。他的村子里绿树成荫,白墙在阳光下晃眼,眼前是一片整齐高大的小楼。看着几年前天差地别的照片,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的成绩一目了然。

让曾小生感到幸运的是,他们村和梁家河村签下了结对协议书,同样幸运的还有兴国县长冈乡塘石村和埠头乡枫林村。

从梁家河回来,整个赣州都掀起了学习梁家河的热潮,处处可见的是这样一句话“学习梁家河、当好村支书、打好攻坚战”。

历史已经走过40多年,同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时相比,时代早已发生巨变,赣州为何选择学习梁家河?

不用急着找到答案,不妨先回顾历史。1934年,红军从赣南出发,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万里长征,终点就在梁家河所在的陕北。如今,同样的出发点和同样的目的地,只需不到一天就能走到。然而今天从赣州出发的人,真正想完成的使命,其实是又一场长征。

?用好组合拳精准扶贫

对于赣州来说,把扶贫攻坚视作长征并不夸张。

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赣州的贫困人口的确不少。2014年底,江西农村贫困人口276万人,赣州有105.06万,占了近40%,扶贫工作可谓任重道远。

但是回溯2010年底,赣州的贫困人口是现在的一倍多。当时赣州的贫困人口是215.46万人,3年多时间共减少贫困人口110.4万,且农民人均收入从当时的4182元,提高到了去年的6970元。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对赣州的扶贫与贫困现状做了凝练的总结:“2011年,我对振兴苏区发展作过一次批示。这些年,你们把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战略机遇,努力作为,带动了全省民生改善,成绩令人鼓舞,但脱贫任务依然艰巨。”

短短几年间,为何做出了成绩?赣州的干部告诉记者4个字:精准扶贫。

没有建宽马路、大广场,没增加地标性建筑,却少了110多万贫困人口。简要概括当地这几年的扶贫实际情况,大概就这么一句话。

行走赣州城,当地人告诉我们,这几年赣州不新建宽马路、大广场,城里没有增加一处新的地标性建筑,把钱都投到让老百姓得实惠的民生实事上。走到乡下,许多村子的面貌却已天翻地覆,透风漏雨的危旧土坯房变成了二层小楼,红土地上建起了小广场。从破房子到崭新的楼房,对老百姓来说,这种喜悦之情难以言喻。

然而扶贫不只是把老百姓请上楼。他们吃什么、靠什么赚钱,是同样尖锐的问题。

一路嗅着槐花的香味,就到了信丰县。所谓信丰,顾名思义,人信物丰。早些年,这里是红军长征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所在地,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核心区。

槐花最香处是大塘埠镇沛东村。村民曾广荣家的生活看上去颇为滋润,微波炉、饮水机、电视机一应俱全,他说,这些都是沾了槐米的光。然而,这个靠槐米年收入5万元的家庭,只有他的爱人在家料理,其他人都在外打工或是求学。槐米容易处理,不需要多大力气就能搞,是扶贫的好产业。

当地看准了这一点,对村子里的槐米产业进行有效扶持。如今,村里家家户户都种槐米。当地人递过来一本小册子《金槐规范化生产标准操作规程》,照着做准没错。

产量有多大?村里的经纪人肖国清算了一笔账:去年,他帮村民们销出了80多吨,其中一斤平均价格就要25元……所以当地民谚说:“三年种槐树,不当贫困户。”

赣州的油茶同样是精准扶贫的项目。油茶是南方一种特有的食用油料植物,可以食用,又有药用价值。当年,赣南老区群众就是用茶油、钨砂,从白区换回食盐、药品、武器等物资支援红军。现在,油茶又成为老区群众的“致富树”。

记者来到兴国县高兴镇的油茶低改基地,一片片翠绿的油茶林中,村民尹维良种了60多亩油茶,每年有近3万元收入。他满脸笑容地说,准备再扩种50亩,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据了解,目前赣州有油茶林230万亩,年产油量达1.2万吨,年产值36亿元,有8万多贫困群众靠种油茶脱了贫。

精准扶贫,对于弱势群体来说尤为重要。

在红都瑞金的盐田希望小学,我们进了一个教室。黑板打开,背后是一块大屏幕电脑,里面储存着海量教案。山村里的孩子,通过联网的电脑,上着北京、上海的老师们制作的课程。窗外,是一片崭新的塑胶跑道;教室旁,是每天中午吃饭的地方,孩子们在这里享用政府提供的营养午餐。

离小学100米远,是一个敬老院。下午的阳光洒在走廊上,所有的老人都眯着眼睛,满脸安详。这里面有老红军后代,也有普通的老农民,人生在此时都归于平静。

?狠抓干部作风促发展

除了来自习近平的表扬,李克强总理和汪洋副总理也分别在今年3月2日国务院研究室《决策参考》印发的《扶真贫真扶贫——赣南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的探索与实践》上做出批示,予以肯定。

赣州的做法,归结起来就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产业扶贫为重点,统筹推进片区扶贫、移民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和整村扶贫,内外兼修增强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今年,赣州还把精准扶贫列为“一号工程”,实行市级领导包县、县级领导包乡、乡镇领导包村、双联干部包户的“四包责任制”,推行“532”结对帮扶:市级领导5户、县处级干部3户、科级及以下干部2户结对帮扶,使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组,每户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和脱贫措施,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筹集了52.0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向贫困村、贫困户提供产业帮扶及相应担保。

我们很好奇,为什么是赣州,派15名村支书去梁家河。我们同样好奇,为什么是赣州,在精准扶贫上取得了自上而下肯定的成绩。

要回答这个问题,当地党史专家带我们去了兴国县的长冈乡。这个名字许多人很熟悉,1933年,毛主席率团调查后,写出著名的《长冈乡调查》。我们在他当年下榻的屋子周围,听当地党史专家讲述调查的历史背景,详读如今已刻在墙上的《长冈乡调查》。“密切联系群众,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关心群众生活,把群众生活和革命战争紧密联系起来”、“把解决革命的工作方法和革命的工作任务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等三条工作经验正是将一切都建立在联系群众的基础之上。

时光荏苒,世事变迁,但许多内在的东西不变。时隔40年,赣州的干部们想去梁家河学习的,其实就是精神和规律,事关干部成长,事关党的事业发展进步。

这种意志、精神和规律,既在陕北梁家河,也在赣南苏区。

从2011年开始,赣州就在全市干部队伍中开展干部作风“三治”活动,具体来说,治庸、治懒、治散。当地干部说,慵懒散的问题,在几年前的赣州还很突出,就连一些县里的主要领导,都经常找不着人,严重影响到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除了“三治”,赣州还大力传承红色基因,进一步弘扬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自2010年底就开始深入开展干部下基层“三送”工作: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这一送,就送下去了10万干部,市、县、乡三级的每位干部都结对联系服务群众,每户群众都有干部联系服务。在赣南,记者注意到,家家户户的门前都张贴着一张联系服务牌,上面清楚地写着户主的名字以及与之结对服务的干部的名字、单位、职务和电话。村民有什么要解决的问题,随时都可以拿起电话,照着联系牌上的号码拨过去,就能够及时得到帮助。

对政治规矩的强调,同样是当地抓作风的重点。当地官场如今流传一句话:“如果连红绿灯都不愿意等,你这个干部还有什么底线不能突破?”

在赣州市委书记史文清看来,正是有了作风保障,赣州干事创业的环境才日渐清朗,许多工作得到了有效推动。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后,重大历史机遇之下,赣州之所以能如此迅速改变面貌,与当地干部作风的转变密不可分。

党的群众路线,源自苏区,如今也成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所在地干部们最为珍贵的财富。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群众路线多次强调。习近平说,“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事实上,习近平与苏区之间,也曾有过一段关于作风的佳话。

在“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有两瓶不太起眼的茶油。这是百岁老红军王承登有感于习近平殷殷牵挂老区发展、家乡变化日新月异,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请当地人大代表捎给习近平的礼物。最终这份礼物没能送出,因为习近平特别叮嘱,参会人员不能给他带任何礼物和土特产。习近平说,心意领了,茶油不能收。于是,老红军将茶油转赠给了“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

如今,这个茶油的故事全国闻名。而到这个馆中的所有干部,看到的已不仅是历史,而是现实。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