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80后”村医坚守岗位12载 手机成为乡亲们24小时的“120”

2015年03月31日08:2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原标题:“80后”村医坚守岗位12载 手机成为乡亲们24小时的“120”---中国文明网

“多亏了春生,要不然我哪能恢复这么好,他还让我天天练字,说这样我恢复得更快更好,我就是坚持不下来,我几乎天天都要去村卫生室量一下血压,他也天天都给我讲应该注意的事项,怎么做才恢复得更好。”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县金沟河镇三道湾村43岁的村民崔金豹感激地说。

春生是郑俊基的乳名,如果问村民们郑俊基是谁,可能有一大半人不知道,但说“春生”没有人不知道,因为大家在生活中都离不开这位“80后”村医。12年来,郑俊基自己也记不清接到过多少个半夜出诊的电话、亲手救治过多少病人。80后的他,有梦想、有责任、有担当,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对村民浓浓的情谊一直未曾动摇。扎根基层、深入群众,为群众的身体和身心健康保驾护航是他执着的人生坚守。

郑俊基在给村民听诊。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新疆站

1.借亲戚房子自建医务室 随时工作没有节假日

1980年,郑俊基出生在甘肃一个普通的农户家中,从小目睹看病困难的他,立志要成为一名医生。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最终如愿以偿,2001年顺利从甘肃省定西职业学校医士专业毕业,2002年,他从甘肃来到了新疆沙湾县金沟河镇三道湾村。

2003年春,一场肆虐全国的“非典”疫情考验着中华民族。学医的他主动参与到镇上抗击“非典”工作中。对工作的积极主动和对医务工作的热爱,使他得到了镇卫生院领导和群众的称赞、认可。年底,郑俊基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满腔的工作热情被推选为三道湾村村医。

然而艰苦的条件还是给刚上任的郑俊基出了一道难题——村上没有医务室。怎么办?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也为了不辜负村民们祈望的目光,郑俊基暂时租借了亲戚家一间30平方米的房子作为村医室,边给村民看病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边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2005年,一位村民主动提出让郑俊基无偿使用自己家60平方米的宅基地盖成医务室。只有60平方米的医务室,被郑俊基分成治疗室、诊断室、药房、输液室等,所有物品摆放井井有条,干净整洁。

郑俊基在给村里的孩子服糖丸。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新疆站

2014年11月21日下午,记者走进郑俊基的医务室时,他正在给村民阿毕·卡玛力测量血压,完善他的健康档案。郑俊基负责建立了三道湾村和南干渠村1200多人的健康档案,一直做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宣传和公共卫生等工作,直到2014年10月开始南干渠村也配备了村医,他才开始只负责三道湾村600多人的健康档案。

“随时工作,没有节假日。”村民们来看病的时间并不确定,做为医生则只能“时刻准备着”。遇到农忙时节,为了不耽误群众干农活,他经常早上六、七点钟就出门,晚上一两点钟才睡觉。

他对患者始终都是一视同仁,不管是当地村民还是外来打工人员,只要前来就诊他都热情接待。有些患者没钱,他也照看不误。除了三道湾村的村民,还有相邻村、团场的农民也都慕名来找他看病。

2.半夜出诊是家常便饭 手机从不关成为乡亲们的“120”

2014年3月2日晚上,村民崔金豹和几位朋友一起在家聚会吃饭,他知道自己血压高,不敢喝酒,为了助兴他只喝了一杯。端起酒杯的时候他就感觉不太对劲,手有点抖,喝完出门上厕所,爱人张新华看在眼里跟在身后。张新华说:“我出门就看到他要跌倒,赶紧把他扶住,然后他就迷迷糊糊了,把我吓坏了。我第一时间就想到春生,赶紧给他打电话。他来我家一看我老公的情况,说可能是脑出血,建议我赶紧送县医院,但我们家没有车,他就开他的车把我们送到县医院。”

郑俊基自己开车送崔金豹去医院,还一直看着医生给他检查完。当确诊是脑出血后,张新华一身冷汗,医生说,幸亏送得及时,否则就会有生命危险。

郑俊基热情为村民看病。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新疆站

凡是村上有病人需要往县医院送,他都会毫不犹豫开上自己家的车送,从来不收村民一分钱。

“我们大人有个头痛脑热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郑俊基,村上的孩子们更是离不开他,我们要求他永远留在我们村上。”村民阿达力汗说。

2013年7月清晨5点,附近143团二营一名6岁男童高烧惊厥,打电话给郑俊基,还在睡梦中的他在第一时间赶到,并做了及时处理。

“我都习惯了,村民都有我的电话,我的电话从不关机,随叫随到,村民病了我总不能看着不管吧。”郑俊基说。他的手机成为了乡亲们的“120”。

多年来,郑俊基半夜出诊就像家常便饭,不能来医务室打针的患者,他就去患者家里打,风雨无阻。不仅如此,他还负责村上所有小孩子的甲肝、乙肝等防疫工作,在农忙时村民忘记或没时间带孩子来打防疫针,他就到村民家去给孩子防疫。

3.知恩图报为村民 十里八乡好口碑

2005年,那位主动提出让郑俊基无偿使用自家宅基地的村民与他签订了合同,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一直在本村当村医。后来这位村民去世时交待他儿子,合同要继续有效,让儿子守信。“当时我特别感动,不要小看这60个平方米,如果要我自己盖的话需要六万多块钱,好多钱都是村民们帮我省了,我只花了不到两万块钱。这些钱也是借村民们的,我花了三四年才还清。”郑俊基说。

12年来,他带着感恩的心为村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村民们在资金周转困难时欠他的医药费,每年会欠八、九万元,让他经常入不敷出。为了有钱进药,保障村民们所需日常药品不断,2010年他找朋友担保贷款并进行投资,想办法赚钱。面对孩子成长、物价上升,家庭开支越来越大,也有朋友曾劝郑俊基别当村医了,一起去做生意,也曾有朋友笑话他拿那点工资还那么辛苦,连老婆孩子都养活不了。郑俊基的户口在金沟河镇南干渠村,本来给南干渠村配村医时,要让他过去,并给他分了宅基地,医务室也修建好了,但一想到村民们生病找不到他、外来务工者连买感冒药的钱都付不起时,他又放弃了。

村民阿达力汗说:“如果他要走,我们三道湾村好多村民都说好了,要集体向上面反映并要求把他留在我们村,让新来的医生去南干渠村。”

“我干过13年防疫工作,接触过很多乡村医生,像郑俊基这样敬职敬业、十里八乡口碑都这么好的村医,真佩服!”三道湾村住村干部焦桂丽说。

其实,他留下,更多的是他对三道湾村村民的情意。

(本网根据《中国好人榜——郑俊基》、《好医生郑俊基:坚守村医岗位12年的“80后”》、《新疆沙湾县金沟河镇郑俊基》等稿件综合,感谢中国文明网·新疆站提供素材。)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