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我们做得好一点,社会就更进步一点”——追记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二)

2015年02月27日14:23   来源:工人日报

原标题:【时代先锋】“我们做得好一点,社会就更进步一点”

“庭前独角兽,九步审判,深入浅出同道赞;司改践行人,法界操守,鞠躬尽瘁风骨存”——这是邹碧华的同学王志强教授为他撰写的挽联,也是对邹碧华一生功业的如实评价。

卓越的司法管理者

2008年7月,邹碧华出任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院长。从一个精通业务的审判专家,转做一个300多人基层单位的管理者,邹碧华感到了空前压力。上任之前他对长宁区法院进行了摸底调研:干警心态不够振奋,信访案件居高不下……于是,他开始自学管理学。

立案大厅分隔出一个个独立的房间,保障当事人的隐私权,也让信息采集工作从立案接待开始全程跟踪;虽然空间狭小,但所有的审判员都有一间独立的办公室,文员的办公区域则紧挨在旁,形成一个整齐的序列;三楼的少年法庭,原本是一张大圆桌,公诉人和审判人挨坐一起,邹碧华特意提出改成椭圆形的连体桌,法官坐在一边,对面是当事人、公诉人和律师……

“看似细枝末节,但都是对现代司法理念的诠释和表达。”和邹碧华一起开了无数次改建讨论会,一遍遍推敲方案,长宁法院办公室主任曾俊怡觉得,自己慢慢开始理解邹碧华了。“我想,未来法院的样子,一定深深住在他心里。”

何勇是长宁区法院的一位老科员,当时已进入法院工作16年,党龄39年。埋在信件、报纸堆里的他怎么也没想到,邹碧华到任第二天就来到了不起眼的收发室。

2010年1月27日,何勇57岁生日。法院政治部主任来到收发室,送给何勇一张生日贺卡,并正式通知他,党组已决定晋升他为副科,何勇流泪了。“后来一位院办的同事悄悄告诉我,邹院长为了我的事深夜跑到政法委,等了书记足足一个半小时,他对书记说,‘这些老科员看不到任何希望但仍然默默无闻地做事,我们不能让老实人吃亏’。”

曾俊怡和一些曾被邹碧华“骂”过的人,最后都更钦佩他的为人。“他骂你是恨铁不成钢,说到底,他就是个做事的人!”

司法公开的弄潮儿

邹碧华从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在美国联邦司法中心担任过研究员,先后担任上海高院研究室副主任、民一庭副庭长、民二庭庭长。每一个岗位的历练都让邹碧华朝着理想、完善的人格又近了一步,对法院现代化建设的认识也在深入。

邹碧华的司法管理才干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赞誉,他在信息化、可视化管理方面的经验也被认为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朋友们眼中,邹碧华很“潮”,不像法院领导,更像IT达人。出门背一个大大的黑色双肩包,PPT、KEYNOTE等软件玩得比谁都熟,讨论时,拿出手机点开统计图表就开始分析。业界有什么好书新书,他也都第一时间知道。

“我们做司法改革,只懂审判业务和法院那点事是不够的,你必须及时吸取其他学科的最新成就。可视化、大数据、移动终端.....都是未来的大趋势,法院现在不研究、跟不上,将来就会被别的行业嘲笑。”邹碧华说。

“他的视野极其开阔,对新事物总是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善于把先进理念和现代化技术手段运用到实践中去。”同事们由衷地赞叹。

中国社科院发布2013年司法透明指数,上海高院排名第一。

“背‘黑锅’前行”的燃灯者

2014年,上海高院成立了高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并增设司法改革专项试点工作办公室。该办公室与高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办公,邹碧华任司改办主任兼试点办公室主任。

无数个“5+2”“白+黑”,上海高院司改办的那层楼面常常灯火通明。《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制定先后召开了15次座谈会,历经34稿。

上海方案中最刺激人眼球的,是33%的法官员额制比例。邹碧华坚持,一定要避免一刀切,让真正优秀的法官进入员额。

邹碧华让人搜集了微信上所有吐槽司改的文章和段子,报给领导参考,也时刻提醒自己避免犯错。“背‘黑锅’前行,是改革者必须经历的修行。”

2014年8月,司改的工作节奏依然忙碌,极大地损耗了邹碧华的身体。

“他累了就在后座拿个靠垫睡一下,星期日从来不休息,有一次我在高院等他下班,一直到凌晨3点他才从办公室出来。”身边的同事告诉记者……

2014年12月10日15时30分,上海高院司改办工作人员陆伟在急救室看到了安静地躺在病床上的邹碧华。“我们要的不是歌功颂德,我们是为了让大家思考,不要让我们的改革走弯路。”前一天邹碧华指导他如何做舆情摘编的声音还在陆伟耳边,陆伟的眼泪夺眶而出。

当天17时20分,邹碧华去世。“他没有倒下,而是隐去身形,化为一盏路灯,为后来者照亮前行的路。”人们在心中祈祷。(记者 钱培坚)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姚茜、程宏毅)
相关专题
· 人物事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