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06日03:50 来源:南方日报
茅洲河中上游的一部分,也是正在进行整治的干流施工段部分。何俊 摄
清洁工人正在清理河道旁的垃圾。 何俊 摄
站在光明新区风景北路桥上往下看,是茅洲河中上游的一部分,也是正在进行整治的干流施工段部分。两岸石头砌好的河堤延展下去,剩下的黄土裸露部分尚需进行绿化。从2014年12月22日起,已经完工的污水箱涵开始启用,污水被截留进箱涵后送到燕川污水处理厂。
光明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是深圳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流域保护和治理与深圳市其他区域的河流有相似性:人口与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导致茅洲河流域遭受了严重的污染,河流水质恶化严重。
茅洲河污染综合整治也已连续两年列入省挂牌督办10个重点环境问题,要求在2015年基本达到V类水体标准。随着2015年的到来,这一目标是否能实现?最终让这道“疤痕”弥合?我们选取了光明新区辖区范围内的茅洲河治理情况进行深入了解。
人口及产业远远超过环境容量
“我曾经到茅洲河的上游发源地调研过,源头水质很清很小,慢慢经过支流的汇入,水流变大,越到下游水质就变得越差。”光明新区一名环保人士告诉记者。
据了解,茅洲河发源于深圳市羊台山北麓,自东南向西北流经石岩、公明、光明、松岗、东莞长安、沙井,然后在沙井民主村入珠江口伶仃洋。茅洲河干流自石岩水库坝下至珠江口河段总长31.29公里,其中流经光明新区段长约14.8公里,为茅洲河中上游段,流域面积145.9平方公里。茅洲河在光明新区共有一级支流12条,从上游到下游分别为玉田河、鹅颈水、西田水等。
这一流域内,人口及产业远远超过环境容量。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新区GDP为成立之初的4.3倍,人口近百万,商事主体(包括个体户、第三产业等)6万余家。辖区内每天集中供水超过20.71万立方米,污水排放总量达14.78万立方米。其中,有治理设施的工业废水排放企业140家,每天产生的工业废水量约3.7万立方米。而由于原特区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生活污水对茅洲河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同时,流域内违章养殖及规模化养殖业也带来严重的面源污染。
记者了解到,根据深圳市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划,茅洲河从石岩水库以下至入海口,主要功能为一般景观用水和农业用水,燕川断面以上(光明新区段)水质目标为Ⅳ类,燕川断面以下水质目标为Ⅴ类。目前,茅洲河水质恶化严重,干流、支流水质均劣于V类水标准,已完全不符合水质使用功能,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氨氮、总磷等生活型污染物。
支流治理河道总长47.33公里
茅洲河的污染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广东省对茅洲河治理提出的督办目标是,2015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5%以上,年底主要污染物达到国家地表水V类水标准。
“茅洲河流域污染治理,我们是从工程治理、产业转型升级及加强监督管理三方面开展工作。”光明新区城市建设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到2020年,光明新区辖区内茅洲河综合整治工程将基本完成。按照河流综合整治规划,光明新区将建立干支流防洪工程体系,包括水库、防洪闸、泵站、水文水情测报系统等,有效减免区域洪涝灾害,干流达到100年一遇,一级支流达到50年一遇。“并恢复河流天然生态环境,通过实施水质改善系统,治污、减污、提高河水自净功能,使茅洲河成为一条健康河流,为光明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以构建生态景观“一轴(茅洲河干流轴带)、四带(楼村水、新陂头河、东坑水、鹅颈水四条绿道)、六区(6个绿化分区——自然乔木林区、野生趣味乔木林区、耐淹灌木区、花木草丛区、湿生水生植物湿地区和草坡区)、多节点(茅洲河干支流沿线设置的多个景观节点)”为目标,茅洲河干流是连接石岩至伶仃洋的水生态走廊、生态景观主轴;四条一级支流是连接茅洲河至东部和东北部的自然生态圈。
据了解,茅洲河水环境综合整治按照先干流、再支流的建设次序正逐步实施。总投资17.5亿元的茅洲河干流中上游段综合整治工程已于2012年底开工,由市水务局负责实施,截止今年12月底,已累计完成了65%的工程量,完成工程投资超过8.3亿元。
为配合市水务局开展的茅洲河干流中上游段综合整治工程,光明新区茅洲河沿线的征地拆迁工作于2013年4月17日全面启动。目前,新区已完成了茅洲河干流两岸箱涵施工作业面23.31公里的土地整备,占全面箱涵施工作业面的82.66%。
“支流如果不治理好,将严重影响到干流的治理效果。”新区一名茅洲河工程建设人员强调说。在茅洲河支流鹅颈水综合整治工程的施工现场,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治理工程通过沿河截污、底面干砌石硬化及沿河景观等三板斧“,该工程预计在两三年内完工。
据了解,光明新区辖区范围内茅洲河支流整治工程已全面启动,治理河道总长47.33公里,总投资约16.2亿元。按照《深圳市防洪潮规划修编及河道治理规划》,新区流域内所有支流在2020年前完成整治。
加大管网建设力度改善水质
“我们常说源头活水来,如果加大管网建设的力度,来的不是污水,河道的水自然就清了。”新区一位环保人士强调管网实现全覆盖的重要性,“现在光明新区管网骨架已经搭起来了,“毛细血管”还要再健全。”
据了解,自2010年10月光明污水处理厂建成通水后,光明新区实现了污水处理率“零”突破。截至目前,茅洲河中上游共建设了公明污水处理厂、光明污水处理厂、燕川污水处理厂以及楼村人工湿地,总处理能力达到了44万立方米/日,总体上能满足光明新区污水处理的需要。
在污水管网建设方面,光明污水处理厂配套污水干管共95公里,工程投资约5.64亿元,已建成使用。燕川污水处理厂配套污水干管总长约52公里,工程投资约2.73亿元,已建成使用。
此外,新区污水支管网计划建设长度为560公里,总投资约30亿元。其中污水支管网一期工程(含白花、圳美、新羌、楼村、田寮5个社区)管网长度共70公里,总投资3.35亿元,该工程已于2012年1月正式动工建设,目前已基本完成。污水支管网二期工程(含迳口、翠湖、甲子塘、塘家、红星5个社区),管网长度约50公里,总投资为3.33亿元,目前已完成80%的工程量,预计今年全部建成。辖区其余18个社区的污水支管网建设目前正按市投资计划开展前期工作。
有专业人士建议管网建设可以实行厂网一体化建设,“片区污水处理厂和管网一体化,建小型污水处理厂,就近治理就近排放,这种做法可以实现资金少、效益好。”
由于现有的污水厂尾水作为生态补水无法达到整治目标—V类水标准,有关人士也建议尽快开展河道生态修复研究,恢复河道的自我修复、自我净化功能。同时,定期补充干净水源,促进河流水质改善。
将开展全流域的河道监测
根据监测数据显示,与2012年相比,2013年茅洲河光明新区段干流生活型污染指标浓度略有改善,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河道综合整治、污水收集管道建设等基础工程对河流水质的改善作用。
有专家指出,茅洲河污染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待河道清理、管网建成使用后,河道建立起自身的生态修复系统,河流水质才能真正改善。
“治污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产业调整、工程治理、土地整备、城市管理等等,需要形成合力。”光明新区城市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其中产业是源头,需要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加大执法力度,确保流域内企业、规模化养殖业达标排放;加大对非法养殖的清拆力度,减少非法养殖造成的面源污染。
记者了解到,为了发动社会力量投入到环保中,2014年光明新区建立了“环保违法黑名单”制度,即强化企业自律,推进污染治理的一种手段,将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环境污染问题的企业记入黑名单,及时予以公开曝光,通过加大巡查频次和采样频次以及其他限制措施,帮助企业完成污染治理任务,做到自觉遵章守法。据了解,2014年6月,光明新区城市建设局颁布《光明新区环境违法企业黑名单制度》,按季度在新闻媒体上集中曝光环境违法企业名单,并通过市人居委将严重环境违法及拒不执行处罚决定的企业信息录入银行诚信系统,限制其信贷行为。截止2014年第三季度已曝光公示77家违法企业。
“我们准备开展全流域的河道监测。”光明新区城市建设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准备“把脉”茅洲河流域各河流水质的污染情况,新区将对茅洲河干流及12条支流开展了全面的水质监测工作,选取了100个河流的监测断面,通过监测结果科学分析监测断面水质与沿河污染源排放的关系,为后续的河流污染整治提供科学的依据。
南方日报记者 柳艳 通讯员 令云芳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