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期刊选粹

曙光中的足迹

——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中国传奇
铁流 徐锦庚
2014年09月22日13:3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共产党宣言

1920年,陈望道翻译了第一本中文版《共产党宣言》,传到山东广饶刘集村后,农民兄弟开办夜校学习,演绎了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1975年1月,病重的周总理曾派人多次寻找首译本。就在这年秋天,一位用生命守护近半个世纪的老人,把这本《共产党宣言》献给了国家。

1926年春节前,年轻的女共产党员刘雨辉回乡过年时,把一本《共产党宣言》带回山东鲁北的刘集村。从此,这本小册子便在这个偏僻的乡村扎根、开花、结果,经历了不平凡的五十个春秋,与整个鲁北平原的农民兄弟连在了一起。

一天晚上,刘考文陪着姐姐刘雨辉到了刘良才家。刘雨辉从衣袖里拿出本薄薄的书:这本《共产党宣言》就留给你们了。这里面很多话都是革命的道理,能让人眼明心亮。

刘良才拿过书看了又看,指着封面上的马克思像,笑道:第一次看到长成这样的人……这把大胡子,长得可真有样子。

刘雨辉也笑了:他叫马克斯,外国人。

刘考文疑惑地问:咱是庄稼人,能看懂这种书?

刘良才说:既然这书这么要紧,就算一个字一个字地啃,也得弄懂它。咱庄稼人生下来就会种地?不都是边干边学吗?

刘良才晚上得到《共产党宣言》,就掌灯读到了天亮。

《共产党宣言》开篇,就让刘良才不知所云: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

刘良才反复念叨,到了能背诵的程度,也难得其解。每翻开一页,他都读得磕磕绊绊,就像推着一车东西,走在坑洼不平的路上。

刘良才觉得,不认识的字还好办些,可书里有些话,就像河水一样深不可测,像迷宫一样找不到方向。

几个月的时间里,刘良才都在反复地读《共产党宣言》。他决定举办农民夜校,让更多的农民兄弟学习。

刘集村党支部组织学习《共产党宣言》,是在1926年春天的一个晚上。晚饭后不久,刘集村的党员和积极分子就陆续来到刘良才家。

刘良才拿着一本书说:召集大家来,就是为了学这本书。它叫《共产党宣言》。

有人问:这上面的大胡子是谁呀?

刘良才回答:大胡子姓马,他是马大胡子呀!

有人凑近细端详,看着看着,就噗嗤一声笑了:咱村姓马的,可没长大胡子呀!这马大胡子的模样也怪稀罕……

刘良才也笑了:这可不是咱村哪个姓马的,也不是附近十里八乡的。这个大胡子叫马克斯,是外国人呢!这本书是他和别人写的,里面写了咱穷人的事。

有人惊道:外国人写的书也到了咱这里?这外国,离咱村有百十里八地吧?

刘良才笑道:哪有这么远,就在咱们家的炕头上呢!

刘良才接着说:我从里面悟出个道道——这个阶级、那个阶级,到现在也没换来咱穷人的好日子。旧社会再怎么换,也是换汤不换药,欺负咱的人该怎么欺负还是怎么欺负。咱们穷人家,走得慢了穷撵上,走得快了撵上穷,不快不慢往前走,扑通一声,还是掉进穷窟窿。说白了,就是永无出头之日!如今出了共产党,咱的出头之日也快来了。共产党说白了,就是和咱一个鼻孔眼出气的。

大家都七嘴八舌开了腔:咦!这大胡子咋就知道咱这边的事呢?说的话句句都在理道道上!

当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鲁北平原上以刘集村为中心的革命斗争,却是如火如荼。1928年春天,广饶县一些地方闹起了春荒,刘良才带领吃不饱的农民掐了大地主谢清玉地里的谷穗,后又开展了反对苛捐杂税的“砸木行”斗争。

在德国,《共产党宣言》曾被普鲁士当局作为禁书列入《警察指南》;而在中国,蒋介石把《共产党宣言》列为禁书之首。

广饶县国民党政府为了找到这本《共产党宣言》,派出数百人到刘集挨家挨户搜索,连一张纸片都不放过。

刘良才身份暴露后,在广饶县难以立足。组织上调他到潍县中心县担任县委书记。

这天晚上,刘良才和共产党员刘考文在地道里焚烧文件。刘考文拿起那本熟悉的《共产党宣言》,捧在手里看了很久:这本书也要烧?

刘良才接过来轻轻地抚摸着,良久,他说:它比咱们的生命还重,我把它交给你了。刘考文用力点点头:人在书在!

1933年夏,刘良才被捕。11月19日上午,他被刑车拉到潍县城门,这是县长厉文礼为刘良才精心挑选的刑场。在城门行刑,可能是潍县有史以来第一次。城门口人来人往,天南海北的人都有。厉文礼的用意不言而喻。

厉文礼高声宣读了判决书,罗织的罪名是刘良才到处散布《共产党宣言》。

刘良才哈哈一笑,高声道:错!《共产党宣言》对穷人来说,是一剂救世良药,对反动派,是一剂毒药。毒死了旧社会,天下才太平!

一个戴眼镜的军医跑来,用粉笔在刘良才胸口做了标记:这里是心脏,县长有令,不要一下子把他钉死了。

刘良才背靠在城墙上,七个彪形大汉围上来,其中五人分头按住刘良才的头、手、脚,另外两人一人拿起铁钎按在刘良才的腿上,那持锤子的大汉,张口“噗”的一声向手心里吐了口唾沫,举起锤子比划了几下,说了声“好!”那锤子在空中划过一道弧,裹挟着一股阴风落了下来,重重地砸在铁钎上,铁钎扎进了刘良才的腿里,好像遇上了骨头,那壮汉又用力抡起锤子,铁钎透过大腿穿进城墙里。

刘良才一声惨叫,晕了过去。围观的人,有的转过身,有的闭上了眼睛。一桶冰冷的水浇在刘良才的头上。他慢慢醒过来,睁开眼睛,吐出一口血水,血水里有几颗被他生生咬掉的牙齿。

又一根铁钎穿进了刘良才的另一条腿。刘良才再次晕了过去。又是一桶水浇在了他身上。

刘良才双腿被牢牢地钉在了城墙上。他挣扎着,痛苦地扭动着身躯,脚下两洼血水慢慢凝固了。

厉文礼指着刘良才高声道:这本书都把你毒成什么样子了?!马上送他到十八层地狱见马克思!

厉文礼说罢一挥手。

那铁锤在空中又划了一道弧线,重重地落在刘良才胸口的铁钎上。

冬日的阳光终于照了过来,洒在了阴暗的城墙上,让冰冷的城墙透出了一丝温暖,也洒在了刘良才渐渐失去体温的躯体上。

1940年初,中共四边县政府给刘学福家送来一块光荣匾。匾长一米有余,宽七十多公分,上面刻有“一门三英”四个大字。刘学福的两子一孙,都是军中响当当的英雄,这块匾就是对这个家庭最高褒奖。

十年后的1950年,“一门三英”匾化成了三张烈士证明。

刘学福膝下三子,长子刘泰山,次子刘寿山,三子刘仁山。刘泰山、刘寿山都是刘集的早期党员,每次兄弟俩从夜校回来,都把《共产党宣言》中的道理说给父亲听。

可以这样说,刘家人是学了《共产党宣言》起来革命的。

刘泰山之子刘端智,二十岁时参军,之前早就定下了婚事。当兵没几个月,他因为作战勇猛,火线上成了班长。听说女婿当了官,岳父高兴之余,担心刘端智将来变成陈世美,就找亲家催婚。

刘学福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板子(刘端智小名)也不小了,那就结吧。

当时,刘端智就在刘集村附近一带活动,接到家里传来的口信,就向队长报告。

队长哈哈一笑:这是好事,过几天你就回去入洞房!

结婚当日,女方的花轿已在路上,刘家门口也响起了唢呐声。

刘端智前一日带回口信,说要骑着一匹高大的枣红马回来。一大早,街筒子里就站满了人,眼睛齐刷刷盯着村口,等着枣红马出现。

有人来飞报,说花轿马上就到村口了。大家都急了起来。刘学福说:怎么还没听到马蹄声呢?

太阳升到一竿子高,花轿落到了刘家门口。刘端智还是不见踪影,刘泰山就带着一帮人迎到村口。

这时,远远看到几个人抬着口棺材走了过来。有人就喊:不要从这里走,这里有结婚的!

那些人不听,抬着棺材就转眼到了跟前。

刘泰山急了,刚要发脾气,对方为首的开口了:老乡,刘泰山家在哪里?

刘泰山慌了:我就是刘泰山!

对方一脸的悲戚,上前握着刘泰山的手说:刘端智同志昨天晚上牺牲了,我们把他送回来了。

不久,已经担任副营长的刘仁山在敌机轰炸中为掩护战友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而刘寿山则在新中国诞生不久被特务暗杀了。

1966年深秋的一天,刘泰山母亲吃罢早饭,自言自语地说:树叶都落了,我这老婆子也该走了,该去那边看看我那几个苦命的孩子去喽!不久,老人就病倒了。

刘泰山见母亲气息奄奄,赶忙喊来木匠打棺材。那木匠是个老行家,随意看了眼墙角边的木材说:还缺一块板子。可刘家这会儿竟拿不出一点钱来再去买木板了。

刘泰山一时被难住,他来回踱了几步,突然想起了那块“一门三英”匾。

这块匾一直由烈士的遗孀李月英珍藏着。听了大哥的意思,她的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尖声喊道:不!决不!

刘泰山没想到弟媳反应这么强烈,不禁吓了一跳。

过了一会儿,李月英默默地搬出了那块匾,轻轻打开裹在上面的薄布。

匾很洁净,一尘不染,透着一种肃穆和凝重。这是一块承载了三条生命的匾啊!每一缕纹理里,都浸润着英雄的血!

李月英用自己的衣袖擦着,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最后,李月英扭过身去,示意搬走。

刘泰山搬起来放下,放下又搬起来,心里沉重得像压了一方秤砣。

五十多岁的刘泰山抱着那块匾,跪在母亲的床前:老娘啊,这是您的儿子、孙子孝敬您的,就让他们替您遮风避雨吧。说完磕了几个头。

刘泰山的母亲好像一下子清醒了,指着匾上的字说:我的寿限是苦命的儿子和孙子给的……跟师傅说说,上面的字,留着。

刘泰山对老木匠说:老娘说了,“一门三英”留在板上,不要推掉了。

“一门三英”四个字掩在了棺材里面,“一门”二字在前彩头上,“三英”则在后彩头。

一门两代英烈,以这种方式守护着老人。

刘老太出殡那天,刘集村的人几乎都站在了街上。棺材前那大红的“寿”字被阳光照得红彤彤的。

人群里有个老人突然喊道:老少爷们啊,替烈士送送老人吧!人群中哭声一片。

1975年1月,重病的周恩来在陈望道面前再次问起《共产党宣言》首译本的下落。

陈望道先生无奈地摇摇头。

周总理去世一年后,刘集村一位叫刘世厚的老人把这本书献给了国家。这位可敬的老人曾经用生命和鲜血守护了近半个世纪。

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后经多方考证,正是中国最早的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如今,作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被珍藏在山东东营市历史博物馆里。

(作者:铁流为山东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徐锦庚为人民日报社山东分社社长)

成都《先锋》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