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领导者,要善于发现下属的优点,并毫不吝啬地称赞,在称赞最微小进步的同时,还要称赞每一个进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下属的潜能。
著名管理大师卡耐基说过:“当我们想改变别人时,为什么不用赞美来代替责备呢?纵然部属只有一点点进步,我们也应该赞美他。因为,那才能激励别人不断地改进自己。”表扬,是领导工作的重要方法,在日常工作中,领导者会时常用到。表扬能够激发下属的斗志,调整下属的行为,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如何使表扬达到最佳效果?这是每一个领导者都应关注的问题。
真诚。真诚是指领导者表扬下属时诚恳热情、发自内心。领导者只有以真诚的态度去表扬,才能使被表扬者受到感染,激起他们更大的工作热情。
1948年5月,毛泽东在西柏坡与粟裕研究中原大战时问他:“去年,也是在这个宜人的5月,你们在山东打了一仗……”“在孟良崮。”粟裕回答。“战果如何?”“全歼74师,击毙敌酋张灵甫。”毛泽东含笑鼓掌并幽默地说:“你们那样果敢、迅猛地消灭了74师,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栗裕脱口而出:“蒋介石。他大喊,我的精锐之师遭此惨败,实在没想到。”毛泽东:“还有一个人呢?”粟裕:“陈诚?”毛泽东:“不足挂齿。”粟裕:“何应钦?”毛泽东:“何足道哉。”粟裕:“白崇禧?”毛泽东:“离题千里了。” 粟裕猜了半天都没猜着,便问:“那么是谁呢?”毛泽东望着他大惑不解的样子,爽笑道:“第二个没想到的就是我毛泽东!”
这里,毛泽东巧妙地用孟良崮大捷有两个人没想到,让粟裕猜猜都是谁,来表扬他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体现了毛泽东发自内心的喜悦和真诚的态度。这也让粟裕感到莫大的欣慰。
具体。具体是指领导者表扬下属要就事而论,做到言之有物、有血有肉。抽象、笼统的表扬会使下属感觉很随意,态度不诚恳,其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因此,表扬下属最好是就事论事,哪件事做得好,什么地方值得赞扬,说得具体,见微知著。
当年,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为罗斯福总统制造了一辆特别汽车,因为他下肢瘫痪,不能使用普通小汽车。工程师张伯伦将此车送到白宫。罗斯福立刻对它表示了极大的兴趣,称赞说:“这车真奇妙,只要按一下开关,即可开动,可以不费力地驾驶它。我认为这车非常好——尽管我不懂它是如何运转的。我真愿意有时间将它拆开,看看它是如何发动的。”当罗斯福的许多朋友及同仁对这辆车表示羡慕时,罗斯福又夸奖道:“张伯伦先生,我真感谢你,感谢你设计这车所费的时间精力。这是一件杰出的工程。”接着,罗斯福又开始赞赏汽车的辐射器、特别反光镜、钟、特别照射灯、椅垫的式样、驾驶座位的位置和衣箱内有不同标记的特别衣框。他还让罗斯福夫人、劳工部长及他的秘书关注这些设备。他甚至还对侍者说:“乔治,你特别要好好地照顾这些衣箱。”
不难看出,罗斯福对张伯伦的赞扬是通过称赞车,尤其是赞赏车的每个细节,来感谢张伯伦设计这辆车所耗费的时间和心血。如此细微的称赞,让张伯伦倍感亲切和欣慰。
及时。及时是指领导者对取得某项工作成绩的下属,立即进行表扬。及时表扬会给下属带来心理愉快,使下属的积极性得到保持。而迟到的表扬则会失去原有的味道,不会令人兴奋与激动。这样的表扬已经失去了意义。
1944年7月,毛泽东给七个地方的中央局或中央分局负责人发了一封电报,列举了“请予电复”的10个问题,内容涉及各抗日根据地工作的各方面内容。此举既有调查研究、集思广益之意,也可起到观察、考量领导干部的作用。
时任北方局代理书记的邓小平逐条作了回复。他的复电700余字,分10条列出,恰好对应毛泽东的10个问题。毛泽东问得具体、明确,邓小平答复得简洁、清楚。例如,毛泽东就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执行问题,询问:“对于党外人士的团结、‘三三制’的推行是否生长了一种‘左’的现象?……同时,右的现象是些什么?”邓小平答复:“减租、减息、简政和反奸以来,对团结党外人士,发生了一些‘左’的偏向。”接着提出:“调整办法是:开生产运动、生产劳动等会时,请参议员和一些经营生产好的士绅参加……党内整风,克服宗派主义,讨论统一领导和‘三三制’政策的运用。”又例如,对于毛泽东提出的大生产运动后的人民负担和军民生活问题,邓小平的回答是:“估计太行只能减轻人民负担百分之十。今年收成不坏,人民负担能力尚无问题。军队生活,现在比大灾荒时期略好。”寥寥数语,直奔主题。
12月9日,毛泽东看后在邓小平的报告上批示:“此报很好,请转发平原、山东、华中、湖北、东江各处。”25日,他又致电邓小平:“关于10个问题的答复早已收到,内容极好。除抄给此间许多同志阅读外,并转发各地参考。我完全同意你们的路线,望坚持贯彻下去。”
真实。真实是指领导者表扬下属要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恰如其分。表扬不能任意夸大,随意拔高。否则,会使被表扬者产生自满情绪,不求进取,还会造成其他人不服气,甚至反感。
1939年5月20日,毛泽东在中央干部教育部召开的学习运动动员大会上说:共产党要领导几千万几万万人的革命,假使没有学问,是不成的。学习的方法是“挤”和“钻”,工作忙就要挤时间,看不懂就要钻进去。接着,毛泽东以陈云为例,赞扬他有“挤”的经验,他有法子“挤”出时间来看书,来开会。
对于学习,陈云一直抓得非常紧。由于家境贫寒,高小毕业后,他很少有机会进入学校学习,但他坚持自学。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店员期间,他通过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在文化上得益很大;在苏联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期间,他在莫斯科列宁学校系统地学习了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等课程,还获得了列宁学校学习“突击手”称号。
回到延安后,陈云意识到,无论怎样忙,为了把握伟大而变化多端的中国革命运动,必须增加一点革命的理论,增加一点历史的知识。否则,将来悔之晚矣。
1938年秋,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学习问题的决议后,陈云更是把学习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他在工作之余抓住一切机会,不打扑克,也不跳舞,全力地读书学习。陈云把学习当成了共产党员的责任。他说:“我们好多同志总以为只要一天到晚不停地工作,就算尽了我们对党的全部责任,这种想法是很不全面的。一天到晚工作而不读书,不把工作和学习联系起来,工作的意义就不完整,工作也不能得到不断改进。因为学习是做好工作的一个条件,而且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工作中学习是最主要的办法,是最靠得住的办法,只要身上揣着几本书,摆在干粮袋里,闲的时候就看一看。”
可见,毛泽东赞扬陈云“挤”时间看书学习,是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
兼顾。兼顾是指领导者表扬下属时要兼顾到所有人,既要表扬作出突出贡献的下属,又要表扬那些付出很大努力取得微小进步的下属,还要注意表扬缺点较多,但愿意改正,并有所转变的下属——只要他们有值得表扬的地方,就应该毫不吝惜地去赞美他们。
对于那些作出努力的下属,无论结果如何,都应多看重过程,给予适当地肯定和鼓励。对于缺点明显或有过失误的下属,更需要领导者表扬,因为称赞是一种力量,它可以督促下属弥补不足、改正错误。对于新人,领导者应善于找出他们的一些优点,加以鼓励,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领导者应当把着眼点放在下属的长处上,做到既“诚于嘉许”又“宽于称道”。
史考伯,曾任美国钢铁公司总经理。他说:“我对钢铁懂得并不多,我的最大本事是我能使员工鼓舞起来。而鼓舞员工的最好方法,就是表现真诚的赞赏和鼓励。”他时常到各工作场所巡视,发现工作出色,或者在动脑筋设计新方案的员工,就在全体员工集会时当众加以赞扬。这个公司的一位退休人员说:“几年前,我曾为公司设计出一种新产品,得到了总经理的奖赏。当总经理在开会时提到这件事时,我很吃惊,也很感动。而且,在退休欢送会时,总经理亲临又再度提起这件事,我禁不住流下眼泪……”
可见,下属在被领导肯定自己的工作后是何等地愉快,何等地激动。所有人都渴望被人赞美。有位企业家说过:“人都是活在掌声中的,当部属被上司肯定、受到奖赏时,他就会更加卖力地工作。”作为一个领导者,要善于发现下属的优点,并毫不吝啬地称赞,在称赞最微小进步的同时,还要称赞每一个进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下属的潜能。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