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期刊选粹

英子:让黑暗的世界有光

王幸芳
2014年09月05日07:5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海伦?凯勒在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这么一句话:“假如你有一双好眼睛,就好好地利用它,仿佛它是第一次用,或者最后一次用。”那些我们所引以为常的生活,对盲人来说却只能是一种想象。“陪你一起听世界,和你一起看世界”,助盲服务就像是盲人黑暗世界里的一道曙光,让盲人能有更平等的机会参与到社会生活,也让社会能更加关注和理解他们。

助盲从遗忘的角落开始

英子第一次真正接触盲人这个群体,还是在两年前的一次义工培训中。“他们看不到世界,公众也看不到他们,感觉他们好像被世界遗忘在了角落。”英子发出这样的感慨,于是就动了想为他们做一些事情的念头。2006年就开始做义工的英子,虽然有着丰富的志愿者经验,但对助盲服务却是一片空白,“那个时候,完全是凭自己的热情,虽然困难很多,但也得到了很多公益圈前辈的支持,对我帮助很大。”

助盲服务不同于其他的公益服务,有着它自身的特殊性。一来它的服务对象有着很强烈的敏感度,英子有这么一句话,“有时候并不是只要你出钱出力,就一定能够办成好事”。二来它在服务的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英子说,要做好助盲服务,双方一定要注重沟通,“要让盲人走出来,也要让明眼人能走进去”,所以,要成为助盲的志愿者,就一定要上这样两堂课,一个是盲人心理课,另一个是盲人定向行走的培训。

最初英子做的助盲服务也只是陆陆续续地组织其他义工开展一些活动。虽然有些“跌跌撞撞”,活动的时间和次数都没有形成一定的系统性和规模性,但让英子庆幸的是,助盲服务还是坚持了下来,并且迎来了一个转身的契机。2013年,这股助盲的单薄力量汇成了一股绳,并有了自己的“名片”。这一年,杭州上城区听视界助盲服务中心成立,正式入驻上城区。

“在杭州,助盲方面零零散散在做的也有十几个公益组织,但注册了的不多。”英子自己深有体会,撇开社会的需求不谈,民间公益组织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就一定要走出身份缺位带来的困境。而且社会组织和社区的联姻,也将形成一种新型的公益伙伴关系,将资源的共享发挥到最大。清波街道党政办工作人员陈静说:“社会组织入驻进来后,在社会组织专业的策划和参与下,社区组织了很多活动,原来社区活动的范围比较狭窄,大多是老年人和小孩子来参加,都是老面孔,现在的话,比如助盲服务中心的活动不仅残疾人来参与,更多不同层次的居民也受邀请来体验残疾人的世界,这样居民之间有了更多交流,也更加关心关注残疾人事业了。”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走进盲人的世界后,英子体味到了一种质朴的感动。盲人的世界虽然是黑色的,但他们却活出了属于自己的彩色人生。英子觉得有时反而是盲人教会了她如何坚持和学会感恩生活。比如,有一对85后的盲人夫妻会上百种的乐器,丈夫董文强有着极高的音乐才华,自小学习音乐的他熟悉单簧管、萨克斯、笛、箫、唢呐、管子、吉它等乐器。很多网友说,他的陶笛演奏“从容不迫,节奏和乐感都达到很高水准”。小董办过好几场独奏音乐会,也做过电影音乐配音,目前在杭州的一家陶笛艺术中心负责调音的工作。英子说,每次与小董交流,都能感受到他的豁达和感恩。他的妻子岳芸芸说,正是认识了小董,她才从不见光明的世界里摆脱了自卑,第一次觉得即便没有双眼,也可以用音乐来表达内心、赢得尊重。

还有一个是曾经拿下了2008年残奥会男子盲人门球冠军的蔡长贵。蔡长贵是余杭人,他的妻子王沙沙也是盲人门球队员。他们经常“看”彼此的比赛和训练,给对方加油助威。蔡长贵说,“她进球的声音和脚步声与众不同,我都能听出来。”每次打完比赛,他们两个人就会在一起讨论哪个动作打得好,哪个动作有待改进。蔡长贵非常珍惜这段运动的经历,并且希望自己打门球的时间可以长一点,再长一点,这样就可以晚一点去做盲人按摩。英子说当她问蔡长贵以后退役准备干嘛时,蔡长贵说“还能干嘛,按摩呗”时,她的心里五味杂陈,她总是忍不住想,如果他不是盲人,他的人生会怎么样呢。不过,蔡长贵说自己比起大部分的盲人已经很幸运了,所以对生活的现状还是比较知足的。

大概是这样的场景感受的多了。英子说自己一开始做助盲服务的时候,想法很简单,但是现在却有了另外的念头,“想要做不一样的事,让他们能接近最常态的生活。”

寻找助盲服务的光明

目前,听视界助盲服务中心的助盲服务主要分为三大类,除了盲人运动会、带盲人看电影等活动类外,还有眼疾检查、眼睛疾病预防等的医疗类服务和延展开来的盲人心理、职业教育服务。2013年,听视界助盲服务中心推出了国内首个专为低视力人群打造的公益创投项目“3厘米外的世界”。所谓3厘米外的世界,说的就是低视力人群。他们是助盲服务中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群体,他们可以看世界,但是却往往看不清。他们的光感只有3厘米,3厘米外就已经模糊不清。他们看起来与常人无异,实际上却徘徊在盲与不盲的灰色地带。

想出去看看外面的风景,一直是住在清波新村小区的虞阿姨的一个愿望。虞阿姨年过六旬,四级视力残疾,三十几年独自一人居住在清波门社区,因为眼睛的问题,平常大多数时间只能呆在家里。在参加了听视界助盲服务中心推出的体验地铁之旅后,她很激动地说:“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湘湖风景真好!”除了体验地铁之旅之外,半年内,听视界助盲服务中心还陆续开展了假币识别技能培训、低视力残疾人趣味运动PK赛、小型社交广场舞晚会等主题活动,“希望可以帮助他们找到与常人一样的生活乐趣。”

虽然活动逐渐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但破解公益组织身份困境后的听视界助盲服务中心还是有一个发展的难处,缺乏一个专门的办公场地。目前虽然有场地,但场地并不单为助盲服务中心所用,而且缺乏相应的办公配套。每次和对方谈项目,对方一提要过来看看地方,就戳中了英子的痛处。“我有时候甚至得领他到我工作的地方来看,这个时候,对方就会很疑惑,说到底钱是给我个人还是给助盲服务。”英子也不太敢接受个人捐款,她调侃的说怕大家担心她“卷款而逃”。

“目前的发展还是要整合资源,单打独斗肯定是不行的。”在杭州公益圈已经形成了“抱团取暖、优势互补”的公益氛围下,听视界助盲服务中心也与其他公益机构一起开展了多次的活动。说到下一步,英子一笑,“还是场地,那个时候也希望自己可以从兼职做助盲服务转为全职。”

清波街道的民政主任陈鑫坤说:“目前,社会组织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服务人群和服务内容都比较单一。听视界助盲服务中心也是如此,无论是从专业技术力量、资金募集,还是全社会的配套上来看,但他们却为助盲服务这个领域的发展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这些公益的项目,才让更多的盲人和弱视力人群得到帮助,也让社会对他们有了一定的关注,而这也是助盲服务的最大成效。”

《杭州》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