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期刊选粹

电力“天路”

陈实
2014年09月04日15:1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2014年3月18日上午,北京、西藏昌都和四川巴塘三地同时举行川藏联网工程开工建设动员会议,这标志着世界上最具建设挑战性的输变电工程——川藏联网工程全面启动建设。这是继青藏联网工程之后,又一项穿越高寒、高海拔地区的重大输变电工程。

川藏联网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王劲松介绍,川藏联网工程项目包括:新建乡城至巴塘至昌都500千伏线路1009.2公里,新建昌都至玉龙、昌都至邦达220千伏线路512公里,新建巴塘、昌都2座500千伏变电站和邦达、玉龙2座220千伏变电站。工程总投资66.3亿元,途经四川甘孜州乡城县、巴塘县以及西藏昌都地区的芒康县、江达县、八宿县、察雅县和昌都县。

“工程建成投运后,将彻底改写甘孜州西部、西藏昌都东部电网结构,有力支撑两地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工程沿线无电地区用电难题,实现两地藏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王劲松说。

五跨金沙江

8月3日上午9时,四川巴塘,奔腾的金沙江水浊浪急,高原的阳光已有了几分炙热,新矗立的铁塔在山巅熠熠发光。川藏联网工程施工最难啃的“硬骨头”——“五跨金沙江”放线正式开始。

“7月底,工程已完成了大量的基础建设,全面进入线路架设阶段。跨过金沙江,正是这个阶段最受关注的目标。”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助理、川藏联网工程建设指挥部负责人喻新强说。

9时30分,N133005铁塔下,一架八旋翼飞行器嗡嗡作响,腾空而起,带领一根轻质高强度导引绳向江对面飞去。10分钟后,飞行器飞跃金沙江,到达位于西藏芒康县境内的N133012号塔位,导引绳展放完成。随后长长的电缆通过导引绳顺利跨越宽阔的金沙江面,“一跨金沙江”打了个漂亮仗,江两岸一片欢腾。

以相同的方式,至8月5日上午,随着5名电力工人在距离江面近百米高空的导线上,安装到位间隔棒,“五跨金沙江”成功完成。

当年红军“四渡赤水”,是为了迷惑敌人以顺利突围,如今原本一路直行的输电线,为何进入巴塘境内后突然变道,以“五跨金沙江”的方式蜿蜒前行?

四川电力送变电建设公司副总经理陈必文将原因归结于“横断山脉纵贯巴塘全县,巴塘县城沟壑纵横,很难找到一块面积足够大的平地建设500千伏变电站,唯有县城附近、海拔3300多米的象鼻山符合站址条件”。

从巴塘变电站向西,巴塘——昌都500千伏线路在地形险峻的高山上穿越一层层铁塔,不久又遇到了金沙江与巴楚河交汇形成的“C”形河湾。“如果沿河湾走,线路长度和成本会大大增加。为避开河湾,截弯取直,线路在巴塘变电站附近以及水磨沟附近两跨金沙江。”陈必文说,为抵达目的地昌都变电站,在金沙江大桥附近又第三次跨越金沙江回到西藏境内。

与此同时,从巴塘变电站东行的巴塘——乡城500千伏线路也要完成两次跨越金沙江的任务。

其跨江理由,是为了避让沿途的省级自然保护区——竹巴龙自然保护区。这个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主要生活于此的世界珍稀动物——矮岩羊。除此之外,还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4种、二级重点保护动物21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5种。

“这两次跨越金沙江放线比直行放线成本要高出两倍左右,国家电网需要多投资5000余万元。”是直接前行以节省人力物力,还是舍近求远以保护生态?川藏电力联网工程最终选择后者。“把川藏联网工程打造成生态电网、绿色天路,为保护自然环境增加投资是值得的。”王劲松说。

据悉,到年底,西藏昌都地区电网和四川主网将成功联结,沿线约70万群众将用上更加稳定可靠的电。

川藏联网,到底有多险

穿越藏区的任何工程项目注定不易,川藏联网工程也不例外。川藏联网工程位于世界上地质构造最为复杂、地质灾害分布最广的“三江”断裂带,1500公里的输电线路,要穿越巴楚河、金沙江、澜沧江等河谷和高山丛林,沿线多为高山峻岭和无人区,平均海拔3850米,最高海拔4980米,高山峻岭地段约占65%,地形陡峭,线路起伏落差大,部分区域坡度在35°— 65°,基本为悬崖。

据喻新强介绍,施工路段地质构造异常复杂,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风险隐患大,大型机具的作用难以发挥,人工、机械降效严重,施工建设极其艰难。“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最具挑战性的输变电工程。”

川藏联网工程设备材料用量大,沿线运输无铁路、高速公路。约40万吨设备物资,包括铁塔、高压电抗器等大件设备,需从成都、大理和丽江沿着路途艰险的川藏和滇藏公路,超长距离运抵现场。沿途翻越多座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穿越原始森林、冰川峡谷,人烟稀少,部分路段难以通行。

此外,大雪、低气压、缺氧、严寒等恶劣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极易引发肺水肿、脑水肿等高原疾病,也对施工人员形成了很大的威胁,治疗及应急救援十分困难。

为此,工程指挥部对工程安全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了总体策划,建立了抓责任落实、抓安全投入、抓现场管理、抓健康保障等十大保障体系。

在工程沿线,国网公司架设900余条1.5吨级货运索道,规模前所未有。川藏联网工程还在施工沿线建立了26个医疗站点,并建成覆盖全线的医疗保障体系,确保建设者“上得去、站得稳、干得好”。

有效的举措推进了工程质量、医疗后勤、物资运输的高效运转,实现了“七不三零五优”(七不:不发生施工安全事故、不发生工程质量事故、不发生交通责任事故、不发生地质地灾事故、不发生环境污染破坏事故、不发生藏区政治敏感事件、不发生森林火灾事故;三零:零死亡、零伤残、零疫情;五优:国家优质工程、国家电网公司优质工程、环保水保优质工程、国家电网公司科技优质奖、国家优秀投资项目)的阶段性目标。

这是一项绿色的工程

500千伏巴塘变电站位于巴塘县象鼻山上,海拔3330米,东临巴塘县城,西瞰金沙江,与西藏芒康县一江之隔。在站内,对面山上的藏式民居清晰可见。

8月雨后初晴的巴塘,大块的云团在山巅游弋变幻,仿佛触手可及。马匹正悠然地咀嚼变电站生活区坡地上的青草,与站内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对比强烈,这一静一动,不由让人感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变电站项目部投资200多万,聘请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进行站内的环境保护工作,保住山上的原生草皮,这让巴塘500千伏变电站项目经理罗洪明记忆深刻。变电站动工前,施工人员先将30厘米厚的表土移出,集中放置在指定地点由专人养护,待工程施工完成后又将其填埋在裸露的地面上。如今,超过2万平方米的变电站四周已被青草覆盖,远远望去与周围山脉融为一体。

其实,对环境的保护,早在3月中旬工程施工前就已经开始。川藏联网工程沿线全位于高寒、高海拔的藏区,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为实现“绿色环保”与“和谐建设”目标,工程项目指挥部投资1.88亿元,引入第三方进行环保水保和地质灾害监理,合理规划林区和草地施工通道,提早监测塔位及施工营地地质风险;并通过铺设草垫、原生草皮剥离、播撒草籽等系列措施尽可能保护地表植被不破坏。

藏区进入“大电网”时代

藏区缺电的状况,在甘孜州体现得最为明显。电力匮乏,让居民饱受其苦,同时也成为制约当地发展的“瓶颈”。“一个省的面积、一个县的人口,一个村的GDP”,说的便是甘孜。从康定到理塘,再到巴塘、稻城,从当地政府官员的口中,从普通藏民的眼中,甚至从骑行旅游的“驴友”身上,都能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对电的期盼。

“我们这里啥时候有电用啊,家里彩电、冰箱、打茶机都买好了。”7月16日,53岁的理塘县禾尼乡村民阿扎看到国家电网工作人员的身影,赶紧跑过去问。

虽然阿扎家距乡里的光伏发电站只有20米,但现在他家里一片漆黑。如果天气晴朗,这个24千瓦的光伏发电站可供50米半径范围内的20—30户藏民使用,晚上8点来电,10点结束,只有短短两个小时,时间有限。

与阿扎家一街之隔的禾尼乡政府也依靠这个光伏发电站。“白天我们只能到理塘县去办公,这几天天气不好,还不知道今晚能不能用上电。”副乡长降措有些无奈。

守着光伏发电站,却没有电用。距理塘384公里的西藏自治区昌都县,也面临同样的尴尬。从 2012年7月到2013年1月,昌都为27.5万无电区人口安装了67000多套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可光伏发电板一遇多云、雨天或闷热天就“歇菜”,电发不出来,耗巨资的太阳能板就此沦为“摆设”。

喻新强介绍说,川藏联网工程建成后,西藏昌都和甘孜南部的孤网都将与四川主网相接,昌都和甘孜南部地区的缺电问题将彻底得到解决。

一组数据或者更能说明川藏联网工程对于西藏昌都地区的意义。去年西藏昌都地区用电量达2.2亿千瓦时,最大用电量达5.6亿千瓦时。预计到今年冬季,最大用电量将达到9万千瓦时,冬季用电缺口达5万千瓦。今年底将要投运的川藏联网工程不仅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还将解决西藏东部地区五分之一的用电问题,满足生产、工业、居民用电需求;同时承担澜沧江、玉曲河水电开发电力外送的任务,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

2012年9月,投资32.15亿元的“新甘石”电网联网工程投运,甘孜州西北部电网骨架初成;今年年底,甘孜水电外送的南部电网骨架网络也将成形。一北一南的两个500千伏等级电网,好比打通了甘孜藏区电力的“主动脉”,而“电力天路”及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则像“毛细血管”,关系着甘孜藏区每个普通百姓的生活。

到今年底,甘孜州18个县、2780多个村将全部和主网联网,上百万名像阿扎一样的甘孜农牧民将用上稳定、可靠的电力,携手迈进“大电网”时代。

《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